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接头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电缆接头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

史海涛

身份证号码:132423198209144915

摘要:电缆接头是电力传输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其故障会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针对电缆接头的常见故障类型和发生机理,研究了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接头状态评估和故障预警方法。首先,分析了电缆接头温度场、电场和声学特征,提出了多参数加权的状态综合评估模型,结合异常检测、故障趋势外推等方法实现了接头故障的早期预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采用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分层系统架构,实现了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接头状态的实时分析。研究成果对提高电缆接头的运维水平和电网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缆接头;故障预警;状态评估;智能监测

引言:电力电缆是输配电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然而,电缆线路长期处于恶劣的运行环境中,各种外力作用和绝缘老化会导致电缆及其接头的故障风险不断增加。其中,电缆接头因其结构复杂、生产工艺难以保证一致性等原因,成为了电缆线路中的薄弱部位,其故障率远高于电缆本体。接头故障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线路停运,影响供电可靠性,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二次事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亟需加强电缆接头状态的在线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故障隐患,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

一、电缆接头故障机理与征兆特性分析

(一)电缆接头的常见故障类型

电缆接头是电力传输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常见故障类型主要包括绝缘失效、过热、机械损伤和电晕放电等。绝缘失效通常由绝缘材料老化、受潮或受到机械应力而引起,导致绝缘电阻下降,甚至出现击穿现象。过热故障多由接触电阻增大、过负荷运行等原因造成,使接头温度异常升高,加速绝缘材料劣化。机械损伤如挤压、震动和拉伸等,会破坏接头结构完整性,引发接触不良或绝缘破坏。电晕放电则在高电场区域产生,促使绝缘性能下降,最终导致闪络事故。这些故障类型往往相互关联,如绝缘受损可诱发放电,放电又会加剧绝缘劣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诊断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电缆接头的各类缺陷隐患。

(二)电缆接头的故障发生机理

电缆接头故障的发生机理通常起源于材料、结构、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的复杂作用。在高电压和大电流的长期作用下,绝缘材料会发生电解质分解、热氧化等现象,引起绝缘性能下降。同时,接头结构中的缺陷,如气隙、杂质和尖端放电等,会在电场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树枝"状放电通道。此外,接头受到的热、机械和环境应力,如温度循环、振动冲击、湿度变化等,会加速绝缘老化和结构损伤的进程。当绝缘强度降至某一临界值,或者缺陷尺寸扩展至临界长度时,就可能发生击穿、闪络等故障,导致接头失效。

(三)电缆接头故障前的征兆特性

电缆接头在发生故障前,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征兆特性,这些特性包括电学、热学、声学和化学等方面。在电学特性上,故障前接头的绝缘电阻和介质损耗因数通常会出现异常变化,高于正常值。同时,接头处可能会出现局部放电信号,表现为电流脉冲和电磁波的增加。在热学特性方面,接头温度会逐渐升高,热斑面积扩大,红外成像能够捕捉到异常的温度分布。声学特性则表现为超声波信号的增强,频率和幅值高于正常水平[1]。此外,接头故障前还可能伴随化学特性变化,如绝缘材料分解、金属氧化等,产生特征性气体。

二、电缆接头多源状态信息感知方法

(一)接头温度场特征提取

电缆接头的温度场特征提取是基于红外热像技术实现的。通过红外热像仪采集接头表面的温度分布图像,再进行图像预处理,如去噪、增强和分割等,以突出接头区域的温度信息。然后,提取接头温度场的特征参数,如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温度梯度和热斑面积等。同时,还可以分析接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提取温度-时间曲线的特征,如上升率、波动周期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建立温度场特征与接头状态的映射模型,实现接头温度异常的自动识别和诊断。

(二)接头电场特征提取

电缆接头的电场特征提取主要依托于局部放电测试技术。通过在接头表面或内部安装电场传感器,如高频电流互感器、超高频天线等,可以检测到局部放电产生的电流脉冲和电磁波信号。对采集到的放电信号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提取放电的幅值、相位、频谱等特征参数。同时,还可以计算放电的重复率、平均电荷量等统计特征,反映放电活动的强度和规律性。此外,还可以应用时-频分析方法,如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等,提取放电信号的时频特征,揭示放电发生的时间和频带分布规律。

(三)接头声学特征提取

电缆接头的声学特征提取是基于超声波检测技术实现的。通过在接头表面布置压电传感器阵列,可以采集到局部放电、局部过热等缺陷产生的超声波信号。对采集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提取声音信号的幅值、持续时间、频率等特征参数。同时,还可以计算超声信号的能量、峰值因数等统计特征,反映声发射事件的强度和密集程度。此外,还可以应用声发射定位算法,如线性定位、平面定位等,结合传感器阵列的几何布置,计算声源的空间位置坐标,实现接头缺陷的精确定位

[2]

三、电缆接头状态综合评估模型

(一)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的融合方法

电缆接头状态综合评估中,需要融合温度、电场、声学、环境和负荷等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数据融合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数据层融合是将不同来源的原始数据进行时空对齐、同步和归一化处理,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尺度。特征层融合是提取不同监测量的特征参数,通过特征选择、特征变换等方法,将多域特征映射到同一特征空间,实现特征的降维和优化。

