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幅度油藏相控注水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低幅度油藏相控注水技术研究

万单静

(中原油田分公司内蒙采油厂, 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针对白音查干油田影响注水开发效果主要因素,在深化构造精细解释、沉积微相研究、储层润湿性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以完善、重构、建立相控注采井网、深化注水开发技术的对策研究;按照潜力井组和潜力单元,分类实施水驱挖潜,油田水驱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低幅度油藏 相控剩余油研究 相控注水开发对策

1 油藏概况

白音查干油田区域构造位于二连盆地西缘[1]共投入开发桑合、达尔其和锡林好来3个油田,为低幅度复杂小断块油藏。油藏投入开发同时,开始考虑注水,但注水对开发效果改善不明显。目前油藏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井网适应性差。断层断距小,沉积变化快,注采对应率低,同时由于高渗透条带的存在,导致部分油井含水上升快;注采井数比低,且注水井损坏严重,导致井网不完善二是水驱增油不明显。储层润湿性影响大,部分油藏为亲油油藏,单一注水水驱效果不明显;注水外溢,含油边界外水井注水外溢情况突出;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不均衡;三是剩余油认识及挖潜难度大。经历短暂开发后油藏快速进入高含水阶段[2],加上后期开展人工水驱,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及挖潜难度大。

2 低幅度油藏相控注水技术研究

1精细构造研究

基于地区沉降式断裂背景,反复进行断裂模式预测,结合邻井储层变化、压力状况及油水界面变化,综合多技术手段开展断层展布规律研究,形成了“井震印证、动静结合、相控约束”为特点的构造精细研究技术。新识别5-10m小断层11条,新组合低序级断层25组,为后续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

2、相控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1)沉积微相研究

在白音查干凹陷,河道平面上多期迁移摆动,砂体存在叠切现象,严重影响注水开发效果。

达尔其油田腾下段油藏储层为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区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远砂、泥坪及水下分流河道间五种微相。

桑合地区自腾格尔组到都红木组为一水进的过程,腾格尔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的沉积,而上覆都红木组都一段为一套扇三角洲-深湖相沉积,都二段与都三段为深湖-半深湖相沉积。可见都红木组都一段为一个湖盆范围扩大,扇体萎缩的过程。沉积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侧翼、席状砂、前三角洲和分流间湾。

锡林好来地区与达尔其油田西部一样腾下段油藏储层为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研究,本区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远砂、泥坪及水下分流河道间五种微相。

(2)相控剩余油研究

运用地质综合评价法和油藏工程方法,按照不同物性小层累加近年注、采状况,在沉积微相约束下研究剩余油[3]。目前三个油田剩余地质储量1384.9×104t,其中构造高部位型剩余油占比41%,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占比31.7%,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占比27.3%。

构造高部位剩余油中,分流河道微相和河道侧翼微相的剩余油分别占比25.6%、15.5%;井间滞留型剩余油中,分流河道微相和河道侧翼微相的剩余油分别占比19.3%、12.4%;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中,分流河道微相和河道侧翼微相的剩余油分别占比16.8%、10.4%。

(3)相控井网注采参数的优化

层系划分与组合:渗透率极差在5倍以内,启动压力差6MPa以内。井网井距[4]:河道-河道250-300m;河道-侧翼:200-250m;侧翼-侧翼150-200m;远砂-河间:100-150m。合理的注采强度:注采比在0.8-1.0以内;注水强度在3m3/m.d;采液强度控制在0.8m3/m。合理地层压力:保持在80%以上。

(4)不同相带差异化相控注水技术

重新划分井组,引入“相控井组”概念,“在物性相对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注水,在物性相对较差的前缘席状砂中采油”,以这种方式建立注采井网[5],能有效解决有些区域由于物性影响造成的水井欠注问题,提高注水效益。

河道微相:由于白音查干属层状油藏,油水边界不一,为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驱效果,在弄清小层储量状况的基础上,选择平面上分布广,油水井连同层同为油层的层实施单油层注水。通过层内细分及单油层段注水,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多期河道:通过温和注水控水稳油,实施切割注水配套压裂引效,提高产能[6]

单砂体:通过蓄能及耦合注水,做好措施培养,释放低压层。针对中渗均质油藏优选井组,实施包括耦合注水在内的多种变强度注水试验。

远砂+河间:通过低强度注水,实现补能及引效。

半开启小断块不稳定注水:中心区的压力逐渐升高,剩余油流向夹角边区;中心区饱和度呈现下降,夹角区饱和度增加。夹角区的剩余油流向中心区,中心区的压力和剩余油饱和度迅速降低。

根据相带展布情况部署注采关系,油水井尽量设计在同一相带,以河道注-河道采为优。油水井分处于两个相带时,以河道注、侧翼采油为佳(图1)。

图1 不同相带注采数模示意图

(5)结合油藏特点,开展有效提液时机研究

强边底水低幅度油藏,提液效果较好;油藏基础井网注采比偏低、含水偏高,能量较充足的区块较适合提液[7]。随着驱替压力梯度增加,水驱油效率提高,含水率70%~80%以后,驱油效率随含水率的上升增加幅度较大,从相渗曲线上看含水90%-95%时提液时机最佳。

3 现场应用效果

1、在相控注水指导下恢复井网

通过油水井大修、长关井恢复有效注采井网。实施21井次,新增及恢复注水见效方向25个,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0.4万吨,水驱动用储量14.2万吨。

2、在相控注水指导下重组井网

一是河道注水,采用单油层段注水,解决水层突进及边水外溢。共实施调整井组15个,对应油井21口,注采井距275米,见效19口,累增油3446吨。

二是多期河道叠置,切割注水配套压裂引效,提高注水波及体积。共实施4井次,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8.3万吨,水驱动用储量7.3万吨。

4 结论与认识

1、针对白音查干小断块、小河道、低幅边底水油藏,开展精细沉积微相研究是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的基础。完善相控约束下的有效注采井网,开展差异相带挖潜,是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手段。

2、油藏储层物性好,含油面积较大,单油层段注水纵向上将储层进行细分,缩小层间矛盾,见效增油比例较高。

作者简介:万单静,女(1976-),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已寻等.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油藏特征与勘探潜力.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4:7-10.

[2]孙黎娟等.低幅度油藏水驱见效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05):58-61.

[3]周连德等.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沉积相与油(气)分布.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5:405-410.

[4]李传亮,李炼民.各向异性地层的井距设计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6):430-431.

[5]韩颖等.浅谈相控剩余油挖潜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0256-257.

[6]李松泉.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J].石油学报,1998,193):52-55.

[7]孙国.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03:44-4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