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尹海燕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委党校  陕西省 石泉县 725200

 内容提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显示了我们治国理政理念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升华石泉县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何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是石泉贯彻落实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没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卖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这一时代命题开启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对石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石泉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石泉县地处山区,工业欠发达,但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然而多年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生态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主要以资源型工业为主,资源消耗大、加工水平低、污染排放多、附加值不高。任其下去势必导致先天的资源优势丧失殆尽。因此,石泉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充分发地方生态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2、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石泉县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石泉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的窘境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制约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县域经济还缺乏永续的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支撑,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彻底改变落后现状,必须破解石泉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取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老路子。只有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才能尽快地走上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泉贫困落后的面貌

二、加强石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的方针,统筹推进石泉县域生态产业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根据我县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对全县农业发展进行生态功能区定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大力开发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做强以蚕桑、魔芋、林果、优质粮油、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做优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山林经济;做足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涉水产业;做精以蔬菜、烤烟、中药材、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抓好8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精池河、明星两个省级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户圈、沼、菜林、药、养,三位一体的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壮大绿色产业

2、发展生态工业。按照绿色、循环、节能、环保的要求,坚持横抓产业集群、纵抓链条延伸、整合优势资源,坚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形成以电力能源、蚕茧丝绸、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加快古堰、池河、后柳等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带动效应,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快速腾飞。

3、发展生态旅游。石泉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随着西汉、十天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只要突出山水特色,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就能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和新经济的增长点,实现旅游产业由大到强的新跨越。围绕中国汉江石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定位,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注重文旅、农旅、城旅高质量融合,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十百千行动。实施十大A级景区规范提升行动,按照一景区一方案的要求,着力补短强弱,不断提升景区品质。实施好十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推进枫岭云海项目,建成观景平台、艺术中心、接待中心、云上人家等配套设施;整体提升后柳水乡、喜河风情街等改造和运营,抓紧建设草池弯田园综合体二期项目;实施县城一江两岸亮化工程,开通夜游汉江航线;推进金蚕小镇温泉旅游度假区、杨春旅游度假村、杨柳旅游星级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丰富石泉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抓好十大精品生态民宿项目,力争打造10个精品民宿,打造

石泉十美特色民宿品牌,实施千家五美庭院示范体系建设行动,结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丰富拓展旅游业态,实现户户美、村村美、全域美的石泉特色的生态旅游环境。

4、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经济要利用城乡建设这个平台,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蓝天、碧水、青山、人文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绿色城镇。要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平衡理论,以创建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抓手,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水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全县生态总量有一个稳步增长。重点抓好县城环境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大县城绿地建设,借地生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建设居民休闲公园,让绿色拥抱县城。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实行县城与集镇建设两轮驱动,集中打造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县城,培育重点集镇,积极发展社区,充分发挥城镇在促进循环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推动作用。围绕扩大规模,组团发展,东延西扩,开发江南,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山水园林县城。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机遇,加大生态乡村建设。

三、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石泉保驾护航

1、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作为“切入点”。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生态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家喻户晓,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协同完成环境宣教的各项任务。人事部门应将环保基本国策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司法部门应将环保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计划,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环境法制教育;各新闻媒体要开辟环保专栏,及时宣传报道环保先进典型和事迹,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教育部门要继续抓好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扎实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传播环保科技和法律知识;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以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果向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考评机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推行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制订可以定量评价标准,把生态环境等指标,纳入各镇各部门,企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4、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稳步增加政府投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投资,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强化监督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评估能力。始终把保护环境作为日监督重点,每年定期组织单位检查视察活动,征求意见,推动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