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机务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机务专业为例

宋华宁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市 3003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家校社协同培育路径的有效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培育中的作用和互动关系,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理论体系,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实践启示,推动民航机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航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机务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民航业未来的重要力量,其就业观的培育对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机务类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不容乐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探索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培育机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紧紧围绕机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观培育路径。同时,我们将注重路径的有效性检验,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为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推动家校社协同培育机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观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民航业的高质量发展。

2.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影响因素

2.1机务类专业特点与就业形势

机务类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其特点包括技术要求高、工作责任重大、职业发展路径明确等。然而,当前机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面临一定挑战。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机务类人才需求增长,但同时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机务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2.2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研,我们发现机务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以下特点:

    职业认知较为清晰:大多数机务类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一定了解,对机务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有较明确的认识。就业期望较高:机务类大学生普遍对就业单位的规模、待遇和发展空间有较高期望,希望在知名航空公司或机场等单位工作。注重个人发展:他们关注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提升,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社会责任感较强:不少机务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过于注重物质待遇,忽视了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匹配。

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机务类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学校获取的实践经验有限,导致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可能影响其对就业市场的准确判断。职业规划不明确: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3影响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影响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错综复杂。个人因素如专业认同、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等,对就业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家庭因素,如家庭背景、父母期望和经济状况,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学校因素,包括教育质量、就业指导和校园文化,同样在塑造学生就业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社会因素如行业发展、政策法规和社会舆论等,也会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机务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3.家校社协同培育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研究

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机务类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和引导。家庭应给予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学校要加强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社会则应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机务类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1家庭教育在就业观培育中的作用与途径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观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家庭教育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就业观培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规划,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孩子寻找实习、兼职等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让孩子在就业过程中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挑战。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2学校教育在就业观培育中的策略与方法

学校教育作为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的重要环节,应采取一系列策略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如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同时,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和岗位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学校应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职业素养培训、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跟踪反馈与评估调整:学校应建立学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就业观培育的效果。

3.3社会支持在就业观培育中的资源与平台

社会支持在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培育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平台,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行业协会与专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与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强对职业的认知。企业资源与实习机会: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培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机构与在线学习平台:职业培训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的机会。政府政策与就业服务机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指导、招聘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校友资源与校友网络:学校的校友资源和校友网络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持。

4.家校社协同培育路径的有效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田野实验法,以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机务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强家校社协同培育,对照组则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以A组和B组为例,A组所属实验组,学校、学院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教学与实习机会,增加了多次社会组织的职业培训课程。相比之下,B组为对照组,只正常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实践活动和实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通过科学设计与数据分析,最大程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数据对比,家校社协同培育路径对机务类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效果显著。实验组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为深入验证,我们对两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中80%的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清晰规划,对照组仅50%;实验组70%的学生毕业前已获得至少1份实习或工作机会,对照组仅40%。此外,对家校社协同培育各因素的分析表明,家庭职业榜样对学生职业选择影响重大,90%的学生受此积极影响;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的学生,就业适应能力更强,85%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5.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田野实验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家校社协同培育对机务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培养有着显著且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接受协同培育的学生对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更有针对性地为就业做准备。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参与协同培育的学生通过更多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学生在面对职场挑战时,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家校社协同培育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优化家校社协同培育,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家庭职业规划教育:家庭应更重视与学校、社会的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职业信息和实践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应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企业需求更匹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组织职业培训质量:社会组织应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建立三方沟通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沟通,共同制定和调整培育方案,以提升协同培育效果。

(三)研究展望与不足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研究样本范围较窄、协同培育措施多样性不足等。未来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扩大研究样本:涵盖更多地区和院校的机务类大学生,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深入研究不同措施的影响:探讨各种协同培育措施对学生就业观的具体影响,为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提供依据。长期跟踪职业发展:研究家校社协同培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了解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轨迹,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本研究为家校社协同培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协同培育机制提供了方向。未来的研究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以更好地推动机务类大学生的就业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