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武汉轻工大学翻译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武汉轻工大学翻译专业为例

习强毅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23

[摘要]一流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聚焦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翻译专业教育必须回答好的两个问题。本文以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立足点,以武汉轻工大学翻译专业建设为例,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旨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中译外”高端翻译人才,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夯实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才培养;翻译专业;教学改革

0. 引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原则。“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也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心,只有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翻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不负初心。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紧紧围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武汉轻工大学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学校分别在2018年、2020年、2022年和2023年修订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才培养目标始终紧跟时代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强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各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课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标准引领,紧盯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建设要求,特别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对标对表、优化升级;坚持产出导向,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能力提升,优化课程体系;坚持交叉建设、特色发展,科学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突出质量,办出特色,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翻译课程实施方案中,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翻译系课程实施方案中专门设有“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要求,将思政育人、科学育人和专业育人作为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最高要求与工作核心。教师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时,深入梳理翻译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1有明确的思政目标,注重学生素质提升

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出发,在提高学生翻译技巧和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对知识追求的思考,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思想素质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站稳中国立场,客观认识和评价外来文化;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在人文素质方面,通过以直观方式全面接触英语语言和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字、文化的理解,形成独立开放的文化观,建立尊重和包容的跨文化意识。

在科研素质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人文、历史、政治、哲学及美学因素,具备基本的人文研究素质。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有合理的实现路径

充分挖掘翻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元素,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实现课程思政与翻译教学的无缝衔接。

在教学内容上,分析具体教学目标及育人元素融入契合点,广泛搜集相关语料,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目标的引领。

在教学方法上,使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评价方式上,既体现育人元素的外化,包括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也考查育人元素的内化,形成信念、态度、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心理观等。

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以下改造或增设的课程,均采用《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语种系列教材,逐步实现全覆盖所有专业班级。

改造《高级英语2》课程,原《高级英语2》(64学时)拆分为《高级英语2》(32学时)和《高级英语读写》(32学时)两门课程,其中《高级英语读写》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教材采用《英语读写教程》。

增设《高阶英语演讲》课程,该课程为基础必修课,32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四学期,教材采用《英语演讲教程》。

调整《汉英笔译》课程教材,选用《汉英翻译教程》,用《汉英翻译教程》,替换《汉英笔译》课程原先的教材,安排在第五学期,32学时,2学分。

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线上课堂作为课程导入、练习辅助和补充讨论,主要包括上传单元主题的学习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重难点;学生线上提交个人和小组译文,教师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过程,给予反馈;教师拓展各单元主题,挖掘不同主题下的思政元素,组织学生讨论。

线下课堂注重翻译学习和实践,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翻译材料进行分析、讨论、翻译,并以presentation 的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从原文和译文中汲取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养分。比如通过翻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篇章,感受中国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其在思想上获得引导、专业上习得技能、精神上得到感召。

2.4有鲜明的校本特色

课程实施方案围绕学校食品学科建设规划,突出食品翻译特色,翻译专业重点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均与食品学科挂钩,包括农业典籍、粮食安全、大健康产业、中华饮食文化等翻译材料,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

同时,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兼顾学生学业需求和职业素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深入了解翻译理论,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提高双语转化能力,培养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3.重视师资培训,提升专任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武汉轻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和《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020年试行)》。2022年和2023年,组织全体翻译专业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和课程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们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语

翻译专业落实《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因式”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选择,也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养我国发展所需要的外语人才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

3. 梁惠梅.中国文化融入: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J].文化与传播,20198(2).

4. 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2)

基金项目: 武汉轻工大学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22GJKT032)

作者简介:习强毅,1971年1月生,湖北枣阳人,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

Email:bondyx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