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关怀行为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希望与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3

教师关怀行为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希望与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龚茜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希望与生命意义感对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教师关怀行为问卷、希望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以及青少年心理适应量表对45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在希望与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教师关怀行为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适应状况,又通过希望、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适应状况。

关键词教师关怀行为;希望;生命意义感;心理适应;链式中介

心理适应是近年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解释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认为心理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个体的心理适应水平被看成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青少年的心理适应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探讨高中生学生群体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无论个体处于何种状态,压力状态或者是良好状态,只要个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支持的施者往往是个体的重要他人,是与个体关系较为密切的他人。在青少年时期,往往获得教师关怀行为的学生能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更投入,并在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减少学生抑郁表现,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对学生而言,他们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后,会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在压力性事件发生时,更能够和社会建立联结,感知社会的支持,能够更快的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提出假设1:教师关怀行为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适应性。

希望是一种积极内部心理品质,是个体对涉及当前和未来的一种积极的动力性状态,指向目标的计划和指向目标的活力交互作用为基础的。希望感是影响个体心理适应的重要心理机制,并且希望感正向预测个体的身心健康。根据希望理论,在面对大型的生活改变事件,高希望感的个体较少遭遇焦虑和抑郁,且高希望者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因此,希望感很有可能正向预测了青少年心理适应性,据此,提出假设2,希望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

生命意义感是一种高层次需求,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个体在获得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之后,个体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希望是感知生命意义的重要促进因素,希望思维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9]。腾川发现,希望及其各维度对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生命意义感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保护性作用,可以治疗心理疾病,改善身心健康状况,预防自杀等严重心理或行为障碍等方面的。拥有更高水平生命意义感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低水平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容易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且生命意义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据此,提出假设3: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

1方法

1.1被试

选取457名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人,占40.7%,女生271人,占59.3%。高一255人,高二79人,高三123人。

1.2工具

1.2.1教师关怀行为问卷

采用雷浩等编制的教师关怀行为问卷,该量表共17道题,包括尽责性,支持性,包容性三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得到的教师关怀行为越多。本研究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72。

1.2.2儿童希望量表

采用Snyder等编制,赵必华等修订的针对青少年的儿童希望量表,主要适用范围为8~16岁儿童。包括6个条目,3个测量路径思维,3个测量动力思维,信效度良好)。采用1(从不)到6(总是)六点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希望水平越大。本研究该量表的α系数是0.923。

1.2.3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Steger编制,王鑫强等在国内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该量表共10道题,包括寻找生命意义感与存在生命意义感两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生命意义感程度越高。本研究该量表的α系数是0.882。

1.2.4心理适应性量表

采用Diener等编制的主观幸福感和情绪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适应状态。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5个项目、积极情绪体验6个项目、消极情绪体验8个项目等三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从“1”(强烈反对)到“7”(极力赞成)。分数越高,说明心理适应水平越好。本研究该量表的α系数是0.855。

2结果

2.1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教师关怀行为、希望、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教师关怀行为、希望、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教师关怀行为与希望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M

SD

4

1.教师关怀行为

3.965

0.828

2.希望

3.448

1.109

0.261***

3.生命意义感

4.945

0.979

0.370***

0.499***

4.心理适应

13.386

2.546

0.230***

0.455***

0.331***

注:N=457,*P<0.05,***P<0.001

2.2教师关怀行为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使用Mplus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教师关怀行为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模型拟合指标是:RMSEA=.062,CFI=.983,TLI=.974,SRMR=.034,数据对模型拟合良好,其他各项拟合指数均在推荐值范围内。

首先分析教师关怀行为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直接效应,教师关怀行为能预测青少年心理适应(γ=.093,t=2.045,p<0.001),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其次,分析希望与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教师关怀行为能够显著预测希望(γ=.274,t=5.772,p<0.001),希望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适应(γ=.365,t=7.856,p<0.001),因此,希望中介了教师关怀行为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希望能够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γ=.252,t=6.360,p<0.001),生命意义感能够预测青少年心理适应(γ=.114,t=2.209,p<0.001),生命意义感在希望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综上所述,希望与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重复取样2000次)分别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希望思维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中介效应值为0.100,p<0.001,95%的区间为[0.054,0.161],因此希望思维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中介效应值为效应显著,因此,希望是教师关怀行为与心理适应的中介变量,假设2得到验证。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29,p<0.001,95%的区间为[0.002,0.066],中介效应显著,因此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最后,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通过希望、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13,p<0.001,95%的区间为[0.002,0.028],因此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在希望、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教师关怀行为对大学生心理适应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获得教师关怀行为越多的大学生越不会存在心理适应问题,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提供实支持,即个体对获得的社会支持的解读会影响他们随后的心理与行为。本研究构建希望和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大学生心理适应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的模型。

首先,希望特质能够影响青少年心理适应,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其次,希望部分中介了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关系,即教师关怀行为部分通过希望特质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适应,得到教师关怀行为越多的青少年希望感越高,心理适应水平越高,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因此,需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性,增强教师的关怀行为,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希望思维,使其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健康成长。

本研究还发现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首先表明希望影响着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希望对生命意义起到了积极的预测作用,希望高水平的个体更容易对生活产生满足感,从而增强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体会与理解,这与以往结论相同。其次,生命意义感在希望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一方面,希望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适应,另一方面,希望会通过生命意义感影响青少年心理适应。希望思维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生命意义感越强,进而越不容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因此,既要重视希望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直接影响,也要重视希望通过生命意义感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希望、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心理适应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获得教师关怀的青少年较少出现心理适应的问题,通过增强其希望思维、生命意义感,最终在面对疫情等大型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更好地适应。该结果验证并拓展了以往研究的发现,链式中介的结果显著,且结果在一定程度提示我们,教师关怀行为是能对学生心理适应性产生影响的,同时日常可以通过培养青少年希望感与生命意义感的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来更好的适应变化的环境。此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纳入其他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或更完整的人际关系来考察它们在重大突发事件下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周鹊虹.(2004).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及教育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2),25-27.

[2]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科学(2),156-159,155.

[3]叶宝娟,符皓皓,杨强,游雅媛,雷希&陈佳雯.(2017).教师关怀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6),1168-1170+1174.

[4]马征.(2020).高中生特质感恩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投入的中介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00(006),14-20.

[5]马蓓蓓,代文杰,李彩娜.(2019).流动青少年学校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学业倦怠与学业投入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12).

[6]叶宝娟,胡笑羽,杨强,胡竹菁.(2014).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效能和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心理科学(02),342-348.

[7]刘孟超,黄希庭.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1(3),13.

[8]雷浩,徐瑰瑰,邵朝友,桑金琰.(2015).教师关怀行为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02),188-197.

[9]赵必华,孙彦.(2011).儿童希望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6),454-459.

[10]王鑫强.(2013).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5),764-767+763.

[11]蒋海飞,刘海骅,苗淼,甘怡群.(2015).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日常烦心事和心理适应的影响.心理科学(01),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