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建构及方法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0
/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建构及方法论研究  

李霁璇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省沧州市 650031

摘要:在以辩证法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两个问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在哲学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出于“假定”方法;中国哲学一贯采用“直接感知”的方法。为此,本研究将围绕上述两个焦点问题,使用不同的正负两种方法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建构与事实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建构;方法论

引言: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辩证法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普世的,可以分析任何事物的方法。辩证法必须严密地结合特定的社会现实。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既不是科学主义,也不是行动主义,而是科学主义和行动主义的辩证主义。

一、哲学方法论问题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更为倾向概念来自“直觉”的方法。表现为人们俗语中的现象,即西方的哲学方法大多是理性的理论建构,中国的哲学方法则大多是感性的情感认知。冯友兰先生所标榜的,正的方法,即“是什么的方法”,下文就以此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逻辑定论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1. 剩余价值学说

1.1正的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是《资本论》,《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即对政治、经济进行理性认识与价值批判。

所有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者,都绕不开“价值论”这一主题。为此,本研究志于将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其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产业资本扩张阶段、金融资本扩张阶段,其所“变身”的各种名称及名称背后的实质进行简要的模型推演。虽理论并未创新,但通过模型,我们可以明晰的理解剩余价值在不同阶段所履行的职能。

公式如下:

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私人占有)    利润(职能资本的企业主收入+利息)       利息(货币使用税)

【生产过程】         +              【组织、流通过程】                  【资本要素再投入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产业资本扩张阶段                     金融资本扩张阶段

1.2负的方法(不是什么)

有待争议的是,笔者原本拟将“债”亦列入利息衍化的后一个过程环节,但是学界对利息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分开来看,在此抛开不谈。所以以笔者的推论,“债”应被认为是利息衍化的最高形式,即剩余价值在历经利润、利息这两个形式演变后的究极形态,越过这个形态,资本增殖所带来的信用扩张,将失去资本增殖的正外部空间,同时这也宣告着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人类安全生产的环境将不具备。

  1. 产品价值结构公式

2.1正的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根据“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哲学规律推演了、揭示了资本运动规律的“商品—货币—资本”模型。当这一模型处于金融资本扩张阶段时,发展的看,在《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着重论述了“产品价值”,并给出了以下公式:

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产品价值

2.2负的方法(不是什么)

现时代,笔者对上述三位一体的公式虽甚为认同,但这个公式缺少了一个强影响因素的考虑,因为在现实世界之中,产品价值还包含政治强权体制所另加的赋税部分。为此,笔者发展了该模型,加入了“体制-财税”这一强影响元素,于是乎,产品价值的公式便变为了四位一体,具体如下:

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体制—财税         产品价值

政治强权体制赋能的财税力量是最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干预手段,比如双轨制、增值税等,这些税收都是在资本增殖而产生利润的过程之中可以强行对剩余价值进行合乎法律意义的切割的。其强加的体制成本必然会经由种种渠道最终形成对劳动剩余价值的进一步占取。

  1. 阶级

3.1正的方法(是什么)

阶级的产生,是资本増幂技术増幂排斥劳动力与级差地租效应同步发挥作用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为此,马克思清晰的将社会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大致分为三个群体,模型如下:

三大阶级:土地所有者   -   货币所有者+生产资料所有者  -  雇佣工人

【租金收益】          【资本收益】           【工资收益】

3.2负的方法(不是什么)

以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揭示的三大阶层,其群体界限在现实经济社会之中其实是较为模糊的,不同所有者会以混合身份出现,一个经济社会中的人,或许全部占有租金、资本和工资这三种收益,或许只占有其中一两项,这都是因人而异、各人各论的。其实马克思对阶级的划分过于粗糙了,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陆学艺先生在2002年1月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中,就将彼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细分为了十大阶层。发展的看这种较为细致的社会十大阶层分析仍适合于中国目前的国情。

  1. 供需关系与经济周期论

1.正的方法

“供给-需求”理论是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危机的重要理论基础,由此,由于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増幂技术増幂必然会制造财富两级分化。客观结果是,一方面生产过剩,产能危机;另一方面则是低收入水平者消费不足,学界称之为结构性消费水平低下。于是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便彻底无法调和,整个过程从“发展-繁荣-危机-萧条-复兴-再繁荣……”,会经历无数次反复,在经济萧条阶段往往会伴随着失业危机与社会动荡。

  1. 负的方法

在现代经济社会,马克思之后,凯恩斯称这种现象为“流动性偏好”,认为是货币流动性未投资入生产领域的结果。其实凯恩斯的这个理论也过时了,因为他无法解释现在金融资本能逆势获利的事实。值得警视的是,金融资本一方面通过向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价格洼地的欠发达别国或地区流动以获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泛金融化的互联网金融条件实现各种证券投资品、金融衍生工具和保险等持续追求资本过剩获利。

结语

审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承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责任之时,必须要对中国中央领导层的一系列政策转型思路做出理论解释,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中国实践发展经验的历史阐释。由此,只有在哲学建构与方法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发展道路做出明确的认识,并发动全体国民付诸实践,中国国民才能延着正确的道路步入社会主义的繁盛阶段,从而才能最终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

参考文献:

[1]邓伯军.从分析哲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05):67-72.DOI:10.16365/j.cnki.11-4054/d.2018.05.009.

[2]文翔.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辨误——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4):57-61+100.

[3]黄仕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读《陈先达文集》(14卷)[J].党政干部学刊,2016(12):22-25.

[4]李海春,熊晓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化的方法论探析——以科学哲学的一般原则为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19-23.

[5]倪志安.从“对实践的理解”跃升到“从实践理解”——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法论新路径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4(04):5-16.DOI:10.14112/j.cnki.37-1053/c.2014.04.009.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