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急诊外伤方法和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本院869例急诊外伤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435例)和研究组(434例),为所有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情绪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急诊外伤患者,在正确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加强护理干预,减少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缓解患者疼痛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标签: 急诊外伤 清创方法 负性情绪 疼痛评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en bloc切除联合臀大肌肌瓣在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0年2月,阜阳民生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8~69岁;病灶累及单侧者6例、双侧者2例;根据Cierny-Mader骨髓炎解剖部位分型,局灶型者6例(7侧)、弥散型者2例(3侧);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 cm×2 cm~12 cm×9 cm。采用en bloc切除将压疮和慢性骨髓炎病灶组织彻底清除,一期将慢性感染性病灶转变为无菌切口样的新鲜创面,切取面积为10 cm×6 cm~15 cm×9 cm的臀大肌肌瓣转移填塞无效腔。将5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通过局部皮瓣转移闭合。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情况、住院时间,术后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及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患者压疮及骨髓炎复发情况、患部外观、肌瓣供区继发功能障碍和畸形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20~900(430±150)mL;5例患者进行了术中输血治疗,其中2例患者输入3 U悬浮红细胞、3例患者输入2U悬浮红细胞;8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8~29(23.5±2.0)d。7例患者切口愈合;1例患者翻身过程中切口缝线撕脱,进行二次缝合后愈合。3例进行局部皮瓣转移患者术后皮瓣存活良好。随访6~20个月,8例患者压疮和骨髓炎均未复发,患处皮肤质地良好、轻度色素沉着、无窦道形成,供区均未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结论应用en bloc切除联合臀大肌肌瓣治疗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较佳,术后压疮和骨髓炎未复发,患处皮肤质地和外观良好,供区未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骨髓炎 坐骨 En bloc切除清创 肌瓣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潘纯 张伟 夏家安 刘宏 杜斌 邱海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南京 21000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急诊科,福州 350025,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五楼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1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 100730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易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已对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无呼吸辅助治疗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ARDS的常规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使用无呼吸功能支持治疗而导致气管插管延迟,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了解无创通气使用指征和禁忌,早期识别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适时终止无创通气转为有创通气是目前临床医师亟需关注的问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创通气 高流量氧疗 有创机械通气 肺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抽选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75例大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衡贯序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37)和实验组(n=38)。参照组采取传统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微穿刺术治疗,后续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大量脑出血患者采取微穿刺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微创穿刺术 大量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无呼吸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病患。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进行强心、利尿以及扩血管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无呼吸机(BiPA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无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无呼吸机(BiPAP)治疗具有显著优越性,改善了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BiPAP 急性左心衰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阑尾炎应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实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9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所随机划分为应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实施治疗的观察组和应用传统阑尾切除术实施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切口长度比较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手术用时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切口感染情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应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实施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产生率低,进一步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肺癌标本113例。分析并比较90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6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组)、13例(腺癌13例)新辅助靶向治疗患者(靶向组)及10例(腺癌4例,鳞癌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胆固醇裂隙、泡沫细胞聚集、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差异及病理缓解[明显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状况。结果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组肺腺癌及免疫联合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见残存肿瘤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异型性增加,肿瘤床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胆固醇裂隙、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化疗组、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三者之间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坏死所占的百分比最高10%及20%,而化疗组高达80%;1例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出现肿瘤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率分别为35%(9/26)及64%(41/64);靶向组MPR比例为2/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比例分别为2/4及2/6。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率分别为11%(3/26)及3%(2/64);靶向组PCR比例0/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比例分别为0/4及1/6。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引起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形式及程度上的差异,化疗组可见较多的坏死,免疫联合化疗组可出现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肿瘤辅助疗法 缓解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腹胆囊切除术时机选择和手术体会。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14年12月21例开腹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均进行择期手术,并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充分评价与修正治疗,逆行胆囊切除11例,顺行胆囊切除术4例,顺逆结合胆囊切除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安置引流管,12-24h后无异常拔除;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7-8d拆线出院。结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是基层医院常见病种,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认真把握适应症和手术时机,进行规范化操作、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基层医院 手术时机选择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中采用阿奇霉素与芩百肺浓缩丸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肺炎支原体患儿进行研究,选取时段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2组,其中39例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而另39例采用阿奇霉素与芩百肺浓缩丸联合治疗的患儿为实验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且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2组比较差异P<0.05。结论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中采用阿奇霉素与芩百肺浓缩丸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阿奇霉素 芩百清肺浓缩丸
