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泉“板凳龙”传承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重庆市北泉“板凳龙”传承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蒋雯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00715

摘要:北泉“板凳龙”文化是我国传统龙文化中的一种,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已传承数年,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老年群体缺乏传承动力,青年缺乏传承实践,儿童缺乏传承教育,导致北泉“板凳龙”日益式微,基于此,本文将对重庆北泉“板凳龙”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其优化路径。

关键词:北泉“板凳龙”、现状、优化路径

北泉“板凳龙”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该被人们重视并不断传承,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传承却日渐放缓,究其原因,是政府和村民共同导致的结果。

一、北泉“板凳龙”传承现状分析

(一)当地政府重视程度较高,但未能找准发力点

通过与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村委会取得联系,得知该村设有专职书记负责“板凳龙”的传承相关工作,并设有展览“板凳龙”相关文化的展馆,并积极修缮村口“中国板凳龙之乡”石碑,以期达到宣传本村文化,树立本村名片的效果,对本村“板凳龙”文化重视程度较高,但对“板凳龙”的传承方法偏于传统,未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合力,甚至出现部分群众对政府的传承方式方法出现不满的现象。

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板凳龙”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但未完全结合北泉村实际,仅在上级检查时才进行“板凳龙”的排练,流于形式,未能够使大多数村民参与进该项活动且关于“板凳龙”的展馆平时不向村民开放,导致村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降低,进而降低了“板凳龙”传承的自发性。

(二)老年一代对“板凳龙”有较高认同感,但缺乏传承手段

通过本次对于村民中老年群体的调研,得出“老年群体对本村‘板凳龙’文化有较高认同感,但由于年龄、身体等因素并未将习俗传承当做自己分内之事”的结论,老年群体多对本村文化持支持态度,表示出了对“板凳龙”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但由于部分老年群体在年轻时未能参与到板凳龙的学习及表演,而仅停留在观看的角度,对“板凳龙”的认识不够清晰,对其无法进行表演。此外,政府对待板凳龙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核”的态度也使得老一辈传承人不愿意继续坚守自己的事业。

(三)中年一代对“板凳龙”认知不清晰,参与性减弱

通过对中年村民的调研,得出“中年群体对‘板凳龙’认知不够清晰,缺乏传承的主动性及自发性”的结论,中年村民对于本村“板凳龙”文化的了解,部分人停留在只知道村口“中国板凳龙之乡”的层面,部分人表示虽然知道板凳龙的由来及传承,但自身未亲自参加该类活动,认为该类活动对自身生活影响较小,对社会的影响力度不大,认为其缺乏传承的必要性。

同时,文化传承的缺失,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娱乐项目的猛增,导致人们参与板凳龙的热情减弱,“板凳龙”作为一种农闲时期消遣的产物,逐步被网络化的娱乐所替代,参与动力日益趋弱。

板凳龙的公益性、无偿性也对自身传承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板凳龙仅为该村村民农忙时消遣的产物,各类演出均为自愿无偿,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村民更加倾向于选择物质回报更加丰厚的地区进行工作,而非留在家乡进行无偿性的文化传承。

(四)青年及儿童对“板凳龙”了解程度不高,缺乏传承教育

由于本次调研在星期一进行,正处于学生的上课时间,缺失了对青年及儿童一代的直接调研,但本小组通过侧面了解到,澄江镇中小学并未开设“板凳龙”的地方课程,也并未在学校举行“板凳龙”相关活动,学校层面不重视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学生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且学生生源流失严重,导致学生本村文化凝聚力不高,文化传承自发性不强,又进一步导致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二、北泉“板凳龙”传承优化路径

(一)了解百姓需求,紧密联系百姓生活实际,找准文化传承着力点

政府应贴近群众生活,了解人民群众对于“板凳龙”的真实需求,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活动场地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将展馆面向村民开放,让村民切实参与进文化活动中,在表演时提高群众的参与感,必要时可以提高群众的表演费用以增加积极性。

政府应积极与上级及平级单位进行协调,请求划拨“板凳龙”文化传承专项资金,积极与其他村的文化进行沟通交流,以期达到文化互鉴的效果。政府可录制相关资料,并提交收入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北泉板凳龙”,以避免文化失传。

(二)提高“板凳龙”推广性,适当开设商业演出

可利用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将板凳龙的艺术表演形式展现在更多人面前,以期达到扩大板凳龙影响的效果,在扩大影响的条件下开展商业演出,以物质条件提高演员的表演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板凳龙。也可利用政府官方网络平台对其进行宣传,与其他地区板凳龙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如安徽徽州板凳龙,在不断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本村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把握好本村特色,打响“北泉板凳龙”名号。

“板凳龙”文化还应与本村旅游业相结合,依托缙云山的优质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对本村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和改善,修建旅游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社会效益的发展,让“板凳龙”文化变成一种活的文化。

(三)加强文化教育,编制教材教学

青年人作为文化传承不可缺失的一环,应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加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编制系统的教学教材,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青年带中年,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本村的文化凝聚力,避免文化传承的断层和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流失。学校应加强“板凳龙”方面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当地政府一起推动板凳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板凳龙”等传统文化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苏雯. 北泉板凳龙对乡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与同伴关系的影响[D].西南大学

[2]宋平. 巴渝板凳龙文化的现状与传承[D].西南大学,2015.

[3]赵鑫,涂梦雪,王安娜.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课程资源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