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优化研究

闫星耀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2

摘 要:养老财富储备决定了居民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既与居民自身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又与社会稳定性密不可分。本文从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概念入手,分析了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分析优化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的可能性。

关键词: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养老金;养老金融素养;收入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18.75%,根据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的划定标准以及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所示,我国已经步入严重老龄化社会。2019年11月,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首次提出“养老财富储备”一词,着重强调了要“稳步增加全社会的养老财富储备”,既要增强经济基础,又要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一、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的概念

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指以居民个体为决策对象,在其工作期间通过不同渠道将工资收入按一定比例储蓄起来,为退休后的养老生活作资金储备。居民养老财富储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认为决策者是理性行为人,而理性人会将收入平滑地分配到整个生命周期中,以达到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大体一致的消费水平和效用水平的目的。但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居民个体难以通过理性的方式作出经济行为,因此演化出以非理性人为研究对象的行为经济学。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来看,居民难以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驱动自身进行养老财富储备,因此需要政府从宏观角度对整个社会构建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居民储备养老财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三个支柱,分别是:由政府法律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以及由个人自愿缴费的个人养老储蓄计划。除此之外,居民为保障其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不会与退休前相差甚远,会通过退休后再就业获得劳动收入、进行金融理财获得财产性收入、由子女或亲友等非正式援助获得转移性收入等渠道提高收入,从而形成整体的居民养老财富储备。2022年11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积极推动我国第三支柱发展。

二、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收入保障力度减弱。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年度抽样数据,我国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中劳动收入由2010年的近三成下降到2020年的二成、养老金收入由2010年的四分之一上升至2020年的三分之一、家庭内部转移性收入由2010年的四成多下降到2020年三成多。由于相较多数国家而言我国退休年龄更为年轻,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老年人更愿意继续参与劳动增加劳动收入,同时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也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因此退休后再就业在老年群体中屡见不鲜。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金多次上调,保障力度和养老金替代率逐渐上升,促使老年人口更依赖于养老金收入,选择更多的闲暇时间替代退休后再就业;同时从社会整体而言中国高龄化日益严重,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来看,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已达一成以上,高龄化带来的失能化限制了老年群体通过劳动收入得到的生活保障。

(二)养老金体系不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五个改革阶段:初创期(1951年-1965年)、暂停冰冻期(1966年-1976年)、恢复重建期(1977年-1990年)、筹资模式调整和缴费激励机制建设期(1991年-2005年)、新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探索期(2006年至今)。2018年《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的发布展开了我国重点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新画卷,表示我国对个人养老模式的重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上涨,退休人员对养老金的需求逐渐增大,而政府通过连年上调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方式保障了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养老基金入不敷出,资金缺口逐渐拉大,导致第一支柱保障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个人养老金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面较窄、保障力度不够,因此现阶段中国养老金体系仍不完善,限制了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的提高。

(三)家庭支持进一步弱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养儿防老”、“孝道养老”等一系列家庭养老观念始终是我国的养老模式主旋律,但近年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变革为养老模式带来了新变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小型化、少子化、核心化态势,老年抚养比逐年升高,有学者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52.44%,到二十二世纪将达到111.14%,也就是说依靠子孙后代提供的家庭内部转移支持养老将会为后代带来成倍的资金压力,因此这将会促使我国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向个人养老转变。

(四)财富储备不足限制了财产性收入来源。仅拥有世界上少部分财富资源的大部分人因其一生中所占据的资源禀赋有限,而无法通过财富投资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也就形成了著名的马太效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经历了三十个年头,在此过程中虽然提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增长强度有限且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导致了大部分退休群体收入来源中的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全面仍需完善,因此导致居民很难通过金融手段提高财产性收入。

三、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坚持和完善发展养老金三支柱体系。首先应保证由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的可持续性,通过一系列措施改革促进制度的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其次应持续大力推动第二支柱职业年金的发展,激励企业加入年金计划,为职工提供退休保障;最后应鼓励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加大力度宣传个人养老模式,拓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渠道,同时通过试验不同税优方案在中国土地上的适配性,探索出一套中国方案。

(二)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首先应拓展养老金融理论研究,明确养老金融服务范畴,加强对除储蓄、保险、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外的养老新业务探索;其次应明确养老金融产品定位,从本质上与其他类型金融产品区分开,突出养老金融产品的长周期、稳收益等特点;最后金融机构应主动创新养老金融产品种类,有针对性的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风险偏好程度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为世界最大的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增添新动力。

(三)加强养老金融教育,提高居民养老金融素养。首先应多部门联合推动对各年龄阶段居民进行专门化养老金融教育培训,使养老金融教育贯穿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其次应加强针对性宣传工作,对于养老意识不足的部分群体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激励居民进行养老财富储备;最后应优化养老金融服务市场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并加大对金融诈骗行为等的打击力度,同时增强居民风险防范意识,并丰富相关规范性的法律法规,提升居民对养老金融服务的信赖程度。

四  结束语

总之,提高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养老金融行业发展,进而提高居民养老生活质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未来的风险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琳,董克用,张栋.中国老年人养老财富储备: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J].新金融,2023(09):45-50+56.

[2]郑伟,吕有吉.公共养老金与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关系探析——基于文献述评的方法[J].社会科学辑刊,2021,(02):

[3]王力平,隋杰.流动性短缺与养老财富唐提化决策——基于多元累积前景理论的分析[J].保险研究,2022,(12):36-51.

[4]董克用,施文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理论探讨与政策选择[J].社会保障研究,2020,(02):3-12.

[5]赵周华,张春璐.老龄化与养老普惠金融:国际经验、中国实践及对策建议[J].征信,2020,38(01):71-77.

作者简介:闫星耀(199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在读硕士,经济学硕士,单位:济南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