  • 简介:摘要: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不仅沉淀了大量的传统历史文化,而且大统一且各民族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潮流。人类从远古时期学会使用火种加热食物,为地域文化雏形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生活在江河湖海旁附近的人类,在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网状物品捕捉猎物的方法,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力则主要借助木头、兽骨等制作捕猎用的工具,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力则认识到了借助肉食类、奶类补充身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性。这些无一例外的都是地域文化的雏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同事物与世界在迅速更迭换代的过程中,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产品文化需求。所以加强文视野下永州地区地域文化发展分析的力度,研究永州文产品设计创新的思维,促进了地域文化符号在文产品设计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提升,推动了文产品设计产业的全面发展。

  • 标签: 地域文化 产品设计 文化产品 永州文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8月北京医院收治的141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7.4±6.7)岁,术前中位PSA 9.6(1.4~152.8)ng/ml。其中行开放手术17例,腹腔镜手术124例;42例未行淋巴结清扫,35例行局限性淋巴结清扫,64例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分期:T2期74例,T3期63例,T4期4例。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组32例,2组50例,3组31例,4组16例,5组12例。根治术后生化复发定义为根治术后连续两次随访PSA>0.2 ng/ml并有上升趋势。本研究中将根治术后随访期间血清PSA≥0.1 ng/ml而未达生化复发定义为PSA进展。分析切缘阳性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SA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41例中位随访52(1~104)个月。其中PSA进展组69例(48.9%),非PSA进展组72例(51.1%)。PSA进展组中,13例(18.8%)未接受治疗,其中8例出现生化复发;4例(5.8%)仅接受单纯放疗,其中2例出现生化复发;52例(75.4%)接受内分泌治疗或内分泌治疗联合放疗,其中5例(9.6%)出现去势抵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A(HR =1.015,95%CI 1.005~1.025,P =0.004)、ISUP分级分组(HR =1.351,95%CI 1.091~1.673,P =0.006)、手术方式(HR =2.233,95%CI 1.141~4.370,P =0.019)是PSA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RP术后有较高的切缘阳性率。近1/2的切缘阳性患者根治术后存在PSA进展。切缘阳性患者术前PSA、ISUP分级分组、手术方式是PSA进展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切缘阳性 预后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医院病理科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27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墨汁涂抹根治性前列腺癌标本切缘,依据癌组织是否侵犯墨汁涂抹标记的切缘分为切缘阳性组、切缘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病灶数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术后病理分期],评价影响切缘阳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74例标本中,114例切缘阳性,160例切缘阴性,切缘阳性占41.6%。平均年龄68.3岁,切缘阳性组平均年龄68.0岁,切缘阴性组平均年龄68.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前PSA水平均值为15.8 μg/L,切缘阳性组为21.5 μg/L,切缘阴性组为11.3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PSA水平(<10 μg/L、10~20 μg/L、>20 μg/L)的升高,切缘阳性率越高(分别为31.1%、48.7%、69.4%)。病灶数量118例为单灶,其中40例切缘阳性(占33.9%);156例为多灶,其中74例切缘阳性(占4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44例位于移行区、107例位于外周区、123例位于全周,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2、43、59例,分别占27.3%(12/44)、40.2%(43/107)、48.0%(59/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leason评分3+3=6分51例,3+4=7分98例,4+3=7分81例,≥8分44例,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0、38、37、29例,分别占19.6%(10/51)、38.8%(38/98)、45.7%(37/81)、65.9%(2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负荷157例<30%,91例为30%~60%,26例>60%,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33、60及21例,分别占21.0%(33/157)、65.9%(60/91)、80.8%(2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分期181例为T2期,其中53例切缘阳性(占29.3%);93例为T3期,其中61例切缘阳性(占 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相比术前PSA水平>20 μg/L、术后Gleason评分≥8分、高肿瘤负荷及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切缘阳性与术前PSA水平、病灶数量、术后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而术前PSA水平>20 μg/L、术后Gleason评分≥8分、高肿瘤负荷及病理分期是切缘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切除术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并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6.3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更高,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因肺癌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12 h的VAS评分分别为(2.06±0.52)、(2.46±0.8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2±1.10)、(4.06±0.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时间、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分别为(56.34±10.10)min、(7.12±1.17)d、(2.10±0.32)min、(2.52±0.50)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能加快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 标签: 肺肿瘤 胸腔镜 疼痛 不良反应 整体护理 保温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超早期小骨窗微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22.1-2022.12期间选择(106)例因高血压脑出血就诊于我科室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对症治疗,按照治疗方案将病人归纳为2个小组,每组所纳入例数为(53)例。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命名,分别为常规组、研究组。常规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脑出血清除术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治疗经过2组病人指标水平改善,但常规组Ang-1指标水平、VEGF指标水平、NSE指标水平、BDNF指标水平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痛苦,实现快速康复。目前ERAS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但在肝脏外科中发展较慢。本文结合一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的ERAS实践,总结ERAS管理路径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0~24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9和T11胸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连接PCIA,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PACU期间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0.10 mg/k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O2气腹建立后(T1)、手术30 min(T2)和术毕(T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于T0、T3和术后24 h(T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Navios型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PACU期间羟考酮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PACU停留时间。结果与G组比较,T+G组T1-3时血浆Cor和NE浓度降低,T3,4时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升高,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和PACU期间羟考酮使用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2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作为有助于改善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麻醉优化策略。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麻醉,全身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