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策略分析

段宏婷

乌鲁木齐第十一幼儿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早期较为普遍的一种不良行为,尤其在幼儿园更为常见。这种行为给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策略,希望可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推动幼儿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及策略

  1. 引言

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早期阶段容易发生的一种问题行为,又称为侵犯性行为。在心理学中,侵犯性行为是指故意造成别人身心痛苦的一种故意的伤害。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尚未形成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并且儿童因其年龄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所以极易出现攻击行为。

  1.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

2.1心理原因

多拉德认为,攻击行为的根源在于受挫,人在追求某一目的时,遇到了阻力,就会有一种被挫败的感觉,这种感觉一释放,就会表现为对人、对物的攻击。而儿童期是儿童社会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3岁之后,开始了解周围的环境,开始对环境产生好奇,并且开始把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差异进行区分[1]。在这时候如果老师的要求和儿童的心理需求不一致,就会引起儿童一系列的逆反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大多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低下有关。儿童在评价同伴的时候,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当一个孩子对他人的行为抱有敌对态度时,他的行为就会表现为侵略性。在儿童中,许多攻击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双方不能弄明白对方行为的动机,就用敌意来判断他人的动机。

2.2家庭原因

儿童的攻击行为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它对儿童有潜在的影响,其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儿童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迹。如果孩子的父母性格急躁,或者孩子经常生活在一个你争我吵的家庭环境中,那么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会形成一定的攻击性。以下这两种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

过于独断、放纵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产生好斗的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都习惯于采用处罚和强制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实施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还会给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从而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2]

父母对孩子的放纵和溺爱,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没有注意,对其攻击性行为给予了“默许”,那么孩子可能就会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对的,并且可能会在未来不断地重复。

2.3社会原因

儿童的攻击行为也来自于他们对社会的模仿。儿童有着非常强大的模仿能力,在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都能够作为他们的模仿的对象。其中包括模仿人的行为、模仿电视电影或者互联网上的内容等。并且现在,有不少动画片的画面带有武打和攻击性,争抢、打斗等内容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儿童会无意间模仿其中的攻击动作。

3.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3.1对幼儿的侵略性行为进行及时的干预与制止

在孩子们的攻击行为发生之后,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阻止,让具有攻击性的孩子意识到攻击行为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并且还要帮助受害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还要对周围的孩子进行预警教育。

具体做法有:第一,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批评、处罚,决不姑息、默认;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父母要适时地进行批评和教育。如果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父母要对其设定规矩,进行适当的处罚,使孩子们明白攻击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第二,应该对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给予嘉奖。教师要善于发掘孩子们,特别是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并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不断地成长。当父母或者老师发现一个经常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他和同伴玩得很好、或者正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充分的赞扬。

第三是交流与沟通。具有强烈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他们有着非常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并且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都比较低。所以,单纯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或者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他们进行沟通。对于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或者老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聆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

3.2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学校要创造适合孩子们的室内、室外活动空间,营造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环境。在设置环境的时候,可以尽可能为幼儿创造更大的空间,防止幼儿因为空间过于拥挤,导致冲突和摩擦。此外,儿童的行为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不佳的儿童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所以,老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对每一个幼儿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他们的多种需求,让他们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师生和幼儿之间,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3]

第二,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该多和孩子相处,多和他们沟通,要懂得尊重他们,多给他们倾诉的机会,这样才能减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家人对他们的关心。另外,父母要激发儿童对攻击行为的了解与思考,使儿童对攻击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并且,当幼儿在幼儿园中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要对老师的教育积极配合,正确对待孩子及其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偏袒自己的孩子。

3.3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进行培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幼儿在面对冲突情景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十分有限,所以他们就会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但当他们能够想到许多可能的解决办法时,他们将不会采取暴力方式解决[4]

所以,老师和父母要教会孩子们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规范和技巧,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对待、解决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对具有强烈侵略性的儿童,应注重对其进行社交技巧的培训,培养其交流能力,使其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攻击的方法来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4.结论

总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避免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彬.关怀视角下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与应对策略的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2(26):50-54.

[2]黄金琼.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2):157-159.

[3]周静.浅析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策略[J].时代教育,2017(14):212-213.

[4]费敏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对策研究[J].好家长,2016(4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