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热力活动的物理模拟与数值计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地球内部热力活动的物理模拟与数值计算研究

叶延岭

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焦家金矿   山东省莱州市   261400

摘要: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是地质现象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探讨了这些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物理模型。概述了地球内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流体动力学方程的适用性。介绍了热对流模型,包括布塞涅斯克近似以及雷诺数和瑞利数的确定方法。本文讨论了板块构造模型,分析了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以及板块边界的动力学描述。阐述了地球内部热力活动数值计算的方法与技术,着重于网格划分、时间步进、稳定性分析、离散化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

关键词:地球内部热力活动;热力学基本方程;流体动力学方程

1.地球内部热力活动的基本特征

地球内部热力活动,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地球内物质进行能量转换,进行物质运动。这类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热源种类繁多,主要有放射性元素衰变引起的热量,地球形成早期累积起来的原始热量和潮汐力引起的摩擦热量;热量的传输方式相当复杂,既包括通过对流在地幔中产生的大范围物质循环,也包括通过岩石层的导热机制进行的外部传导;另外,热力活动所引起的诸如火山喷发,地震以及板块构造运动等等地质现象在形塑地球表面形态的同时,也会对地球磁场,大气以及海洋流动产生影响。地球内部热力活动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动力,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及岩石圈等,在地球这一复杂体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2.地球内部热力活动的物理模型

2.1 地球内部热力学基本方程

地球内部热力学物理模型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能量守恒与熵增原理基础之上。这些方程所刻画的是地球内能量转换与转移过程。第一定律适用于描述地球内部能量的波动,这包括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内部热源,以及地球内部热能的储存和流失情况。热传导方程是热量在岩石层中传递过程的描述,对流涉及较复杂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熵增原理认为,封闭系统内任何自然过程均伴有熵增,该原理表现为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不可逆性,例如岩浆对流和热量散失。

2.2 流体动力学方程在地球内部的适用性

流体动力学方程,特别是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描述地球内部热力活动中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由于地球的地幔和外核主要由高温下的流体或半流体物质组成,流体动力学方程对于理解地幔对流、岩浆上升、板块运动等地质现象至关重要。在地球内部,流体动力学方程需要考虑到复杂的边界条件、不同深度下的压力和温度变化、物质的相变、以及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等因素。

2.3 热对流模型

2.3.1 布塞涅斯克近似

布塞涅斯克近似是在地球内部热对流模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简化前提,该前提假设在地幔对流的过程中,流体密度的变化主要是由温度所导致的,仅在浮力方面进行考虑,而在其他数学方程里,密度被假设为一个恒定值。该近似忽略流体压缩性、粘性等因素对流体密度变化所起的促进作用,并将动力学方程化繁为简,使得求解更为方便。根据布塞涅斯克的近似理论,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现象可以被描述为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的相互耦合,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利用数值方法来模拟地幔热对流行为的可能性,为分析地壳运动及板块构造等问题提供有效理论工具。

2.3.2 雷诺数与瑞利数的确定

雷诺数和瑞利数是描述流体运动特性的无量纲数。雷诺数是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用于表征流体流动的层流或湍流状态;瑞利数则是热对流驱动力与粘性及热扩散阻力之比,是热对流强度的衡量指标。在地球内部热对流模型中,确定这两个参数是分析流动稳定性的关键。瑞利数的计算涉及到温度差、流体厚度、热扩散率、热膨胀系数和粘度等因素。在地幔对流中,瑞利数通常远大于临界瑞利数,意味着对流是一种普遍现象。

2.4 板块构造模型

2.4.1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动力活动。主要驱动力包括:(1)地幔对流所产生的剪切力,这种力作用于板块底部,推动板块移动;(2)岩石圈板块自身重量造成的滑坡力,即重力滑移,这是由于板块边缘的密度比中部要大,导致板块向海沟方向发生移动;(3)岩石圈板块的拉力,当海洋板块在中洋脊形成后,随着其远离热源冷却和收缩,产生拉张力,使板块分离;(4)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挤压也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

