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评价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5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评价体系构建

成都体育学院 610041

: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构建出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及26个三级指标的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并运用离差法等将高水平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分为五个等级,通过多场比赛数据检验与分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可以将其作为评价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发挥的依据之一。

以期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提供帮助。

关键词: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技能主导类格网对抗性项群的运动项目的得分都是由自身的制胜分和对手的非受迫性失误失分组成,即失误是非受迫性失误的上位概念。通过对失误在各种工具书中的解释总结概括出失误产生的原因有三种:(1)疏忽大意;(2)举措不当;(3)水平不高或能力不足[1]。其中“疏忽大意”和“举措不当”是属于非受迫性失误的范围。“非受迫性失误”从逻辑学的角度也比“主动失误”一词更具逻辑性。非受迫性失误相关概念有:主动失误、无意识失误、无意识救球等

高水平乒乓球比赛中,出现非受迫性失误等于直接“送”对手分,特别是在关键球或是应得分的情况下出现非受迫性失误,可能会导致运动员的气势消减、自信心下降、心里压力加重、情绪失控等问题,相反对手的势头上升、信心增强,结果运动员可能输掉一局比赛或整场比赛[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受迫性失误越少,运动员发挥的越稳定,比赛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非受迫性失误则成为衡量运动员技术发挥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水平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进攻型打法)在男、女单打比赛中的非受迫性失误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搜集有关非受迫性失误方面的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非受迫性失误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重点研读和分析。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实证研究的理论体系。

2.2.2专家访谈法

为了确保本研究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走访了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有关专家、学者、教练员和运动员。同时,在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运用了专家访谈法对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指标体系进行两轮的专家访谈,进行指标体系的修正工作。

2.2.3 录像观察法

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进攻型打法)在全国重点单位(学校)暨全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总决赛比赛、四川省乒乓球队队内比赛做为统计对象。

2.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建立数据库文件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以分析和揭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的特征。

2.2.5.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归纳与综合等逻辑方法的分析,找出相关的规律,发现内在的联系,得出相应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不难看出,任何指标体系的构建都是由多种构成元素组成,每一元素各自包含众多因素,可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构建这一复杂工程的开始阶段,必须先有一个具体指标所赖以附着的基本框架[7-10]

经过多次专家访谈交流,最终确定采用乒乓球三段评估法作为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即将比赛分为三个阶段: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相持段[11]。之后再对每一阶段非受迫性失误所包含的具体指标进行研究,最终形成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分类时,采用结构划分的方法,把非受迫性失误一级指标确定为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见图1。

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根据乒乓球三段评估法,确定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二级指标。根据专家意见,根据乒乓球项目特征将一级指标及每一阶段所包括的击球板数归为二级指标,即:将发球抢攻段划分为第一板(发球)和第三板(抢攻),将接发球抢攻段划分为第二板(接发球板)和第四板,相持段则为第五板及之后板次。在对每一段具体子指标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发球抢攻段最易划分,接发球抢攻段与相持段出现了较大争议,其焦点在第四板应归属于接发球抢攻段还是相持段,考虑到现代乒乓球运动的竞赛特征,再通过对多位国家队、省乒乓球队教练员的访谈,决定将第四板归属于接发球抢攻段。因此,最终得出以下基本结构框架模型。

3.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的构建

乒乓球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以发球开始,以参加比赛的双方运动员某一方击球失误而告结束

[12]。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将乒乓球运动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与三段技术评估标准相结合,把指标体系的度量目标划分成若干子目标,然后每个子目标都用若干个指标来反映。

3.2.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指标提出、筛选

在构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一级、二级指标的确定参考了三段评估理论,一级指标包括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相持段、发球抢攻段中的二级指标包括第一板(发球)、第三板(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段中的二级指标包括第二板(接发球)、第四板(接发球后的抢攻),相持段中的二级指标包括第五板及其之后。三级指标则根据乒乓球运动的临场竞赛特征划分,初期建立三级指标充分考虑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竞赛特征。经过对成都体育学院、西南交大、天津体育学院、八一队、四川队、成都全国重点乒乓球学校等单位的48位教授与教练的三轮问卷调查。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先前初步构建的三级指标进行了专家认同度调查,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态度建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删除了认同度较低的指标,根据专家建议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合并。

3.2.2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初步指标体系认同度调查

通过专家对三级指标的认同度调查,所构建的初级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对专家认同度较低的指标,进行了删除。认同度调查见表1。

1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初步指标体系认同度调查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认同度

