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3

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

程涛 李佳俐 陈为涛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要: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代表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广泛推广,但在对外宣传说明、学科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分流办法和重组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在一些高校遇到阻碍,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为我国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完善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字: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1 引言

1993年,《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院教学改革的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个文件正式出台,提出了对高等学院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改革的有关要求。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推进通识教育阶段,国内部分高校开始了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是指按照专业类进行招生录取,学生入学后先进行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进入高年级后再依据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亚洁、冯彧等,2021。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正式启动。2002年开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985211高校及众多地方高校陆续开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樊崇艺、李清勇等,2019)。

2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对外宣传不到位

长期以来,考生及家长对大类招生培养十分关注,但是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学校部分工作人员、教师等对于大类招生培养具体实施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也不是非常精准,导致在对外交流时解释的不够透彻清晰。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及家长对大类招生培养的实施目的没有理解到位,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仅仅把招生专业(类)当做是一个普通专业一样对待,并没有明确通识教育及大类分流实施的目的、方法和过程,按类招生培养与学生个人成长及未来就业脱节,按类招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现实意义。

2.2专业类内包含的优势专业带动作用不强

笔者针对某高校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等几个较早实施大类招生的专业开调研工作,结果显示:如金融学、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优势专业在没有按照大类招生之前,录取分数较高、学生培养效果较好。实施按类招生后,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的录取分数均有所下降。分析原因可知,一是专业类内专业冷、热不均,因为按类录取后还需进行专业分流,部分学生会担心分流到不喜欢的专业,部分冷门专业会拉低热门专业的认可度,降低考生的报考意愿。二是优势专业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实现提升整个专业类影响力的目的。

2.3 大类招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后,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能够兼顾跨学科以及学科内跨专业的专业课程还不健全,在教材遴选和教学大纲设定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融入通专结合的育人理念,所规划的课程体系及所采用的授课教材与之前大致相同,课程设置大多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增加、删除,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学院定制为主,能够自主选修的课程只是列入到选修课学分,没有与必修课、专业课进行学分替换的机制,大类招生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足够的专业通识教育,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还未实现。

2.4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选择脱节,专业分流机制不健全

在通识教育阶段,高校对于学生的专业引导工作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整的专业咨询、指导机制,学生获取专业及产业发展趋势的渠道匮乏、所获信息零星而破碎,对于专业的区分度不高,没能将专业与就业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大类分流的总体原则是成绩优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拥有优先选择权,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比较盲目,单纯的根据专业热度进行专业选择,没有将专业与个人特长、未来发展方向等相结合。然而,分流前的成绩只能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代表学生就适合所选择的专业。这一现象与按需培养、按特长培养的目的相背离,同时也导致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专业间发展不均衡程度加剧,甚至会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2.5 重管理、轻服务思想不利于重组后的班级管理

在大类分流的过程里,学校、学院通常以管理者的姿态处理专业分流问题,在专业选择、学籍变更、学分置换、班级重组、党团建设、先优评选、寝室调配等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从便于工作开展角度出发制定方案,如专业分流后重新组合的班级班委如何遴选、分流后学生寝室是否需要进行调整等具体工作,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需求和心声。

3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施对策及建议

3.1 多措并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优势,实现招生宣传载体的新突破,形成以招生部门为主导、学院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新局面。一是要成立校、院两级本科招生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面向全国积极开展线上宣传工作;三是要持续推进线下宣传工作,包括印刷、邮寄本科招生报考指南,走访高中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组建本科招生宣传教师志愿者团队及学生志愿者团队,进入高中悬挂展板、开展讲座等。

3.2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及专业类设置

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充分整合校内现有师资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培养、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现有师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二是要进一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将经费向弱势专业和新兴专业倾斜,鼓励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教学方法,加大科研投入,缩小强、弱差距,推动各专业均衡发展;三是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导向,结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以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为目标,重新规划现有专业布局;四是综合考虑学校发展建设规划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开展招生专业类设置,实现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要按照大类招生培养特点优化现行学分制度。现行学分制下学生所需选择的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二者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划分。相对于必修课而言,选修课更能反映出一名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按照大类招生培养的思想,学生应当围绕专业领域方向选择选修课程,但事实上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主观上会去选择娱乐性强、考核简单、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这从侧面反应出学校对于选修课程的设定还不够完善。应当按学科门类对选修课程进行归类,要求学生需在指定门类内选择一定比例的课程进行学习。其次,要对基础平台课程重新进行优化。与大类招生培养想配套的基础课程设置不能是原有各专业基础课程的简单加减,而是应当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兼顾学生专业能力及思想品德,重新打造适合的基础课程体系。最后,大类招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要同时兼顾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连贯性等特点,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相衔接的课程结构模式。

3.4 科学制定大类专业分流方案

将个人职业发展引入到专业分流环节中来,让学生抛开功利思想,更多的从未来发展角度选择专业,科学制定专业分流方案。一是分专业时满足学生志愿。按照大类招生,应该以满足学生的专业意愿为根本,如果有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少,可以设置10人左右的最小班额,如有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很少,也可以合并到其他专业;二是部分专业设置专业方向。部分专业如果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可以设置专业方向,突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更有利于招生宣传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设置有特色和优势的实验班。按专业类或专业招生后可以设置1-2个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试验班(含本硕博连读班),集中优秀的、有专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在专业分流时,要坚持综合考量,不能只看学生学习成绩,也要看学生的潜能与兴趣,并尽量坚持以生为本。学校、专业要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做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他们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认识和选择专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服务。

3.5 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分流前后班级管理制度

一是执行导师制。新生入学后,按班级配备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特色讲解、未来就业发展等相关工作。导师应当对每一名学生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在引导学生合理进行专业选择的同时,帮助学生度过班级重组的混乱时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担任导师的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应的工作制度,并接受年终考核;二是强化管理者服务意识。要扭转传统学生管理思想,将服务意识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一切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切实为学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对于大类分流过程中所遇到的专业选择失败、原有班级秩序被打乱等情况,更需要管理人员加强服务意识,以关爱为主,帮助学生度过专业分流环节;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思想引导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利弊参半,它在提高我们工作效率、丰富工作手段的同时,也会放大我们的工作问题,这就要求全体学生管理者积极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全面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四是做好寝室调配工作。专业分流后,是否进行寝室的调整和再分配成为了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如果不进行重新分配,那么大多数寝室都将成为混寝,给今后的班级管理、寝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同的专业课程安排、学习节奏各不相同,混寝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后续矛盾。如果进行重新分配,此时的寝室同学之间往往已经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情谊,一旦分开后重新组合,同样会引发很大矛盾,这一特点在女生寝室体现的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制定细致具体的工作方案,做好大类分流后的寝室调配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樊崇艺,李清勇,王志海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03):12-16+50.

[2]张亚洁,冯彧,郑秀英.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2021,(11):84-85.

[3]尹苗苗.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140-141.DOI:10.13665/j.cnki.hzjjykj.2019.16.054

[4]佟紫娟.按类招生培养实践效果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02):16-20.DOI:10.16350/j.cnki.cn12-1442/g4.2022.02.008

[5]雷雅凯,贺丹,董娜琳等.大类招生背景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1):177-18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研究型大学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SJGY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