2.4.2 板块边界的动力学描述

板块边界的动力学描述关注的是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学过程。发散边界,通常位于大洋中脊,这里板块分离,新的地壳在中央裂谷中形成;汇聚边界,一块板块下俯冲到另一块板块之下,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转换边界,板块沿着横向断层相互滑动。板块边界的动力学需要考虑应力积累和释放过程,它们受到板块间相对运动速率、岩石强度以及地质结构布局的影响。地震学、岩石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多学科工具被用来综合研究板块边界的动力学行为,以期揭示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

3.地球内部热力活动数值计算方法与技术

3.1 网格划分与计算区域的确定

模拟地球内部热力活动过程中,网格划分和计算区域确定是进行数值计算的依据。准确的网格有助于模拟出更加精细的地质结构,但是却增加了计算量。通常计算区域的选取和研究目标紧密相关,例如地幔对流的模拟可能要求涵盖地幔的全部区域,区域地质过程的模拟仅要求局部网格的模拟。网格既可规则,例如在直角坐标系中,又可不规则,例如用三角形或者四面体网格来拟合复杂边界条件等。划分网格要考虑计算资源和模拟精度之间的权衡,还要确保网格不受地质过程变形影响而损失精度或者引起数值不稳定。

3.2 时间步进与稳定性分析

时间步进是数值模拟中处理时间依赖问题的关键步骤。选择合适的时间步长对于保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过大的时间步长可能导致数值解发散,即模型不稳定;而过小的时间步长则会无谓地提高计算成本。稳定性分析通常涉及到对数值方案的Courant-Friedrichs-Lewy (CFL) 条件的检查,这是确定时间步长上限的一个准则。在地球内部热力活动模拟中,时间步进还需要考虑到热扩散率和对流速度等因素,确保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数值解的稳定性和物理过程的正确性。

3.3 离散化方法

3.3.1 有限差分法

有限差分法是数值模拟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离散化技术,它是通过替换微分方程中的导数,并以差分的方式进行近似计算。对于地球内部热力活动的模拟,有限差分法方便直观、容易实现、适合规则网格的划分。通过构建差分方程组对连续偏微分方程进行逼近,求解各网格点得到温度和压力等物理量分布。有限差分法的计算精度受到网格大小和时间步长的影响,通常需要进行精细的网格划分以提升模拟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关注时间步进的选择,以确保计算过程的稳定性。

3.3.2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数值计算方法,它通过将计算区域划分成有限数量的小元素来近似解决偏微分方程。各元素通过节点相连,形成元素网格。有限元法特别适用于复杂几何和边界条件问题,因为它可以使用不规则的元素,更好地适应复杂边界。在地球内部热力活动模拟中,有限元法可以更精确地处理不同地质材料的界面,以及非线性的热力行为。此方法通过构建全局刚度矩阵和力向量,并应用适当的边界条件来解决整个计算区域的问题。

3.3.3 边界元法

边界元法是一种特别适用于具有无限或半无限域问题的数值方法,它只在计算区域的边界上进行离散化,而不是整个计算域。这种方法基于边界积分方程,可以显著减少需要离散化的自由度,从而减少计算量。在模拟地球内部热力活动时,边界元法特别适用于处理边界驱动问题,如地热流问题。边界元法便于处理无限域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精确的边界应力和位移计算,但在处理大型问题或需要内部场信息时可能不如有限元法灵活。

结束语

综上,不仅对地球内部热力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明确了模拟这些活动的有效数值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未来的模型将更加精确,从而为我们提供更为详尽的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务伦, 李相通. 引力和热力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探析[J]. 山西科技, 2020, 35 (05): 48-59+66.

[2]黄剑平.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热力环流”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7, (09): 28-29.

[3]罗焕炎. 地球热力和动力状态的数学问题国际会议简介[J]. 地震地质译丛, 1980, (06):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