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养钢铁企业基建技改后备人才探析--以马钢集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产教融合培养钢铁企业基建技改后备人才探析--以马钢集团为例

周春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钢铁企业基建技改建设特点及后备人才情况,阐述了钢铁企业产教融合的发展,以马钢集团的产教融合实践经验为例,分析了钢业企业产教融合的多种途径,最后提出了马钢模式对钢铁企业产教融合三个方面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钢铁企业;产教融合

引言

20208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马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上;为实现成为全球钢铁业优特长材引领者而不懈努力,践行绿色、精品、智慧创新发展,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

成为钢铁行业的引领者,不仅需要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模式,还需要强大的后备人才支持,才能后劲十足,持续发力,由老大强大。马钢当前处于二次创业阶段,面临多重压力叠加,马钢克服种种压力,在重点技术升级改造、创A及节能环保、填平补齐、厂容提升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为二十大的召开献礼。

一、钢铁企业基建技改建设特点及后备人才情况

对于新建大中型钢铁企业,基建技改工程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工程建设工作,具有投资强度很大,建设工期很长、多专业相互配合与制约的特点,因此项目前期设计论证、择优比选,使可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施工前优化完善;建设具有投资省、建设快、运营费用经济、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钢铁基建技改项目[1]

目前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基建技改项目建设中,依靠建设职能部门、厂矿单位、设计院、监理单位等建设团队,从项目建设需求、设计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施工质量投资进度、竣工验收后评价等方面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以建设职能部门为建设导向,厂矿单位、设计院、监理单位为支撑,工程咨询单位为补充的优秀建设团队[2]。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带徒、校企联合培养、优秀毕业生见习、技术骨干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新的技术需要后备人才在工程中实践,后备人才也需要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特别是目前响应国家号召,研发解决更多卡脖子的钢铁材料问题,是后备人才今后的使命。

二、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助力打造一流

大中型钢铁企业近年来装备水平不断优化,通过一系列基建技改项目后,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作环境舒适度提高得到明显体现,但是在装备提升的过程中职工的职业技能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通过企业举办的网络课堂、技术交流沙龙、劳动竞赛等方式给职工充电,使渴望提升的诉求得到实现;涌现出一批教师型工人、发明创造型工人、专家型工人,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校进企业技术交流,帮助企业的实际困难解决落到实处,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3]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支撑,高校毕业生、产业工人是企业提升的不竭动力,产教融合将企业与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4];学员是老师,老师也是学员,钢铁企业与高校联合设立培训课程,企业提供实践课程,高校负责理论与先进操作手段的教学,使学员感觉到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归属感。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希望提前介入到人才的培养中,高校也希望学生能在企业的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通过产教融合的交流,使得学校的学生能够更早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实现毕业能够就业,就业能够立刻上岗的订单式培养模式[5]

三、马钢基建技改产教融合联合培养

马钢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基建技改工程,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优特长材板块方面,建设有国内领先的实践基地,与高校合作解决了高寒耐候钢、海洋耐腐蚀钢等许多国际上卡脖子问题,;长期良好的产教培养优势使得联合培养的学员几乎以选择留在马钢为荣,马钢的许多中坚力量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成长起来的。

1、联合开展专业学科建设

马钢利用地缘优势,先后与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等院校建立起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开设有钢铁冶金、机械设备维修、材料工程等为马钢定制输送的特色专业,自开办以来,累计向马钢培养了千余名一线优秀人才;过程中针对马钢的需求,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贴近于实际。

2、建设马钢联合培养基地

马钢在生产基地内建设有多个联合培养基地,依托现有产线设立了炼铁总厂、四钢轧总厂、冷轧总厂、长材事业部等实践基地,从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等方面,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不仅进入马钢的新员工工作勤恳踏实,从马钢实践基地实习过的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实习学生勤恳好学,与马钢职工共同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培养,身上也有了马钢工人的影子。

3、与高校合作研发解决问题

马钢立足于科技创新、绿色化、智慧化等方面,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与中科院金属材料所、中科大、北科大等冶金类重点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每年马钢技术中心招收来自中科院、北科大、中科大、中南大学等优秀毕业生,合作解决了上百个课题,开发出了全系列车轮、

H型钢等明星产品,通过了欧盟、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强制性认证,质量第一、以客户的需求为研究方向。

4、劳动竞赛提高劳动效率

追求极致高效一直是马钢的目标,开展多样的劳动竞赛有利于帮助职工对标找差,提高劳动效率,马钢依托安徽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及马钢厂矿单位定期开展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数据分析及应用、高炉低碳智能冶炼、热轧操检维调智控、营销与客服技术、安全与应急技能等多方面的劳动竞赛,不仅提升了士气,也立足于前沿科目,让职工感受到与一流钢铁企业的差距,为调整下一步方向。类似的劳动竞赛在马钢随处可见,其中马钢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TRIZ理论与实践、PDCA实践等全国大赛中取得佳绩。

5、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建设后备人才队伍

马钢新建项目、技改项目、大中修项目等工程建设项目系统庞大复杂,不仅要克服项目生产在线建设的困难,还要克服高温梅雨不良天气、进口设备制作交付滞后等风险,项目开始便成立了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建设团队,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安排作业长为新入职员工及实训学员讲解工艺流程及建设难点,引导参与项目的建设过程。

没有参与过项目建设的管理人员无法达到卓越,在实训课中还会适时引入工程建设课程,让学员了解产线是如何建设起来的,如果发生设备故障,该如何进行设备巡检排除故障。以生产工艺为导向,强化工程建设人才的综合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马钢经验对钢铁企业的借鉴意义

马钢模式也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全国钢铁企业进行借鉴:

1、企业员工也是产教融合的对象。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升级、生产效率的提升造成了部分工人的工作岗位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岗位,可以委托职业院校对这部分待岗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不同于原有钢铁企业的岗位,现在比如脱硫脱硝除尘岗位、水处理岗位、智慧制造岗位、低碳管理岗位、精益管理岗位等等都是产业升级后的需求。

2、利用产教融合激发创新能力。实训学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竞赛,聚焦小、实、新的特点,激发青年员工的创造热情。对于广大职工开展多样形式的劳动竞赛;对于业务骨干和专家,争取从中涌现出一批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员工中构造出多层次的激励途径,激发出强烈的创新能力。

3、产教融合是全面的。钢铁企业涉及专业较多,综合性较强,以目前的形势,倾向于复合型的后备人才,比如管理工艺的技术员还要扩展一些设备管理、工程建设、环保治理、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好校企资源,做好后备人才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姜红,李师萌等.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产教融合政策适配性研究——77份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量化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63(01):83-99.

[2]罗倩倩,杨国华,冷冰冰.高职院校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2):62-64.

[3]夏超群,张友湖.基于产教融合的冶金设备智能运维专业群建设探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2):74-77.

[4]杨林.职业本科教育产教融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讨——借鉴医学院与非直属附属医院产教融合模式[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4):55-60.

[5]王晓斌,钟森鸣等.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2,43(06):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