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酸是大脑神经和细胞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大脑细胞、视神经细胞和周围神经生长、再发育和保持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对损伤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酸能改善大脑功能并增加学习记忆能力;可用于治疗脑外伤所致偏瘫以及痴呆等疾病;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意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同时神经酸还对硬化的心脑血管壁的修复和血脂的调节有重要的影响。致力于探究神经酸的提纯和功能作用,本文对神经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 标签: 神经酸 提纯 改善睡眠问题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应用阳和汤联合透脓散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阳和汤联合透脓散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乳房红肿、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瘘管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其中联合组上述四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456,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联合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3.24 ± 0.92)ng/L比(3.81 ± 1.02)ng/L、(1.12 ± 0.42)ng/L比(1.41 ± 0.35)ng/L、(32.27 ± 19.03)ng/L比(43.04 ± 21.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两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联合透脓散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标签: 乳腺炎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阳和汤 透脓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经膈肌切除术前CT检查提示的心膈角增大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膈肌行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的24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前CT检查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检查及心膈角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生存情况等。结果24例卵巢癌患者的年龄为(55±9)岁;术前CT检查提示,增大的心膈角淋巴结的短径为(17.5±4.7)mm(8~24 mm)。24例卵巢癌患者中,19例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5例在2~3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行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4例行左侧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17例行右侧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3例行双侧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中位手术时间为330 min(300~53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660 ml(500~1 400 ml)。24例卵巢癌患者中,22例(92%,22/24)术后病理检查确定有心膈角淋巴结转移;此22例患者共切除心膈角淋巴结123枚,每例患者5.6枚(1~15枚),其中心膈角有转移淋巴结88枚(71.5%,88/123)。24例卵巢癌患者中,10例(42%,10/24)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中等胸水,予以胸腔穿刺置管引流;2例(8%,2/24)术后腹腔感染,1例(4%,1/24)术后肺炎,经抗生素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经膈肌切除术前CT检查提示的心膈角增大淋巴结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该手术安全且术后并发症可控,对于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增生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本文汇总、整理子宫内膜增生相关研究,总结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评估和诊断、病理分型、治疗、随访以及患者长期管理、宣教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方案,促进女性健康和生育功能保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复杂创面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科治疗的23例复杂手外伤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资料,受区均行DSA检查,明确前臂及手的血供情况,包括桡动脉、尺动脉走行及其穿支动脉、掌深弓、掌浅弓、指总动脉及各指动脉的存在与否等。根据DSA结果及血流动态影像,综合评价血管损伤情况和邻近软组织条件,并以此结果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吻合。结果根据DSA结果制定受区手术入路,术中探查受区吻合血管与DSA检查结果一致。23例双叶皮瓣中穿支血管共干15例,不共干8例(均内增压提供皮瓣血供)。受区血管方式:8例与桡动脉主干吻合,6例与尺动脉主干吻合,5例血流桥接吻合(4例桡动脉、1例尺动脉),2例与尺侧下副动脉吻合,1例与肱动脉分支吻合,1例两块皮瓣分别与桡动脉分支及第3指总动脉吻合。术后2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好转,所有皮瓣均Ⅰ期存活,远端肢(指)体及皮瓣血运无障碍。其中10例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后患者对外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DSA可以清晰显示患侧前臂和手的血管网,发现可能存在的血管损伤,能有效指导皮瓣受区的供血动脉选择,避免肢体二次损伤,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受区吻合血管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50%)和未通组(血栓溶解率<50%),其中未通组57例,再通组7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恶性肿瘤、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OR)3.261,95%可信度区间(CI)1.361~7.815,P=0.008]、病程>14 d(OR 6.755,95%CI 1.826~24.985,P=0.004)、纤维蛋白原(OR 1.459,95%CI 1.055~2.018,P=0.023)与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OR 5.666,95%CI 1.325~24.235,P=0.019)是CDT治疗下肢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是CDT治疗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股骨头内滋养动脉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例带髋周血管的新鲜猪股骨头标本,制备成股骨头内滋养动脉铸型标本。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股骨头骨内动脉的来源、数量、走行特点及分布情况,显微镜下测量股骨头内滋养动脉中最粗骺动脉主干起始点的外径。结果在猪股骨头内,动脉依其分支走行分布可分为骺动脉区、骺动脉网区和骺上动脉区共3个区。骺动脉起源于支持带动脉,其总数量为5~13(8.7±2.2)支;骺动脉区分为上骺动脉、下骺动脉、前骺动脉3组,分别为(3.2±1.4)、(3.2±1.3)、(2.3±0.8)支,各组中最粗支起始点外径分别为(0.43±0.16)、(0.50±0.08)、(0.34±0.12)mm。3组骺动脉沿皮质下走行,跨越骺板后直接吻合交通形成骺动脉网区。3组骺动脉及骺动脉网向上发出的呈辐射状分支组成骺上动脉区,分布于股骨头软骨下,近中央致密,近周边稀疏。结论在猪股骨头内,动脉根据其分支、走行及分布分为3个区,其中骺动脉区动脉的走行特点和口径大小为显微吻合提供了解剖学基础,骺动脉网的存在可能为股骨头整体供血理论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标签: 股骨头 骨内动脉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对了解此项技术在国内应用真实情况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全面调查了国内开展HVPG技术的基本情况,包括该技术的医院分布、医院级别、全年例数、所用导管、平均费用、适应证、存在问题等。结果经调查,2021年我国开展HVPG技术的医院有70家,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调研医院2021年度共计开展HVPG 4 398例,其中单独HVPG检测2 291例(52.1%)。HVPG平均检测费用(5 617.2±2 079.4)元。其中,96.3%团队使用球囊闭塞法完成HVPG检测,且绝大多数团队使用取栓球囊导管(80.3%)。结论本次调研明确了国内HVPG的临床应用现状,证实了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已经熟练掌握此项技术,但未来仍需要继续推广和普及。

