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图式支援,夯筑语段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着力图式支援,夯筑语段学习

王柔懿

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315500  

【摘要】语段学习是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习作核心指向,但是语段教学如果过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了段落图式的形成,则会导致学生言之无序、言之无物。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手段,思维图式能聚焦语段教学的写作顺序、普遍性与独特性、模仿与创造,引领学生形象直观地将语段结构解析过程清晰化、具体化和显性化,从而理清语序与明晰关系。这不仅符合思维运作规律,更能优化认知结构,提升语段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图式;思维导图;语段学习;失败;创新

语段教学是以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为依据,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利用内部言语图式去理解和改造材料的思维过程。它既是言语图式的习得过程,又是思维的发展过程。第二学段作为一、三学段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构段能力的重中之重。然而,构段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因此,在总结失败的经验后,我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思维导图”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引领学生从一大堆冗杂的信息中提炼关键词,并将这些关键词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分层联结,从而形象直观地将语段结构的解析过程清晰化、具体化和显性化,这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图式初体验——理清文本的顺序与联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连续的,有如线,须一贯而下,方能表达全体的内容。”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段习作时,只有按照一定顺序地书写,才能将意思完整而清晰地表达。但是学生的思维是随意的,发散的。他们往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就经常文不达意。

语段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文字的形式来理解,但是如何将文字转变为图式则成为了难点之一,因此帮助、引领学生建立、积累和筛选相应的导图显地尤为重要。

例如,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补充表格,在每一格里填入关键词,从而使组块文字到图式得以直观化。 

1645369848858_7F688EC3-033C-445a-B8DE-4F2F23A17283

图一:《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表格图式

以上的表格仅仅存在于文本的表层逻辑,没有深入地追究和思考。要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更加需要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此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化也是需要下功夫的。

于是,在《金色的草地》图式呈现后,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吗? 

生:不能,蒲公英花朵的张开和合拢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考虑到了时间顺序,很有条理,现在你能借助这张表格来说一说草地一整天的变化吗?

(学生先自由说,再交流) 

语段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图式创新——显化独特性和普遍性

语段内容是独特的,但是语段的表达形式又是普遍的,例如有“总—分”、“分—总”等。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不同的文本内容转化成图式。首先,出示一个总分段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在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出示其他几个总分段落,比较他们之间是否有共同点。我们经常能发现:段首的那句话往往能简洁、完整地概括整段话的段意。这时,教师便可适时而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式创造——对接模仿与创造

与阅读一样,写作也是图式的具体化。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读写对接的“慧心”,最终将结构图式内化。

借助思维导图这条承接链,教师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实现语段内容与形式的联比,不仅能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吸纳的程度,更为学生的表达提供典型的范例以及读写对接的参考,在学生的大脑中塑造一个巩固完善的“语段图式”。该图式既可以指导阅读,也可以指导写作,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发展。

首先,全仿。即从整体上模仿语段的结构。如随堂学习了《颐和园》第2-5自然段,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仿照课文结构,写一次参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承接结构图式,掌握参观活动、游记等按照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写的特点,巩固按观察顺序、地点变换承接的段落结构;学习了《新型玻璃》后,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向别人推荐你的玻璃”,让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并列结构图式,掌握按名称、特点、用途等方面进行叙述的特点,巩固按事物不同方面分类、并列的段落结构。

其次,点仿。即局部模仿语段的构成。仿写时要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如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讲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字里行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有无形的想象,如风雨雷电;也有有形的想象,如江河大地、花草雨露等。句中的一个个分号,将同类的一个个变化串联在一起,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此外,每个分句的局势相同,都是“什么变成了怎么样的什么”,朗读起来颇具韵味。基于总分段式的这些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导图来引导学生发现、理解乃至迁移运用。                     

可见,“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习作前,对全文有了一张“全景图”,这张图让每一个习作要素都呈现出有形的思路,使习作构思更清晰化、可视化,学生习作时按图索骥,尽数家珍,有序地介绍。

当然,迁移模仿最终是为了个性创作,依据语段的形式或内容,或语序互换,或框架异构,就能使原有语段开枝散叶,甚至锦上添花,此时,思维导图的介入会让读写对接显得更有情趣、更有实效。

如部编版《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框架异构:用“并列式结构导图”帮助学生重构第四自然段鱼的描写,既是对并列结构的巩固练习,又是对语言组织的表达练习,还是思维求异性的训练,一次“对接”多个功效。

   又如《活化石》的语序互换:发挥“变式”思维导图的灵活性,不断变换历史、样子、生长速度和别名这几个要素的顺序,重组出多种语段,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总之,在总结之前的失败和经历之后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推进构段教学的精度、效度、梯度和广度,就是把抽象的语段概念形象化,把平面的语段结构立体化,把无形的语言形式有形化。每绘制思维导图的一个主干或枝干,都是学生在不停地走入语段,对话语段,走出语段的过程,而此时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直抵内心,必然有效化,也必然深入化。

参考文献:

【1】博赞.《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2】蔡劲松.《小学思维导图应用魔方》[M].海南出版社.2012年

【3】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4】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5】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