发抢阶段

第一板

1、运动员任何情况下发球下网失分

80.6%

2、运动员任何情况下发球出界失分

80.6%

3、运动员任何情况下发球发空失分

70.2%

4、运动员发台内球明显冒高被对手直接打死或被控制住最终失分

80.5%

5、在对方有准备的情况下,运动员发球偷袭长球,被对手一板冲死或被控制住最终失分

85.6%

6、运动员被两次警告发球动作不合法失分

64.7%

7、运动员任何情况下明显没有按照合法发球规定发球,并被判失分

72.3%

8、运动员发球时抛球未抛好导致发球质量偏低,被对手一板冲死或被控制住最终失分

41.2%

9、运动员发球时抛球失误导致直接失分

30.3%

10、运动员发球时,在落点、旋转、速度方面质量偏低,被对手一板冲死或被控制住最终失分

48.6%

11、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由于体能因素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25.6%

第三板

1、运动员采用控制技术还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90.2%

2、运动员采用控制技术回球明显冒高,被对手打死或控制住最终失分

95.6&

3、运动员还击对手台内明显冒高机会球时,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81.3%

4、运动员抢攻对手旋转、突然性和落点变化不明显的时,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4.3%

5、运动员阻挡

63.2%

6、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使比赛台面移动

63.2%

7、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触及球网装置

63.2%

8、运动员不执拍手触及比赛台面

63.2%

9、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步法选择或步法移动不到位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42.8%

10、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6.5%

11、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由于体能因素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4.6%

接抢段

第二板

1、接发球运动员没有判断好来球的旋转接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失分

80.3%

2、接发球运动员没有判断好来球的旋转接球冒高被对手打死或控制住最终失分

84.6%

3、接发球运动员没有判断好来球的旋转强弱,采用控制技术接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失分

80.3%

4、接发运动员没有判断好来球的旋转强弱,采用控制技术接球冒高被对手打死

84.6%

5、运动球员接旋转、突然性和落点变化不明显的发球下网或出界或者未击到球

78.9%

6、运动员阻挡

63.2%

7、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使比赛台面移动

63.2%

8、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触及球网装置

63.2%

9、运动员不执拍手触及比赛台面

63.2%

10、运动球员接旋转、突然性和落点变化不明显的发球时,步法选择或步法移动不到位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42.8%

11、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由于体能因素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4.6%

12、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6.5%

第四板

1、运动员采用控制技术还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80.3%

2、运动员采用控制技术回球明显冒高,被对手打死或控制住最终失分

84.6%

3、运动员还击对手台内明显冒高机会球时,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80.3%

4、运动员抢攻对手旋转、突然性和落点变化不明显的时,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9.8%

5、运动员阻挡

63.2%

6、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使比赛台面移动

63.2%

7、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触及球网装置

63.2%

8、运动员不执拍手触及比赛台面

63.2%

9、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步法选择或步法移动不到位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42.8%

10、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6.5%

11、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由于体能因素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4.6%

相持阶段

第五板及以后

1、运动员抢攻对手旋转、突然性和落点变化不明显的时,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81.6%

2、运动员回击对手放的高球时,高度、旋转没判断好,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80.3%

3、运动员回击对手放的高球时,高度、旋转没判断好,击球质量不高被对手反拉打死或控制住最终失分

84.8%

4、运动员阻挡

63.2%

5、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使比赛台面移动

63.2%

6、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触及球网装置

63.2%

7、运动员不执拍手触及比赛台面

63.2%

8、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由于体能因素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4.6%

9、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步法选择或步法移动不到位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42.8%

10、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76.5%

3.2.3三轮专家问卷对指标体系的修正

经过专家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初步指标体系;再经过两轮专家访谈完成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初步指标体系的修订;第三轮对指标体系的修正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100%。对回收的专家问卷进行统计,见表2。

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专家问卷系统计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

指标

意见集中度

意见离散度

变异系数

A1

B1

C1

4.0714

0.6157

0.1512

C2

3.7143

0.6112

0.1646

C3

3.2857

0.7263

0.2210

C4

3.7857

0.5789

0.1529

B2

C1

4.0000

0.5547

0.1387

C2

3.6429

0.6333

0.1739

C3

3.8571

0.6630

0.1719

C4

3.7857

0.5789

0.1529

C5

3.6429

0.4972

0.1365

A2

B3

C1

3.5714

0.5136

0.1438

C2

3.5714

0.5136

0.1438

C3

3.8462

0.5547

0.1442

C4

3.7143

0.7263

0.1955

C5

3.6429

0.6333

0.1739

B4

C1

3.5714

0.5136

0.1438

C2

3.5000

0.5189

0.1482

C3

3.3571

0.4972

0.1481

C4

3.1429

0.5345

0.1701

C5

3.7857

0.5789

0.1529

C6

3.6429

0.4972

0.1365

A3

B5

C1

3.1429

0.6630

0.2110

C2

2.9286

0.6157

0.2102

C3

3.1429

0.5345

0.1701

C4

3.3571

1.5547

0.3849

C5

3.2857

0.7263

0.2210

C6

3.4286

0.7559

0.2205

C7

3.6429

0.4972

0.1365

从专家“意见集中度”一栏中可以看出,专家对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中的各个三级指标的意见相对比较集中,对所有三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3.14294.0714之间,意见集中度较高。

