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保健食品原料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介绍了保健食品的定义和功能,强调了正确选择和使用优质原料对于保健食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然后详细阐述了质量控制方法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常见的原料质量控制指标,如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等。接着介绍了原料的检测技术,包括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和先进的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最后强调了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和合规性标准对于原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建议。

  • 标签: 保健食品 原料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流灌注(CBP)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IMH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8、15、29只眼。两组受检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7、0.157、0.542,P>0.05)。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和CB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各自分为4个区,包括内环上方(IS)、内环下方(II)、内环鼻侧(IN)、内环颞侧(IT)、外环上方(OS)、外环下方(OI)、外环鼻侧(ON)、外环颞侧(OT);共计9个区域。观察不同区域AMCT、CBP分布特点。AMCT与CB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MCT、CBP与IMH分期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受检眼比较,IMH组患眼黄斑各区域AMCT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组患眼OS、OT区域CB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4.5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T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AMCT与IMH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区域CBP与IMH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区域CBP与IMH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结论与正常者比较,IMH患眼黄斑区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局部区域存在脉络膜低灌注。其局部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IMH分期越高,各区域AMCT有增厚趋势,多数区域CBP有减少现象。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人工晶状体脱位31例(31只眼),均采用以8-0聚丙烯缝线行"单向四环"技术联合无线结巩膜间"Z"字缝合的改良微创悬吊手术。随访3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BCVA, logMAR)为0.48±0.31,优于术前的0.74±0.46(P=0.001);眼压为(17.65±1.85)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17.77±3.92)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476.87±437.95)个/mm2,低于术前(2 601.39±470.61)个/mm2(P<0.001);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早期效果良好,可改善视力,无并发症。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晶状体,人工 视力 眼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切除术预防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严重开放性眼外伤48例(48只眼)。所有患者已行清创缝合术,二期玻璃体切除术中接受预防性切除僵硬、破损或嵌顿的视网膜。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BCVA,logMAR),PVR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2,P<0.001),术后6个月视力为1.83±0.60,优于术前的2.62±0.24(P<0.001)。随访期内14例(29.17%)发生PVR,其中10例因PVR而致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中切除病变的视网膜是预防术后发生PVR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眼损伤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切除术,预防性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雷珠单抗治疗应答不良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伴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顽固性PCV伴浆液性PED患者73例73眼。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将患眼分为2 mg阿柏西普组38眼和4 mg阿柏西普组35眼,分别采用2 mg或4 mg阿柏西普进行玻璃体注射,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改为按需给药。分别于注射前及首次注射后1、2、3和6个月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检测各组PED高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对数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并比较2个组患眼眼压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2 mg阿柏西普组最终33例完成随访,占86.84%,4 mg阿柏西普组最终30例完成随访,占85.71%。2 mg阿柏西普组注射前及末次随访时PED高度分别为(379.24±95.50)和(280.09±120.50)μm,BCVA分别为0.68±0.27和0.51±0.19,CMT分别为(393.96±100.81)和(291.70±44.09)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mg阿柏西普组注射前及末次随访时PED高度分别为(393.07±93.76)和(278.63±145.07)μm,BCVA分别为0.66±0.31和0.48±0.22,CMT分别为(377.43±79.61)和(284.67±84.88)μm,各自组内注射前后BCVA、PED高度和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mg阿柏西普组在注射后1个月时CMT显著低于2 mg阿柏西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严重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结论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对雷珠单抗治疗应答不良的PCV伴浆液性PED,改善视网膜的解剖学结构,提高视力,4 mg阿柏西普可加快CMT和PED恢复。

