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实践与思考

朱玲玲

新疆交投生态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路项目中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的重要性及实践问题,分析了监督管理现状,并提出改进对策。通过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文章强调了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制定评估技术规范、增加资金投入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这些策略旨在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执行力度,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促进公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公路项目

引言

对于生产和建设项目而言,执行水土保持的监督监测工作是通过多种方法如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实地考察以及举办讨论会等方式,以实现对水土保持计划执行状况的持续追踪和检验。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关键和基石。它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能促进建设方主动遵守法律职责,并提升监测机构的技术服务品质。通过这种监督监测,不仅加强了对水土保持流程的管理,也对监测机构的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

一、公路项目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作用

公路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必须重视并执行水土保持措施。这对于维护和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公路项目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建设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和水质污染。这不仅能减少水体中的泥沙含量,还能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进而保护和改善周边环境的水质。这样,公路建设项目不仅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够提高公路沿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体质量的控制,从而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此外,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公路项目的接受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公路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现状

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现状反映了在整个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批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挑战。这一过程涉及众多参与方,包括项目建设单位、工程设计主体、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技术服务提供者、行政管理部门和评审专家,他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现场勘查、方案沟通、技术评审和报告的修订完善。尽管许多水土保持措施经过精心设计,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究其原因,在于主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脱节问题。理想情况下,水土保持方案应当在项目施工之前完成并获得行政许可。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方案直到开工前夕甚至开工后才姗姗来迟。这种滞后的提交时间使得水保措施与主体工程设计难以有效衔接,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水土保持投资难以落实、招投标制度难以执行等。此外,由于工程施工的不确定性以及土石方工作的动态性和随机性,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深度来编制方案,难以准确预测所有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

三、公路项目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监督管理效能

为了有效开展公路项目中的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强化跨部门协同是有效实施公路项目监督管理的关键举措之一。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另一方面,各参与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合作制定符合公路项目特点的监督管理计划。这些计划应依托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确保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的有效性和实时性,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平。一方面,公路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基础上,通过各部门间的相互监督和人员的紧密协作,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优化奖惩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同时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策的支持,提升社会公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应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导向,着力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生态保护格局。为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政府需多措并举,强化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健全水土保持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最终,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营造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水土保持评估技术规范

在公路项目的水土保持评估技术规范制定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需结合公路建设的特点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针对性地评估工作。这一评估不仅要基于现有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还需要紧密结合公路项目的具体实际,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一套既科学又实用的技术规范。此评估技术规范应重点关注公路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对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等各阶段提出综合性的水土流失防治要求。主要包括主体工程选址(线路)评估(考虑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定(明确各方责任主体)、防治指标设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方案(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为提升规范的指导性,应弱化对具体建设方案、布局评价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细化规定,强化策略和方针层面的引领。针对公路项目,建议在现有指标体系中补充反映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指标,例如土石方综合利用率、出水口含沙量控制指标和施工扰动范围控制指标等。同时,考虑到公路建设的特殊性和区域差异性,可以借鉴海绵城市等相关建设经验,引入透水地面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雨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以促进公路项目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了保障公路项目中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为保障监测工作顺利开展,需科学测算资金需求,编制细致的预算方案。同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方筹措资金来源。一方面强化财政支持力度,是保障公路项目水土保持成效的关键举措。建议政府部门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并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重点用于监督监测、设施修复和维护等方面,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另一方面,强化成本管控,也是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的关键环节。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工作计划和成本管控方案,严格执行预算审核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在整个监督性监测过程中,专业监管团队应实施全程监督,防止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

(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体系,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效能和水平。为此,应加速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土保持信息化体系,特别是针对公路项目。各地区应结合地域特点,构建适应地方需求的水土保持信息化平台。平台架构可分为感知采集、数据管理、服务支撑、应用服务和用户界面五个层次,实现水土保持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和综合应用。智能感知层应集成无人机、遥感卫星、移动终端、视频监控、径流泥沙监测、淤泥坝状态监测等技术,以实现对公路项目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的实时监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应用,以实现公路建设的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共筑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霍世坚,黄颖伟,索亚萍,何兴龙,张瑞芳.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23(8):61-63

[2]汪水前.基于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成果复核三色评价结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2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