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至9月,选取115只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硬化模型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模型组、BMSCs组及小檗碱组,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BMSCs及小檗碱灌胃处理,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后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与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层黏连蛋白(LN)含量变化;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标本,对细菌16S rDNA基因V3~V4区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MSCs组大鼠肝组织Ishak评分及分期[(4.00±0.63)分、4.50±0.55]均低于模型组[(7.83±0.75)分、5.8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1.333,P<0.05);BMSCs组大鼠血清ALB含量[(29.65±1.38) g/L]高于模型组[(22.76±2.6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2,P<0.05);TBIL及LN的含量[(3.09±0.25) μmol/L、(45.19±1.86) ng/ml]均低于模型组[(10.75±1.14) μmol/L、(56.69±2.0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8、11.497,P<0.05);BMSCs组大鼠肠道菌中脱硫弧菌科及脱硫弧菌属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梭菌科及梭状芽胞菌属丰度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BMSCs移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其肠道菌有关。

  • 标签: 肝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檗碱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肠道菌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至10月,选取24只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24只雄性Brown Norway大鼠为受体,"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以下处理肝脏方法将大鼠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NMP组(NMP组)、NMP/BMSCs组(BMP组)和他克莫司组(FK506组),在术后第7天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血清和肠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对各组大鼠粪便标本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16SrDNA数据。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MP组肝窦内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排斥活动指数(RAI)(4.17±0.75)低于NMP组(7.67±0.82,t=7.7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LT、AST和ALP[(254.02±35.55) U/L、(457.42±131.22) U/L、(169.60±65.61) U/L]水平低于NMP组[(362.22±57.73) U/L、(741.67±87.19) U/L、(269.93±43.51) U/L,t=3.909、4.419、3.1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道菌丰度增加,变形菌门占比下降,阿克曼菌科占比上升,花生四烯酸代谢、上皮细胞的细菌侵袭通路丰度下降;血液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6[(66.01±12.46) pg/ml、(130.3±9.67) pg/ml]浓度低于NMP组[(127.1±17.85) pg/ml、(169.9±8.25) pg/ml,t=6.276、6.9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6[(1.85±0.17)、(3.47±0.22)]的mRNA水平低于NMP组[(2.71±0.34)、(9.45±1.34),t=3.955、7.6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联合NMP可以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同时对大鼠肠道菌紊乱具有调节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排斥反应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脂肪变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脂肪变大鼠肝细胞(IAR20)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Ctrl)、H/R组、H/R+铁死亡抑制剂组(Fer-1)、铁死亡诱导剂组(Erastin)、H/R+BMMSCs(B)组、H/R+HO-1/BMMSCs(HB)组、H/R+HB+小干扰RNA阴性对照组(si-NC)、H/R+HB+敲降GPX4组(si-GPX4)。通过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脂质活性氧(Lipid 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表达评价铁死亡的严重程度。两组和多组间的数据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er-1及H/R+B处理组Lipid ROS与MDA的表达量均低于H/R组[(1.65±0.02)、(1.85±0.04)比 (3.50±0.03),t=87.600、60.030,P<0.05;(154.50±0.84)%、(228.90±21.49)%比 (676.50±22.36)%,t=36.380、25.000,P<0.05];Fer-1及H/R+B处理组GSH水平均高于H/R组[(0.75±0.03)、(0.72±0.04)比 (0.45±0.01),t=19.400、17.060,P<0.05];H/R+HB组的Lipid ROS及MDA水平低于H/R+B组[(1.31±0.03)比 (1.85±0.04),t=19.400,P<0.05;(150.10±32.82)%比 (228.90±21.49)%,t=3.478,P<0.05],其GSH水平高于H/R+B组[(0.81±0.03)比 (0.72±0.04),t=4.981,P<0.05]。si-GPX4组的Lipid ROS与MDA表达量均高于si-NC组[(2.87±0.13)比 (1.36±0.06),t=18.100,P<0.05;(323.30±12.58)%比 (184.30±7.09)%,t=16.670,P<0.05];si-GPX4组的GPX4与GSH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0.45±0.03)比 (0.92±0.04),t=7.692,P<0.05;(0.54±0.07)比 (0.75±0.15),t=5.076,P<0.05]。结论HO-1/BMMSCs通过促进GPX4的表达抑制铁死亡以修复受损的脂肪变肝细胞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变肝细胞 缺氧/复氧 铁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肝硬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10只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硬化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BMMSCs组及HO-1/BMMSCs组,分别经阴茎背静脉注射PBS、BMMSCs及HO-1/BMMSCs,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与谷丙转氨酶(ALT),ELISA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与Ⅳ型胶原蛋白(Ⅳ-C)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与模型组及BMMSCs组相比,HO-1/BMMSCs组大鼠肝组织Ishak评分及分期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ALB明显升高(P<0.05),ALT、HA及Ⅳ-C均明显降低(P<0.05);CD4+T/CD8+T比值明显升高(P<0.05),Th17/Treg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HO-1/BMMSCs较单纯BMMSCs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