在“意见离散度”和“变异系数”两个统计结果中,专家对相持段指标4:“优势相持时,采用控制技术调动对手直接失分或间接失分存在较大分歧。通过专家反馈,认为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应该收录的是因意外或违规而产生的技术性失误部分,而对控制技术的界定也存在争议。该项指标专家“意见离散度”和“变异系数”分别是1.55470.3849,专家意见离散度>1.5;变异系数>0.3,所以将这些指标剔除。

3.2.4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的确立

经过三轮专家访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的修改和一轮专家问卷调查对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的修正,最终确定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见表3

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发抢阶段

第一板

1、运动员任何情况下发球下网、出界、未进发球区、发空失分

2、运动员发球质量不高被对手直接打死或被控制住最终失分

3、在对方有准备的情况下,运动员发球偷袭长球,被对手一板冲死或被控制住最终失分

4、运动员任何情况下明显没有按照合法发球规定发球,并被判失分

第三板

1运动员采用控制技术还击,出现直接失分或者间接失分

2、发球抢攻对手台内明显冒高或掌控范围内机会球失分

3运动员抢攻对手旋转、突然性和落点变化不明显的时,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4、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高压下紧张、低压下散漫),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5防守对手无威胁抢攻球失分

接发球抢攻段

第二板

1、没有判断好来球的旋转抢攻接发球直接失分或间接失分

2、采用控制技术还击台内短球或出台长球直接失分或间接失分

3、被偷袭失分

4、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明显由于体能因素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5、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高压下紧张、低压下散漫),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第四板

1、接对手搓球摆短时回球直接失分或间接失分

2、运动员还击对手台内明显冒高机会球时,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3、接发球抢攻对手台内明显冒高或掌控范围内机会球失分

4、运动员抢攻对手旋转、突然性和落点变化不明显的时,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5、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高压下紧张、低压下散漫),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6防守对手无威胁弧圈球失分

相持阶段

第五板及以后

1、等势相持时,回击线路、落点、力量变化不大的来球失分

2、抢攻对手台内明显冒高或掌控范围内机会球失分

3、运动员扣杀对手放高球失分

4、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明显由于体能因素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5、运动员还击对手无威胁来球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高压下紧张、低压下散漫),导致击球下网、出界或未击到球

6、防守对手无威胁弧圈球失分

3.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的建立

3.3.1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诊断标准的确立

在建立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评价准备的过程中,选取了一部分全国重点单位(学校)暨全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总决赛比赛录像,以及四川省乒乓球队青少年运动员比赛录像,男、女各30场,做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统计对象。经过对青少年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各30场比赛录像的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数的统计,计算出场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率。根据青少年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场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率制定出高水平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诊断标准。

3.3.2青少年男子、女子非受迫性失误率正态分布验证

对数据数理统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离差法、百分位数法、相关法和多指标综合法等。其中百分位数法是以大样本测试数据的中位数为基准值,以其它百分位数为离散距,对水平进行分等级评价,它既适用正态分布的数据,又适合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离差法制定评价量表有对数据分别特征的要求,它一般适合于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的数据。因此,在对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情况离差法和百分位数法评价之前,首先对青少年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场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率统计数据进行1-sample K-S正态性检验。

通过对青少年男子、女子各30场比赛录像中,每场比赛乒乓球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率的1-sample K-S正态性检验可以看到(见表4、5),男子每场非受迫性失误率Kolmogorov-Smirnov Z为1.458;女子每场场非受迫性失误率Kolmogorov-Smirnov Z为1.751;

4 男子非受迫性失误率1-Sample K-S检验

类别

N

Kolmogorov-Smirnov Z

Std. Deviation

Asymp. Sig. (2-tailed)

男子非受迫性失误率

30

1.458

1.626

0.269

P

——

——

——

>0.05

5女子非受迫性失误率1-Sample K-S检验

类别

N

Kolmogorov-Smirnov Z

Std. Deviation

Asymp. Sig. (2-tailed)