  • 标签: 肝静脉压力梯度 应用现状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应用阳和汤联合透脓散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阳和汤联合透脓散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乳房红肿、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瘘管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其中联合组上述四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456,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联合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3.24 ± 0.92)ng/L比(3.81 ± 1.02)ng/L、(1.12 ± 0.42)ng/L比(1.41 ± 0.35)ng/L、(32.27 ± 19.03)ng/L比(43.04 ± 21.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两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联合透脓散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标签: 乳腺炎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阳和汤 透脓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方法及开展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临床微生物检验,将其随机分为甲组(250例,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与乙组(250例,细菌培养后涂片检查),研究指标为微生物检出情况、涂片检查情况。结果:甲组与乙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检出率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甲组与乙组不同类型涂片检出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先进行细菌培养后进行涂片检查并不会对检出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并且应用过程中各有优势,检验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检查条件选择合适的涂片检查方法。

  • 标签: 临床微生物检验 涂片检查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方法及开展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临床微生物检验,将其随机分为甲组(250例,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与乙组(250例,细菌培养后涂片检查),研究指标为微生物检出情况、涂片检查情况。结果:甲组与乙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检出率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甲组与乙组不同类型涂片检出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先进行细菌培养后进行涂片检查并不会对检出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并且应用过程中各有优势,检验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检查条件选择合适的涂片检查方法。