  • 标签: 肝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1 T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树突状细胞是调节机体免疫的关键细胞,其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呈递抗原水平低下、抑制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一类肝脏Tol-DC成为减轻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策略用以诱导表型稳定的Tol-DC,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肝脏Tol-DC和其调控肝移植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耐受 移植免疫学 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肝病(ESLD)指各种急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肝病晚期阶段,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衰竭最为常见。目前肝移植是ESL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用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具备多向分化、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等生物特性,抗炎、抗凋亡和抗纤维化等治疗特性使其成为ESLD的候选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受归巢率低、定植性差以及转化率低等影响。研究者旨在通过基因修饰、化学或缺氧预处理及三维培养等多种方式改良MSCs。现就MSCs优化方式及其在ESLD治疗中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间充质基质细胞 终末期肝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铁死亡是否参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减轻肝硬化的过程。方法2021年6月至12月,选取10只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腹腔注射橄榄油12周作为对照组,另30只SD大鼠腹腔注射含40%四氯化碳(CCl4)的橄榄油混合液8周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BMMSCs组及小檗碱组(n=10),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BMMSCs及小檗碱灌胃处理4周,干预结束后检测肝脏功能,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肝脏组织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4a1)、透明质酸酶1(Hyal1)mRNA,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mRNA及蛋白表达,检测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Fe2+含量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采用符合标准的BMMSCs,并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BMMSCs组Ishak评分及分期均低于模型组[评分:(4.00±1.00)比 (11.33±2.08)分、分期:(2.33±0.58)比 (5.67±0.58),t=-5.500、-7.071,P<0.05],肝功能较模型组显著改善[ALT:(44.07±0.60) U/L比 (897.47±14.25) U/L、AST:(65.83±1.39) U/L比 (2 158.73±36.85) U/L、ALB:(39.13±1.29) g/L比 (29.47±1.62) g/L,t=-103.610、-98.309、8.096,P<0.05]。铁死亡相关结果显示,BMMSCs组较模型组ACSL4、FTH1蛋白表达均升高[ACSL4:(1.17±0.14)比 (0.49±0.12)、FTH1:(0.94±0.07)比 (0.38±0.07),t=6.458、9.667,P<0.05],但GPX4蛋白表达升高[(0.75±0.06)比 (0.41±0.09),t=5.253,P<0.05],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呈现一致;BMMSCs组较模型组MDA及Fe2+的生成均增加[MDA:(0.41±0.03) μmol/mg比 (0.21±0.03) μmol/mg、Fe2+:(5.84±0.26) nmol/mg比 (2.64±0.14) nmol/mg,t=8.464、18.700,P<0.05],GSH的生成减少[(102.08±1.30) μg/ml比 (220.11±1.68) μg/ml,t=-96.1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铁死亡指标表达上小檗碱组与BMMSCs组相似。结论铁死亡参与了BMMSCs改善大鼠肝硬化过程,其机制可能与BMMSCs破坏过氧化与抗过氧化平衡相关。

  • 标签: 铁死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硬化 小檗碱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并鉴定。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冷保存组(SCS组)、NMP组、BMMSC组和BMMSCs联合NMP组(BP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分别在术后1 d和7 d取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血清,血生化检测肝脏酶学;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CS组相比,NMP组、BMMSC组和BP组肝脏损伤和炎症明显减轻,BP组损伤改善最明显(P<0.05)。BP组肝细胞凋亡在1 d和7 d时较SCS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组中GRP-78、p-PERK和ATF4表达增加,并且促凋亡蛋白CHOP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显著升高,而在BP组中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s联合NMP能够显著改善DCD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移植肝的内质网应激有关。

  • 标签: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常温机械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方法雄性6~8周龄SD大鼠110只,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后,分为模型组、BMSCs组和HO-1/BMSCs组,每组11只,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BMSCs及HO-1/BMSCs。另外选取11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示踪实验检测BMSCs定植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示踪实验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在大鼠肝脏。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和HO-1/BMSCs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改善,肝纤维化评分及分期亦明显降低,且HO-1/BMSCs组上述指标更优于BMSCs组。HO-1/BMSCs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别为(0.92±0.21)、(0.84±0.03),高于BMSCs组与模型组[BMSCs组:(0.54±0.16)、(0.53±0.04);模型组:(0.49±0.06)、(0.11±0.06)],而Viment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别为(1.21±0.23)、(3.82±0.80),低于BMSCs组与模型组[BMSCs组:(1.32±0.17)、(6.39±0.75);模型组:(1.41±0.18)、(16.94±1.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BMSCs可以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比单纯BMSCs更为有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 标签: 肝纤维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1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保存大鼠心脏死亡后捐献(DCD)供肝移植后对胆管上皮细胞(BEC)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鉴定和扩增SD大鼠的第三代BMMSCs,以及通过Ad/HO-1修饰的BMMSCs(Ad/HO-1/BMMSCs),建立体外稳定的NMP系统装置;采用220只6~8周龄体重200.0~220.0 g雄性SD受体大鼠构建心脏死亡后热缺血30分钟DCD移植肝模型;将220只SD受体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冷保存组(SCS组)、单纯NMP组(NMP组)、BMMSCs联合NMP组(BP组)和Ad/HO-1修饰的BMMSCs联合NMP组(HBP组),每组44只,其中NMP组、BP组和HBP组均进行4 h体外灌注。各组分别于移植术后0d、1d、7d和14d取材并检测相关指标,观察受体生存时间、肝功能以及胆管病理学改变。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EC中细胞角蛋白19 (CK19)表达,TUNEL染色测定凋亡的BEC,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HBP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SCS组(5.6±0.8)d比NMP组(18.4±2.0)d、比BP组(20.5±1.5)d、比HBP组(82.5±3.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BP组和HBP组在肝功能、胆管病理学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BEC中CK19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术后14d:S组(0.81±0.02)比SCS组(0.35±0.03)、比NMP组(0.47±0.02)、比BP组(0.63±0.02)、比HBP组(0.77±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EC的凋亡数量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术后14d:S组(10.0±1.2)%比SCS组(57.3±5.5)%、比NMP组(40.1±4.6)%、比BP组(32.0±2.2)%、比HBP组(13.7±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HBP组较BP组相比保护作用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O-1修饰BMMSCs较单用BMMSCs联合NMP体外保存大鼠DCD供肝可以更好地保护移植肝中BEC功能,提高移植术后生存率。

  • 标签: 肝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 间充质基质细胞 胆管上皮细胞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