女子非受迫性失误率

30

1.751

1.223

0.219

P

——

——

——

>0.05

男子(场)非受迫性失误率Z=1.458时,双侧检验Asymp.Sig.(2-tailed)为 0.269,P>0.05;女子(场)非受迫性失误率Z=1.751时,双侧检验Asymp.Sig.(2-tailed)为 0.219,P>0.05,故上述青少年男、女子乒乓球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率数据分布为正态分布。

3.3.3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的划分标准与等级划分

采用离差法,通过离差数理统计评价5级标准:+1.28 s以上、+0.67 s~+1.28 s、-0.67 s~+0.67 s、-1.28 s~-0.67s、-1.28 s以下,分别制定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等级评价标准。由数据统计得出,男子乒乓球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率平均数为32.19,标准差为16.26;女子乒乓球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率平均数为26.87,标准差为12.23。

在比赛中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属于反向指标,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越少对运动员一局或整场比赛越有利,所以最终根据统计结果,运用离差法对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率划分等级(表6)。

6离差法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非受迫性失误率等级划分

等级

男子(%

女子(%

-1.28 s以下

11.38

11.21

-0.67s

  21.29

  18.67

+0.67 s

43.08

35.06

+1.28 s

53.00

42.52

+1.28 s以上

53.00

42.52

平均数(

32.19

26.87

标准差(s

16.26

12.23

3.3.5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的确立

根据离差法对青少年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率等级划分,将青少年男子、女子乒乓球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率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其中青少年男子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划分为:优秀—11.38以下、良好—11.38~21.29、中等—21.29~43.08、及格—43.08~53.00和不及格—53.00以上;青少年女子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划分为:优秀—11.21以下、良好—11.21~18.67、中等—18.67~35.06、及格—35.06~42.52和不及格—42.52以上。最终建立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表7)。

7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单打场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男子

11.38以下

11.3821.29

21.2943.08

43.0853.00

53.00以上

女子

11.21以下

11.2118.67

18.6735.06

35.0642.52

42.52以上

青少年阶段的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技术能力发展的上升期,其特点呈现出:技战术打法基本形成但尚不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竞技水平但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与战术运用不能有效配合,比赛中非受迫性失误较多等主要特点[13-14]。但运动员在青少年阶段技术发展潜力较大,可塑性较强,在青少年阶段技术运用易出现技术运用不够合理且技术稳定性较低,比赛非受迫性失误较多的特点。本文仅针对青少年运动员比赛特点,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非受迫性失误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与比赛提供参考。

3.4青少年乒乓球比赛非受迫性失误评价实证

运用青少年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评价标准对多场高水平青少年比赛中的非受迫性失误各指标进行了统计,并依据评价标准对青少年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等级进行了评价(表8)。纵观数据可知,青少年男、女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非受迫性失误数越少,非受迫性失误率越低,评价等级越高,比赛获胜率越高。经过多场数据统计与分析验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可以将其做为评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发挥的依据之一。

8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比赛非受迫性失误统计

姓名

非受迫性失误(个)

非受迫性失误率(%)

等级评价

比赛结果

 王XX(男)

9

20.45%

良好

3:1

 张XX(男)

17

32.07%

中等

何XX(女)

6

14.28%

良好

3:0

李XX(女)

11

21.56%

中等

4.结论

非受迫性失误作为评价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发挥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与构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对帮助运动员与教练员参赛与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构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受迫性失误指标体系基础之上,运用离差法对非受迫性失误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将青少年单打乒乓球非受迫性失误率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经过统计学检验,男、女青少年单打各阶段非受迫性失误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男、女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接发球指标位列非受迫性失误率之首,男、女青少年运动员则在第三板击球与第五板击球非受迫性失误率存在差异,这与青少年男、女运动员打法特点密切相关,也从指标体系中反映出青少年阶段是确立乒乓球运动员打法特点的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28

[4]博古今主编.中华现代汉语词典[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114

[5]郭良夫主编.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30

[6]李林.乒乓球高水平男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分析以王励勤-波尔-柳承敏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7]LI Jin-liang (2005)Cues and AnticipationThe Cognitive Skill of Table Tennis Experts inReceptionSport Science Researchhe third periodical,

Page 146-160

[8]余道明.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9]白净,李宗浩等,中国男排非受迫性失误状况诊断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5)

[10]林小美,张丽等.中国武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6)90-96

[11]吴焕群.乒乓球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国家体委,1991.

[12]郭莹,朱盼. 场地转换视角下世界优秀男子网球单打运动员技术策略分析 [J]. 中国体育科技, 2020, 56 (06): 76-82.

[13]赵月,崔一雄,刘鸿优等.基于大满贯赛事表现的职业男子网球选手致胜要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04):78-90.北京体育大学.2006

[14]孙葆刚.我国优秀儿童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现状与评价诊断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