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应用研究

彭秋晏

530322199004120026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诸多担忧,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路径。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软法和硬法共处、多主体协同共治、分类施策的特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场景应用融合创新,国际协同共治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将会呈现出四个主要趋势,即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更加紧密,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有条不紊持续推进,标准化方式更加多元,标准化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标准化多元

引言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被视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架构和政治架构的技术,在多场景下广泛有效运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安全、伦理和法律等问题。2023年人工智能风险事件数量为2022年的12.8倍。近年来,为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理论研究,综合运用立法等多元工具,协同多元主体共治,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规范、纲领性文件和相关标准指南。本文立足于人工智能治理所需,梳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发展现状,结合相关例证展望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趋势和路径。

1.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发展现状

1.1人工智能标准化兼采软法和硬法方式

首先,以纲领性文件顶层部署人工智能标准化进程。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初步提出人工智能标准化要求。2019年6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以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为主题,提出安全可控、敏捷治理等八项原则。 2020年7月,首部专项规划人工智能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为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整体框架。2024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接续《指南》确立的发展目标调整框架,明确从2024年到2026年的短期目标。   

其次,我国虽然没有针对人工智能治理的统一立法,但2023年8月我国发布了首个人工智能示范法《人工智能法示范法1.0(专家建议稿)》。同时,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规范都为人工智能发展确定了安全底线。 

1.2多方主体协同共治

推动人工智能标准化的主体具有多元共治的特征。首先,政府及事业单位是推动人工智能标准化的主要实施主体。2018年,成立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门负责人工智能标准化相关工作。此外,科技部内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由其具体负责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重大项目。   

其次,事业单位以及受行政机关指导的科研机构是拟定人工智能相关标准草案的主要参与者和引领者。这些单位和机构往往受到行政机关直接或间接的指导,获得来自行政机关的政策、资金支持,如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此外,相关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受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业务指导的科研机构,当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是负责人工智能标准化的专职委员会,其专业范围包括人工智能基础、风险管理、应用等领域。而涉及人工智能具体行业应用标准细则、安全伦理等方面的事项,则内含于该领域的专门技术委员会的职能之内,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1.3分类施策构筑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   

首先,完善加速人工智能基础标准体系建设。基础标准体系建设主要是指涉及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等支撑人工智能本身发展的根本性事项的标准,是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石。

其次,依托应用场景细化具象人工智能标准,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指南》在发展目标中提出要率先在医疗健康、司法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人工智能标准体系。2022年,我国科技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提出10个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场景。

2.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未来展望

2.1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更加紧密

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各国协力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同年,中国等28个国家和欧盟共同签署《布莱切利宣言》,为人工智能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此外,我国将于2024年春天同美国举行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机制首次会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治理等问题进一步探讨。这都表明人工智能标准研制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对话交流日益频繁。实现“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充分发挥我国作为ISOIEC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2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未来,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围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等纲领性文件,逐步有序推进。首先,2024年人工智能基础标准将会得以初步构建,目前以人工智能为前缀标题的所有22个在研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中,人工智能基础性标准共有20个,涉及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多方面。其次,人工智能标准将会进一步融合、推动产业发展。2024年1月2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下一步将“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相应的产业融合将会推动标准制定,以标准护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最后,人工智能伦理安全标准将持续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固有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将加剧社会不平等,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也难以消弭,损害人权。

2.3人工智能标准化方式更加多元

当前,我国关涉人工智能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仅有《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提出,要强化人工智能标准化顶层设计,发挥好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作用。此外,立法也将助力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人工智能法草案被列入2023年度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数据权属和网络治理等方面的立法项目”纳入“立法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需要继续研究论证的立法项目”之中。

2.4人工智能标准化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更迭迅速,人工智能标准需要适时而变,因此制定和推动人工智能标准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未来,行政机关将统筹推进纲领性文件制定,部署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路径,强化人工智能标准落地实施监管。事业单位以及由政府指导的其他组织机构,具体承接标准制定,会同相关委员会、高校、企业等主体拟定人工智能标准。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等非政府的、由市场主体自发组成的团体,连同高校等,将在政策引领和支持下,焕发出更大的市场活力,研究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组织相关活动,发现人工智能标准化问题、趋势,发布相关白皮书等,共同制定行业自律协议、倡议书、促进行业自律、企业合规。

3.结语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的标准化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要求更高。因此,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必须围绕纲领性文件主动求变,统筹部署,逐步推进,综合运用政策、立法、标准制定等多元方式,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为人工智能标准化贡献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潘英.现有人工智能标准化和监管法案解析[J].质量与认证,2024,(03):25-27.DOI:10.16691/j.cnki.10-1214/t.2024.03.002.

[2]王沙沙,吕镇,谢波等.人工智能产品人机交互设计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学,2024,(02):16-22.

[3]谢少锋.以标准化体系建设引领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J].智慧中国,2024,(01):54-55.

[4]于秋月刘坚.“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分析及主体重塑[J].学术探索,2024,(01):148-156.

[5]范德军.标准化、计量和质量一体化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