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本文报道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诊治1例氢氟酸烧伤致骨质缺如患者。患者早期手部平片无异常,但后期复查时出现不可逆的骨质破坏。

  • 标签: 氢氟酸 烧伤,化学 骨质缺如 骨质破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大鼠骨形成及骨吸收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30只6~8周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2%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每组10只。于各组大鼠背部进行相应处理,之后仅烧伤大鼠按Parkland公式经腹腔注射补液,创面外涂20 g/L碘伏,直至创面愈合。伤后28 d,取各组大鼠胫骨组织,分别行Masso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新生骨组织、破骨细胞数量;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制备血清,分别采用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磷钼酸法测定骨代谢指标血清钙离子、磷离子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骨形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取各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c-Fos、c-Src的mRNA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Welch检验、Games-Howell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伤后28 d,与假伤组比较,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新生骨组织生成均减少,烧伤面积越大减少越明显;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相近,均较假伤组明显增多。伤后28 d,3组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血清中β-CTX水平相近(P>0.05);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明显高于12%TBSAⅢ度烧伤组(P<0.05),且2个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中P1NP水平明显低于假伤组(P<0.01)。伤后28 d,假伤组、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护骨因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20、1.71±0.83、2.24±0.51,其中24%TBSAⅢ度烧伤组明显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RANKL mRNA表达水平为1.31±0.17,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0±0.14与12%TBSAⅢ度烧伤组的0.97±0.10(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TRAF-6、NFATC1(Z=3.141、3.782)、c-Src mRNA表达水平及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或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c-Src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24%TBSAⅢ度烧伤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可引起大鼠新生骨组织生成减少及破骨细胞数量增多,血清磷离子浓度升高与血清中P1NP水平下降,骨组织中护骨因子、RANKL、TRAF-6、NFATC1、c-Fos、c-Src呈升高趋势,且NFATC1、c-Fos、c-Src随烧伤总面积增加呈下降趋势。

