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流动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

艾乐乐

徐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221000

【摘要】目的:分析流动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徐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50例楔状缺损患者为例,随机数字表分组,共2组,n=25例,分别实施固体树脂修复(对照组)、流动树脂修复(观察组)。结果:研究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牙周袋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更低(P<0.05)。结论:流动树脂修复疗效好,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

【关键词】流动树脂修复;牙周袋探诊深度;楔状缺损;牙龈出血指数

楔状缺损是临床上比较常见且多发的非龋齿性牙体硬组织病变,主要发病原因有牙颈部结构比较薄弱、刷牙时造成的机械摩擦、酸蚀以及颌力疲劳等[1]。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牙痛、楔状缺损等现象,影响患者咀嚼功能,进而降低生活质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流动树脂修复充填填料的密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2]。本文主要通过对50例楔状缺损患者进行研究,表明流动树脂修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50例楔状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按照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选取时间均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13例,女性患者12例;63-75岁,平均(68.56±1.1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为64岁,年龄最大为76岁,平均年龄为(69.22±0.8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组间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不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确诊为楔状缺损,且牙髓及牙周组织健康;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调查全部知情,且自愿签署相关同意书;缺损深度在2mm以上,且患者牙髓活力处于正常现象;患者一个月内已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且牙龈无明显红肿;患者患牙未有牙体治疗病史。排除标准:患者合并严重心脏功能障碍;患者存在重大疾病及精神病史;患者存在全身性疾病;患者依从性差。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固体树脂修复方案,具体实施内容如下:在患者缺损位置均匀涂抹粘合剂,随后实施液光照射,最佳照射时间为30秒,最后使用固化树脂修复方法实施填充,最佳照射时间为40秒。观察组对患者实施流动树脂修复措施,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同样在患者缺损部位均匀涂抹粘合剂,随后实施液光照射,最佳照射时间为30秒,使用流动树脂修复方法实施填充及加压,填充、加压过程需缓慢,最佳照射时间为40秒。最后行固化治疗,并采取探针对外形进行修补,随后继续固化。对患者实施修复后,两组均对其牙龈边缘的平整度以及密合性进行观察,若患者治疗结果达到标准,需对患者实施磨光以及修复治疗措施。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以及牙周袋探诊深度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成功及失败两种。治疗成功率=成功/总例数×100%。治疗结果成功表示患者治疗后未出现填充体脱落、继发龋、牙髓炎、过敏以及根尖周炎症等情况;反之表示患者治疗结果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治疗成功率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结果有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较大差异,统计学结果有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成功

失败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25

23(92.00%)

2(8.00%)

23(92.00%)

对照组

25

17(68.00%)

8(32.00%)

17(68.00%)

X2

-

-

-

4.5000

P

-

-

-

0.0338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龈出血指数以及牙周袋探诊深度,对照组牙龈出血指数以及牙周袋探诊深度明显大于观察组,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见表二:

表二 两组牙龈出血指数以及牙周袋探诊深度对比

组别

例数

牙龈出血指数

牙周袋探诊深度(m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5

1.62±0.61

0.77±0.44

7.69±1.63

3.22±0.19

对照组

25

1.60±0.59

1.11±0.36

7.71±1.61

3.59±0.45

T

-

0.1178

2.9902

0.0436

7.7873

P

-

0.9067

0.0044

0.9654

0.0004

3讨论

楔状缺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牙齿唇颊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进而出现缺损情况[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缺损主要呈楔状,容易引发牙髓炎以及根尖周炎等并发症,对患者咀嚼功能造成很大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楔状缺损、牙齿敏感、牙齿出现异常酸痛感以及牙痛等症状[4]。楔状缺损主要表现为两个光滑斜面,导致缺乏良好的固位形。除此之外,患者缺损处龈缘部位釉质较少,导致出现缺乏釉质现象。且缺损处龈缘部位因牙本质小管内矿物盐的沉积,导致抗酸蚀能力逐渐增强,致使洞壁牙本质的酸蚀较差,且粘接效果达不到理想效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牙颈部是咬合的关键部位,是其应力集中的区域,受侧方力时,极易导致牙体硬组织出现弹性形变现象,进而导致出现微渗漏以及充填体脱落状况,影响填充结果,导致失败填充机率增大。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案有充填术以及根管治疗术。患者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对其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流动树脂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将流动性的复合树脂直接注射到患者残缺部位,并可以有效的对窝洞细小的狭窄区域起到填充作用。除此之外,流动树脂可以与患者牙体进行充分密合,释放氟离子,进而对过敏等不良反应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患者实施流动树脂修复方案后,患者治疗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研究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两组治疗前后牙龈出血指数以及牙周袋探诊深度对比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牙龈出血指数以及牙周袋探诊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由此可见,流动树脂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可以有效填充牙齿缺损部位,进而降低填充死角未填充机率,对减少微渗漏发生机率具有显著效果,优势较固定树脂明显,临床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将流动树脂作为首选。

综上所述,流动树脂修复方案对楔状缺损患者疗效显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各院推广及应用。

以上是本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个别地方不一定成熟,请各位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彭伟伟,李林光,韩俊力, 等.流动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8,27(4):238-240.

[2]张瑶,张司晨,万领, 等.排龈联合流动树脂衬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2015,(3):160-163.

[3]何静,张鹏恩,陈洪.GC低流型流动树脂与玻璃离子修复楔状缺损疗效比较[J].淮海医药,2017,35(3):266-268.

[4]陈淑娟.流动树脂与固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3):109-110.

[5]高江艳,吴子忠,张苗, 等.两种树脂材料修复牙齿楔状缺损的临床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