  • 标签: 临床微生物检验 涂片检查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灵敏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epatitis B virus pregenomic RNA,HBV pgRNA)水平,分析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高灵敏HBV DNA检测均为阴性的70例初治CHB患者。比较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HBV pgRNA等水平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HBV pgRNA和HBeAg及HBsA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0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25例,其中男14例,HBV pgRNA阳性25例;HBeAg阴性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HBV pgRNA阳性33例。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年龄[(36±9)岁比(45±12)岁]、HBV pgRNA低于检出下限比例[0比26.67%(12/45)]、血清HBV pgRNA水平[(3.22±1.08) lg拷贝/mL比(2.38±0.98) lg拷贝/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82,P=0.002; χ2=5.331,P<0.01;t=9.370,P=0.003)。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性别比、HBsAg[(2.92±0.88) lg IU/mL比(2.62±0.87) lg IU/mL]、丙氨酸转氨酶[(24.46±11.63) U/L比(22.49±12.17) U/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23.67±8.49) U/L比(24.65±6.77) U/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HBV pgRNA与HBsAg无显著相关性(r=0.146,P=0.275),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1)。血清HBV pgRNA阳性患者中,HBV pgRNA最高达6.13 lg拷贝/mL。结论即使在高灵敏HBV DNA阴性的情况下,CHB患者的HBV pgRNA检出率仍较高,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检出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HBV pgRNA与HBeAg呈正相关。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DNA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5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67岁[(48.5±12.6)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清创,对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探查修复,并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创面坏死、感染以及骨缺损。Ⅱ期清创后组织缺损面积为10.0 cm×5.0 cm~30.0 cm×8.0 cm,均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0.5 cm×5.5 cm~30.5 cm×8.5 cm。术后2周内观察供区愈合、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感觉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2.0±5.8)个月]。肌皮瓣供区均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面积较大的肌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过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肌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采用对侧大隐静脉桥接修复栓塞静脉后皮瓣成活。末次随访皮瓣外形恢复良好,感觉部分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8~26 mm。骨折均愈合好,无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肢LEFS为47~69分[(59.0±9.5)分]。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较好恢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处的外形,并且能有效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6例,术前行DSA检查观测膝降动脉及其穿支的走行、分布以及血管间的关系,根据DSA检查影像学形态设计并切取皮瓣。供区直接缝合2例,游离植皮4例,皮瓣均为2期修复。出院后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6例患者DSA检查均取得成功,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均得到良好显影,穿支点明确,穿支远端与周围血管形成血管网,皮瓣设计及手术均顺利,所有皮瓣修复的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色泽与受区无明显异常,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地显示供区膝降动脉-隐动脉血管的口径、分布及交通吻合情况,为设计和切取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提供影像学依据,可以提高该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准确性,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膝降动脉 隐动脉 穿支皮瓣 膝关节周围创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改良经腹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0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国际妇产科学联盟分期均为ⅠA2~ⅠB1期,其中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24例(设为对照组),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改良经腹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18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妊娠结局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为(224±27)min,长于观察组的(162±19)min,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17±58)ml,多于观察组的(201±25)ml,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51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改良经腹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出血少等优点,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

  • 标签: 宫颈癌 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 手术时间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早期肺癌患者采取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行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早期肺癌患者56例其病例资料,分析有关治疗效果指标。结果: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VAS评分皆要较术后第1天低,且术后第3天VAS评分更低(P<0.05);56例患者术后总计有15例观察到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6.8%。结论: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术中出血量少,手术疼痛度低。

  • 标签: 早期肺癌 单操作孔 电视胸腔镜解手术 肺段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患者相关肠道菌群分布变化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46例,以是否并发慢性肾脏疾病为依据,分为T2DM组(25例)与DKD组(21例)。另于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肠道菌群分布及变化、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 IL-8)、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并分析肠道细菌水平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DKD组>T2DM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6±9.71)vs(20.94±6.55)vs(8.55±2.21)ng/L,(30.64±10.17)vs(21.31±6.38)vs(8.91±2.25)ng/L,(418.15±12.44)vs(325.23±11.62)vs(279.41±9.46)μmol/L, P<0.05];DKD组、T2DM组的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16±1.28)vs(5.54±0.84)(P<0.05)]。三组乳酸杆菌数、酵母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双歧杆菌数、真杆菌数比较:DKD组<T2DM组<对照组[(5.73±0.35)vs(7.38±0.67)vs(9.88±2.73),(7.95±0.74)vs(9.04±0.86)vs(10.06±0.66), P<0.05];三组大肠杆菌数比较:DKD组>T2DM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6±0.43)vs(10.51±0.34)vs(9.89±0.52), P<0.05]。Pearson分析显示,双歧杆菌数与TNF-α、IL-6、IL-8、hs-CRP均呈负相关(P<0.05);真杆菌数与TNF-α、IL-6、hs-CRP呈负相关(P<0.05);大肠杆菌数与TNF-α、IL-6、IL-8、hs-CR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DKD患者肠道细菌分布和数量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有异常表现,且二者密切相关,关注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水平或可为慢性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肠道菌群 炎症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治疗肥胖型子宫内膜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肥胖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开腹组21例行开腹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腹腔镜组39例行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存活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均<0.05);腹腔镜组切口脂肪液化、尿道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P均<0.05),两组患者淋巴囊肿、切口感染、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两组CRP、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复发、存活、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治疗肥胖型子宫内膜癌能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影响程度较低,且术后短期内未出现复发转移。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 子宫 双侧附件切除术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