  • 标签: 烧伤 骨生成 代谢 骨转换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浆白蛋白水平与烧伤患者严重程度以及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烧伤患者 50 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 5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均接受血浆白蛋白检测,对其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实验组烧伤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其中实验组中度及以上烧伤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和前白蛋白水平低于轻度烧伤患者( P<0.05 );中度及以上烧伤患者治疗 7 天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入院当天和治疗 14 天的水平( P<0.05 )。 结论 烧伤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的烧伤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若其血浆白蛋白水平持续降低,则表示其预后不良,加强烧伤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动态监测,对其预后的评估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血浆白蛋白 烧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月1日—2016年8月31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烧伤患者1 219例,其中男811例、女408例,年龄18~102岁,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12例和非DVT组1 207例。统计DVT发生率及DVT确诊时间、累及四肢与类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以及是否有下肢烧伤、Ⅲ度烧伤、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吸入性损伤、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外科手术、输注浓缩红细胞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选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成年烧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成年烧伤患者DVT发生率为0.98%(12/1 219);DVT确诊时间为伤后24~138 d,中位数为61.5 d;DVT累及右侧下肢2例、左侧下肢8例、双侧下肢2例,分型包括混合型6例、周围型6例。(2)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Ⅲ度烧伤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4、0.021、3.115,P>0.05);在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吸入性损伤、脓毒症/感染性休克、D-二聚体、股静脉留置CVC、外科手术和输注浓缩红细胞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75、6.206、3.987、8.875、5.447、15.124、10.735、14.031,P<0.05或P<0.01)。(3)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和股静脉留置CVC是本组成年烧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927、4.762、9.394,95%置信区间=3.078~38.789、1.197~18.934、2.631~33.540,P<0.05或P<0.01)。结论成年烧伤患者DVT发生率较低,DVT确诊时间为烧伤3周后,分型为混合型和周围型,烧伤总面积、股静脉留置CVC和D-二聚体是可预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烧伤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77例)和非DVT组(3 784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有无下肢烧伤、吸入性损伤,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及有无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外科手术史、输注浓缩红细胞。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选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对AUC的质量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及住院期间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发生情况、外科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下肢烧伤情况、吸入性损伤情况,住院期间股静脉留置CVC和输注浓缩红细胞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7,Z值分别为-5.04、-10.83,χ2值分别为21.83、5.37、7.75、4.52,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均是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5、1.02、1.1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1.06、1.00~1.03、1.10~1.20,P<0.05或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ROC的AUC分别为0.74、0.67、0.8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8~0.80、0.60~0.74、0.83~0.89,P值均<0.01),最佳阈值分别为50.5岁、10.5%体表总面积、1.845 mg/L,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分别为71.4%、70.1%、87.0%,最佳阈值下的特异度分别为66.8%、67.2%、72.9%。D-二聚体水平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年龄(z=3.29,χ2值分别为284.91、34.25,P<0.01)和烧伤总面积(z=4.98,χ2值分别为326.79,29.88,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间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相近(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是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优于年龄和烧伤总面积,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 标签: 烧伤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7例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6~65岁,瘢痕面积20 cm×4 cm~34 cm×14 cm。Ⅰ期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埋置额定容量为500~60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拆线后注射生理盐水扩张以满足修复手术需求。Ⅱ期手术切除瘢痕,矫正畸形,松解粘连及挛缩;取出扩张器后切取扩张髂腹股沟游离皮瓣,需较大皮瓣时联合切取脐旁穿支皮瓣,将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观察并记录扩张器埋置个数、注射生理盐水总量、扩张时间,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面积、厚度、吻合血管蒂,采用皮瓣类型,供瓣区修复方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远期修复效果及供区情况,于末次随访时参照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调查患者对每个手术部位的疗效满意度。结果7例患者共埋置10个扩张器,其中4例患者各埋置1个,3例患者各埋置2个。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800~1 800(1 342±385)mL,扩张时间为4~24(11±5)个月。1例患者置入扩张器后因感染致扩张器外露,其余患者未发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为10个,面积为22 cm×6 cm~36 cm×16 cm[(326±132)cm2],厚度为0.6~1.1(0.77±0.16)cm。10个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为蒂,3个以口径相对较大的腹壁浅动脉为蒂,1个以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蒂,1个皮瓣吻合旋髂浅动脉的同时桥接腹壁浅动脉做动脉内增压。4例患者联合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与同侧脐旁穿支皮瓣,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2例患者仅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除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后供瓣区移植自体刃厚头皮修复外,其余患者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尖端坏死,无创面残留。随访3~30(15±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且不臃肿,受区功能、外观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供区外观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对手术部位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4~5(4.5±0.4)分。结论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可获取面积大,具有血运丰富、供区损伤小、位置隐蔽、便于联合脐旁穿支皮瓣切取移植等优势,适合用于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

  • 标签: 烧伤 瘢痕 挛缩 扩张术 外科皮瓣 游离皮瓣 髂腹股沟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和钙磷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伤后8 h内入院的重度烧伤患者纳入重度烧伤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8±13)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1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7名、女3名,年龄(37±8)岁],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重度烧伤组患者于伤后1、7、14、21、28 d各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健康对照组志愿者取5 mL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护骨因子、RANKL、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计算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和磷钼酸法测定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磷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护骨因子水平分别为155.11(102.91,187.02)、170.07(84.60,196.86)、174.95(59.09,208.35)、190.01(47.08,214.52)、188.85(58.73,223.1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33.34(28.59,45.68)pg/mL,Z=-3.436、-4.311、-3.248、-2.811、-4.217,P<0.01;血清RANKL水平分别为(1 869±791)、(1 746±857)、(1 781±713)、(2 015±825)、(2 272±58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49±16)pg/mL,t=12.600、10.844、13.294、13.041、20.880,P<0.01;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为12.23(8.10,24.73)、11.40(8.25,16.96)、11.15(6.91,38.32)、12.98(9.22,49.68)、13.91(10.29,40.68),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1.17(0.91,1.74),Z=-4.560、-4.529、-4.529、-4.560、-4.623,P<0.01。(2)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 d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749,P<0.01)。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比较,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4.374、-7.689、-8.257、-7.651、-6.259,P<0.01),血清PTH水平明显升高(Z=-4.685、-4.685、-4.685、-4.654,-4.685,P<0.01),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 d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375、-3.455、-2.442、-2.016,P<0.05或P<0.01)。结论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RANKL、RANKL/护骨因子比值、PTH升高,25羟维生素D、白蛋白及血钙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患者骨质流失的机制。

  • 标签: 烧伤 维生素D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