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潘丽娟

中共秦皇岛市抚宁区委党校  河北秦皇岛 066300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含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华民族是居住和生活在我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统称,是我国各民族普遍认同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凡是居住和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民族,包括现有的,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要义,才能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精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情感共同体。56个民族历史绵延,情感上相互亲近,对中华民族积淀了深厚感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各个民族在维护祖国统一的旗帜下,空前团结,淬炼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文化共同体。各民族在制度文明、语言文字、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接受者,更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从不断流的文明形态,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没有分崩离析,根子在于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现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伟大祖国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首阔步接续奋斗,这个中华民族千年梦想,使56个民族真正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维护国家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命运所系、发展所系。

(二)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遵循,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表述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遵循,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三)始终坚持做到“五个认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

(四)始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

(五)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成为党中央民族工作的重要政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又要同心尽力、互帮互助,营造手足相亲、和谐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六)利用好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把钥匙,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七)贯彻“九个坚持”,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九个坚持”,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探索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们要把这“九个坚持”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落实到民族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八)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自觉,提升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要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我们要始终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