(二)多参数加权的状态综合评估模型

电缆接头状态综合评估需要建立多参数加权模型,合理确定各监测参数的权重,以准确反映不同参数对接头状态的影响程度。首先,通过专家经验、历史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各监测参数进行重要性排序和初始权重分配。然后,采用客观赋权方法,如熵权法、变异系数法等,根据参数数据的分散程度和差异性,计算参数的客观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主观和客观权重,运用组合赋权方法,如综合加权平均法、乘积法等,得到参数的组合权重。最后,运用加权综合评判方法,如加权平均法、加权几何平均法等,将各参数的测量值与相应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或乘积,得到综合评估指标,量化表征接头的整体健康水平。

四、电缆接头故障预警方法研究

(一)基于异常检测的早期预警方法

基于异常检测的电缆接头早期预警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监测数据中自动识别出接头状态的异常模式和趋势,实现故障的早期预警。常用的异常检测算法包括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一类分类等。首先,通过对正常状态下接头监测数据的统计建模,如高斯分布、指数分布等,获得反映正常状态的概率密度函数。然后,计算新采集数据的异常得分,如马氏距离、KL散度等,量化其偏离正常模式的程度。当异常得分超过预设阈值时,即判定为潜在的异常状态。同时,采用滑动窗口技术,动态更新数据统计模型,适应接头状态的渐变趋势[3]。此外,还可以融合专家知识,建立基于规则的异常模式库,进一步提高异常检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二)基于故障趋势外推的预警方法

基于故障趋势外推的电缆接头预警方法利用数据驱动建模,从历史监测数据中提取接头状态演变的趋势规律,实现故障的前瞻性预警。常用的趋势外推模型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灰色预测、支持向量回归等。首先,对接头的关键监测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建模,如ARIMA、LSTM等,刻画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然后,利用模型对未来时间窗口内的指标值进行多步向前预测,得到接头状态的演变趋势。同时,结合专家经验,设定预警阈值,当预测指标值超出阈值范围时,即发出故障预警信号。在预测过程中,采用滚动更新机制,持续学习最新的监测数据,动态修正预测模型,提高预警的自适应性。此外,还可以引入误差补偿和置信度估计,量化预警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

(一)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电缆接头预警方法综合利用温度、电场、声学等多源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的多级融合,构建全面、准确的故障预警模型。在数据层融合中,采用时空对齐、数据同步等技术,实现不同模态数据的匹配和关联。在特征层融合中,运用特征选择、特征变换等方法,提取多模态数据的互补和冗余特征,降低特征维度。在决策层融合中,运用贝叶斯推断、D-S证据理论等方法,建立概率化的融合决策模型,综合判断接头的故障风险。同时,引入增量学习机制,持续融合新的监测数据,动态更新预警模型。此外,还可以融入物理机理知识,构建灰箱预警模型,提高预警结果的可解释性。

(二)物联网感知终端设计

电缆接头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服务层。数据采集层由各类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终端组成,实现温度、电场、声学、环境等多源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数据传输层基于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技术,构建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通道,将采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层采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清洗、存储和挖掘分析,提取接头状态特征,实现故障诊断与预警[4]。应用服务层基于Web、移动终端等,为用户提供数据可视化、健康评估、预警推送等服务,支持智能决策。

(三)智能监测与预警平台设计

电缆接头智能监测与预警平台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汇聚和分析多源监测数据,实现接头状态的综合评估和故障预警。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由数据管理、算法引擎、业务逻辑、可视化展示等多个服务模块组成。数据管理模块基于分布式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框架,实现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存储、检索和管理。算法引擎模块集成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模型,支持数据挖掘、特征融合、状态评估、趋势预测等分析任务。业务逻辑模块封装了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构建了基于规则的诊断推理和预警决策模型。可视化展示模块采用Web技术和GIS组件,提供直观、交互式的数据展示和分析界面,支持多维度、多粒度的数据挖掘。各服务模块之间通过RESTful API进行解耦合,保证平台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智能监测与预警平台的设计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接头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分析能力。

结语:

本文针对电缆接头故障问题,开展了多源监测信息融合、状态评估和故障预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温度场、电场和声学特征提取方法,构建了多参数加权的状态综合评估模型,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接头故障的异常检测和趋势预警。设计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架构,实现了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接头状态的实时分析。后续还需完善数据融合机制,优化预警算法性能,拓展故障诊断知识库,推动在线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建立接头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提升配电网智能化运维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漳桂.10 kV电缆接头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J].机电技术,2022(04):69-71.

[2]梁洪源.基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电缆接头故障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3.

[3]王立军,王勇,李懿.城区电缆接头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01):18-21.

[4]朱晓华,王一.输电电缆在线监测及故障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C]//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用电专业委员会.2012年江苏省城市供用电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2:5.

[5]杜长军.城区电力电缆接头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D].东北电力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