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研究

  曾晶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4302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以提高儿科护理安全和质量。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某三级儿童医院儿科病房接受护理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包括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制定和定期复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能有效降低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建议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广泛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安全

在儿科护理领域,患儿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敏感性均高于成人。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于需要同时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心理安慰以及家长的期望。然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压疮、误吸、交叉感染等,不仅会对患儿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和法律责任,影响患儿家庭的生活质量[1]

近年来,随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日益重视,风险防范式护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逐渐受到关注。该模式强调在护理服务中主动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定期复查和调整护理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

尽管风险防范式护理在成人护理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和研究基础,但在儿科护理领域的实践和效果评估尚不充分。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其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通过对比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患儿与常规护理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本研究期望为儿科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的管理策略,以提高儿科护理的安全性和质量,最终保障患儿的健康和福祉。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某三级儿童医院儿科病房接受护理的患儿。纳入标准为:年龄在0-14岁之间,家长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包括: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的患儿;以及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或处于终末期的患儿。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旨在评估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组结果由研究助理负责,以确保分组的随机性和盲性。

1.3 干预措施 实验组: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包括:风险评估: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潜在风险。预防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如预防跌倒的措施、压疮护理、误吸预防等,并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定期复查:对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复查,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对照组:继续执行常规护理流程,不特别强调风险防范。

1.4 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为两组患儿在研究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跌倒、压疮、误吸、交叉感染等事件的发生情况。

1.5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数据收集: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负责收集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记录,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处理措施及结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在本研究中,共纳入200例患儿,其中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在研究开始时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基线资料

实验组(n=100)

对照组(n=100)

P值

年龄(岁)

4.5±3.2

4.6±3.1

0.85

性别(男/女)

60/40

58/42

0.76

疾病类型

-

-

0.92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实验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0%(5/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15/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评价指标

实验组(n=100)

对照组(n=100)

P值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5.0

15.0

<0.05

3. 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其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患儿组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这一发现强调了风险防范式护理在提高儿科护理安全性和质量方面的潜在价值。

首先,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提前识别和预防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3]。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4]。这种主动预防的方法有助于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其次,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实施不仅依赖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患儿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确保了预防措施的有效执行[5]。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有助于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为患儿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护理环境。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量虽然能够提供初步的结论,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条件下的患儿群体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更广泛的患儿群体中进行,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其次,本研究的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未能充分评估长期护理风险事件的预防效果。长期追踪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风险防范式护理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长期效果。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广泛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并建议医疗机构在护理管理中采用这一模式,以提升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患儿的护理体验。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不同护理环境和不同患儿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对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1]何霄, 邓春香, 王萍. 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4,22(02):169-171.

[2]杨继伟. 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39(27):137-139.

[3]仇玥华.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人人健康, 2023(11):111-113.

[4]谢奕, 丘金华. 风险防范式护理配合风险警示标识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45(06):96-98.

[5]王进. 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19(0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