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伴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现状及其治疗进展,为临床上此类损伤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和"digital artery defect""soft tissue defec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8年12月关于伴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632篇,排除无法获得全文、内容不符、重复性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51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穿支皮瓣的广泛应用、医患对修复的结果要求提高及修复理念的不断改进,伴有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方式逐渐由创伤较大的血管移植联合皮瓣转移覆盖、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等方式,向创伤小、疗效好的flow-through皮瓣方式发展,达到了在较小医源性损伤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的目的。结论flow-through穿支皮瓣兼具穿支皮瓣和桥接固有动脉的优点,通过一次手术即可有效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符合当前修复重建的理念,具有最大的经济性,是修复伴有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创面的最佳方式。

  • 标签: 指损伤 动脉损伤 软组织损伤 flow-through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腱性锤状损伤的解剖学机制,为采用伸肌腱断端直接缝合术治疗腱性锤状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成人新鲜手标本12只,解剖示、中、环、小指各12的伸肌装置,观察掌指关节(MP)、近侧指间关节(PIP)和远侧指间关节(DIP)被动活动时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的接触情况,测量伸肌腱Ⅰ~Ⅱ区的最大滑程。伸直位固定伸肌腱于掌骨基底背侧,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在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应力部位切断伸肌腱,模拟腱性锤状损伤机制,制作腱性锤状指模型;于腱性锤状指模型上被动活动DIP和PIP的同时,观察断端直接缝合法修复伸肌腱的可行性及合适的指间关节角度。结果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时,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背侧最高凸起点紧密接触。MP、PIP和DIP同时最大屈伸活动时,伸肌腱Ⅰ~Ⅱ区最大滑程为3.1~7.4(5.3±0.4)mm;伸直位固定伸肌腱,被动屈曲DIP,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远端背侧凸起点相接触,距离伸肌腱止点距离2.1~3.4(2.8±0.4)mm。在DIP伸直0°位、PIP屈曲45°位,锤状指模型伸肌腱断端可实现无张力缝合修复。结论手指末节受到突发被动屈曲外力,致使伸肌腱Ⅰ区因受到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点的应力折顶作用而断裂时,引发腱性锤状损伤;通常,腱性锤状止点残留部分肌腱,可以一期直接缝合修复。

  • 标签: 指损伤 锤状指 伸肌腱 修复 解剖学
  • 作者: 方杰 李军 高俊杰 张文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临床解剖实验室,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临床解剖实验室,河北 唐山 063000 ,开封济康手外科医院手外科,河南 开封 475000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SPBRA)皮瓣修复伴有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自2014年7月至2018年3月伴有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40例40,其中采用静脉皮瓣(A组)修复18例、SPBRA皮瓣(B组)修复22例,均进行门诊随访收集相关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其手术时间、皮瓣2-PD、患者满意度、皮瓣外观、供区并发症、皮瓣成活率及患指关节活动度进行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0例皮瓣术后均全部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A组手术时间为(78.89±7.36)min,较B组[(97.27±9.26)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分别平均随访11.6、12.1个月,末次随访皮瓣2-PD测量值分别为(7.94±1.55)mm、(6.59±1.6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功能活动度:A组,优13例,良5例;B组,优17例,良5例,优良率均为100%。患者满意度:A组,非常满意4例,满意13例,一般1例;B组,非常满意17例,满意5例;皮瓣外观:A组,良16例,差2例;B组,良21例,差1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静脉皮瓣和SPBRA皮瓣桥接修复均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依据感觉恢复首选SPBRA皮瓣;依据操作难易程度,静脉皮瓣操作相对容易。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静脉皮瓣 指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患者采取活血通络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86例作为观察目标,采取随机抽签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以常规疗法为基础联合活血通络汤治疗,评价患者病情改善效果及动脉血流情况,治疗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相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比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BIV发病后,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活血通络汤可改善其临床病症,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流功能及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活血通络汤 VBIV 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髌骨外露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7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骨科医院手二科收治12例膝前软组织缺损髌骨外露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60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碾轧伤3例,烧烫伤2例,髌骨骨折术后2例。创面范围6 cm×5 cm~8 cm×7 cm。切取面积为7 cm×6 cm~9 cm×8 cm的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游离植皮修复。观察术后效果,并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价皮瓣感觉功能。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均无术后并发症。1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观较佳,皮瓣厚薄适中,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感觉:2例S3+级,6例S3级,4例S2级。结论隐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恒定、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血供丰富,可切取皮瓣面积较大,对皮瓣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髌骨外露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隐动脉 穿支皮瓣 膝前软组织缺损 髌骨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36例支气管肺癌患者纳入研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18例。参照组给予传统灌注化疗治疗,实验组给予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肺癌患者采取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命周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脉化疗栓塞 支气管肺癌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腔隙性踝关节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7月—2015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腔隙性踝关节感染创面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6~45岁,平均35.3岁;左侧7例,右侧8例;交通伤9例,砸伤4例,挤压伤2例。5例急诊行创面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其中2例踝关节粉碎性骨折患者予外固定架固定;10例患者踝关节粉碎性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治疗,术后10~16 d皮肤软组织坏死引起缺损,行创面彻底清创+VSD治疗。15例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3 cm×5 cm~10 cm×7 cm,均于VSD治疗后择期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腔隙性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3个月,通过对皮瓣愈合情况、感觉、形态、皮温、供区瘢痕情况的评分,评价皮瓣修复效果;末次随访时采用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1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期间感染无复发,局部无窦道形成。术后3个月皮瓣修复效果评分为7~10分,皮瓣外观不臃肿、质地柔软,疗效均满意。末次随访时按照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1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管蒂恒定,携带筋膜可填塞空腔,皮瓣血运好、抗感染力强、易于切取,修复腔隙性踝关节感染创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伤口感染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