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创新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非现场监管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科技赋能,创新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非现场监管新模式

蔡星星

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规范检测是保证机动车尾气合格上路行驶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受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以及国家“放管服”政策影响,检验机构数量大幅增加。而机动车排放检验数据量庞大,仅仅依靠现场检查,势必会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带来一定的监管压力。为此,必须利用科技手段,在现行的监管模式下,借助大数据分析,创新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非现场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精准打击机动车检验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关键词:机动车;排放检验;非现场监管

引言: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其排放污染物总量也在逐年增加,在某些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已超过工业源污染排放,成为大气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3)》,2022 年,全国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 1466.2 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为 743.0万吨、191.2万吨、526.7万吨、5.3 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 CO、HC、NOx 和 PM 超过 90%。柴油车 NOx 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 80%,PM 超过90%;汽油车 CO、HC 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 80%[1]。机动车排放污染对环境污染不容小觑,而机动车检验机构是保证在用机动车排放合格的关键一环,不得存在违规检测、弄虚作假等行为使超标车辆上路行驶。作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不断强化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管力度,创新非现场监管模式[2],筑牢尾气“检测关”,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助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在机动车监管领域,以往依靠传统的检查方式发现查处检验机构违法行为的模式暴露出其局限性,借助现代科技力量进一步推动机动车排放监管工作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现场监管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抓手。

一、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管现状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全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数量已达到124家,与2018年相比,2023年,机构数量翻了近两番,总数位居江苏省第三,定期排放检验车辆数达到90万辆次,检测线共317条,其中以小、微型检验机构为主,检测线数量多在 3 条以下。机动车检验机构数量的急剧增长,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市场竞争,某些机构就会铤而走险采取一些违法检测行为来提高检测通过率,进而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据统计,我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数量增长集中在2018年-2021年,年均增速超过30%,但到2022年增速明显减缓,202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机动车检验新政策影响,10年内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检验次数由3次调整为2次,超过15年的,由每半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年检验1次,部分检验机构的检测量下降明显,从而退出机动车检测行业;另一方面,主要原因为我市加大了检验机构的执法监管力度,将机动车检验机关纳入全覆盖监管范围,常态化与市场监管、公安、交通部门开展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违规检测、数据造假、出具虚假排放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第三方检验机构车检秩序,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追本溯源,严格规范检验视频监控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视频监控管理,对视频缺失、视频遮挡、采样过程未显示等视频监控不规范行为进一步进行了明确。结合《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规范》(HJ 1237-2021)和《汽车排放定期检验信息采集传输技术规范》(HJ 1238-2021)要求,安排专员每日开展视频监控远程线上巡查,重点巡查检验机构检测过程是否规范、分析仪是否按要求进行物理隔离、检测过程中除设备不工作、损坏等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观测检测数据、接触仪器设备、视频是否有遮挡、视频保存是否满足要求等行为。2023年,对全市124家机构共在线巡查3000余家次,督促规范整改247家次;同时,通过视频远程巡查发现检验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涉嫌分析仪进行低气检查不规范、取样探头插入排气管深度不足400mm、柴油车检测有冒黑烟等违法行为,后经现场核查,均已立案查处。

三、抽丝剥茧,常态化开展检验数据远程核查

南通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日均检车辆达3000余辆,每辆车过程数据少则十几条,多则上百条,仅靠人工核查,既费时费力,又难见成效。虽然每年对机动车检验机构是全覆盖监督检查,但在现场检查往往也是抽取部分检测报告进行核查,很难发现违法违规检测行为。为此,特别需要利用大数据手段,通过构建检验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搭建预警分析模型,从疑似异常数据中再进行人工复核,确保了违法线索的精准性。

根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从检验报告和过程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制定了如下机动车检验异常数据预警规则:擅自更改检测方法或选用检测方法错误、更改额定功率或额定功率输入错误、更改污染物排放限值、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转速不符合要求、使用加载减速法检测的车辆80%或100%检测点功率或加载力明显降低、稳态工况法速度超差、扫描阶段最大轮边功率不是整个检测过程中的最大功率、自由加速法采样过程中发动机转速未达到额定转速、车辆基准质量发生变化等情形。

根据制定的异常数据预警规则,我市在江苏省机动车“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基础上[3],建成集“机动车遥感监测、排放检验机构数据、检验机构远程视频以及路检路查和入户监督抽测”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综合监控系统,整合各要素数据清单,提升数据采集能力,强化综合分析,构建机动车排放检验数据预警分析模型,夯实了机动车检验机构非现场监管能力。进一步通过生态环境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预警信息分派、监管人员现场核查以及检查情况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

2023年,通过非现场监管模式发现机动车排放检验异常数据线索46家次,共计150余条,经执法部门立案查处30家,其中涉嫌出具虚假报告2家,合计处罚金额达80余万元,对全市机动车检验机构形成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四、久久为功,强化检验机构非现场监管模式

车辆检验视频和数据是反映检验机构是否规范检验的有力手段,监管人员通过远程开展视频和数据巡查,重点审查视频中是否存在车辆替检、人为干扰取样管路、取样探头插入深度不足、车辆冒黑烟等违法行为;同时对检验过程数据核查,重点对短时间内复检合格车辆、检测方法的选用、柴油车额定功率、取样阶段加载力、功率等关键信息,结合数据预警模型,筛选异常问题线索,再通过人工比对分析,进一步核实确认,锁定检验机构违法行为。通过智慧监管,从众多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异常数据,有效提高了全市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成效。

五、总结

非现场监管是新时期生态环境数字化智慧监管的方向性改革,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全面、持续、准确收集被监管对象的数据信息,系统开展数据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有效问题线索,是实现非现场监管的决定性、基础性工作[4]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优化机动车检验大数据预判模型,探索建立检验视频AI图像智能分析、监督抽测超标车辆溯源、同种车型检验数据分析等功能,再进一步提升机动车检验数据预警信息的精准性,落实“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的工作总要求,有力提升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3年)[EB/OL].[2023-12-07]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ydyhjgl/202312/t20231207_1058460.shtml.

[2] 张玉斌. 生态环境领域非现场监管新模式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42(11):1-3.

[3] 周俐峻,俞美香,丁剑. 江苏省机动车“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研究[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0,12(01):56-59,62.

[4] 张秀秀,王羽. 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测[J].环境经济, 2021,(09):57-59.

作者简介:

蔡星星(1987—),江苏如东人,男,汉族,研究生,工程师,目前从事机动车排放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