  • 标签: 息肉 脉络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脱离,浆液性 玻璃体注射 重组融合蛋白/治疗 疗效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以及相关micro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底病患者67例(67只眼),年龄(54.37±11.70)岁,男性38例,女性29例。其中PDR患者45例,未经治疗者(29例)为患病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7 d者(16例)为治疗组;其余22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6例患者(每组12例)玻璃体液内microRNA(hsa-miR-24-3p和hsa-miR-197-3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7例患者玻璃体液内TGF-β及VEGF-A水平。采用RNAhybrid、miRanda及TargetScan7.2数据库预测hsa-miR-24-3p和hsa-miR-197-3p的靶基因,对靶向mRNA进行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组间生长因子以及microRNA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生长因子浓度与microRNA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使用Pe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对照组玻璃体液内VEGF-A、TGF-β、hsa-miR-24-3p、hsa-miR-197-3p表达水平分别为(158.15±17.72)pg/ml、(640.47±24.80)pg/ml、0.81±0.11、1.07±0.15,患病组分别为(1047.54±26.61)pg/ml、(3553.17±92.61)pg/ml、8.50±2.33、12.23±3.38,治疗组分别为(778.10±27.73)pg/ml、(3376.02±78.83)pg/ml、4.54±0.67、3.90±0.65。其中患病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F=355.581,440.538,7.546,7.546;P均<0.05);治疗组玻璃体液内VEGF-A、hsa-miR-24-3p、hsa-miR-197-3p表达水平较患病组显著降低(P均<0.05),TGF-β浓度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玻璃体液内VEGF-A浓度与hsa-miR-24-3p、hsa-miR-197-3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8,0.51;P<0.05),TGF-β浓度也与两者呈正相关(r=0.40,0.42;P<0.05)。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hsa-miR-24-3p、hsa-miR-197-3p的靶向mRNA在VEGF及TGF-β信号传导通路上显著富集。结论对于PDR患者,hsa-miR-24-3p、hsa-miR-197-3p是VEGF-A、TGF-β的相关microRNA,并可能是潜在的危险因子,抗VEGF治疗可显著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内TGF-β相关microRNA(即hsa-miR-24-3p、hsa-miR-197-3p)的表达水平,但无法有效降低玻璃体液内TGF-β水平,提示联合抗TGF治疗可能对延缓PDR进展有一定意义。深入探索并验证hsa-miR-24-3p和hsa-miR-197-3p的靶向mRNA在VEGF及TGF-β信号传导通路富集的部分,可为研究PDR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22-929)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转化生长因子β 微RNAs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VMD)及常染色体隐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RB)家系BEST1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BVMD一家系(4例患者和6名家系成员)及ARB一家系(2例患者和2名家系成员),共计6例患者和8名正常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其病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眼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行基因测序,与数据库对比,筛选可疑致病突变位点,并对家系其他成员行Sanger验证。结果BVMD家系先证者临床表型为典型BVMD,其余患者临床表型为多灶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4例患者及2名家系成员均携带BEST1基因第3号外显子c.240C>G (p.F80L)(M1 )杂合错义突变,该变异为首次报道,定义为可疑致病突变。ARB家系先证者及另1例患者均为ARB。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携带BEST1基因第5、2号外显子c.584C>T (p.A195V)(M2)、c.139C>A (p.R47S)(M3)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第3号外显子c.235dupT (p.S79Ffs*153)(M4 )移码突变;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M2为已报道致病突变位点,M3致病性不明确,M4为首次报道。结论BEST1基因突变是导致BVMD及ARB的主要原因,不同突变位点可导致不同临床表型;BVMD及ARB具有遗传及临床表型异质性。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 BEST1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伴有玻璃体积血的PCV 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其中8眼联合视网膜造孔引流,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硅油填充;其余22眼仅进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和手术灌注液眼内填充,视网膜下出血未进行处理。随访3~9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眼底形态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玻璃体积血均被清除,8眼视网膜下出血顺利排出,其余22眼中2眼发生复发性玻璃体积血,20眼视网膜下出血逐渐吸收减少。末次随访术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t=6.295,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血管病变,脉络膜,息肉样 积血,玻璃体 玻璃体切除术 出血,视网膜下
  • 简介:摘要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我国葡萄膜炎作为独立专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尤其近30年,有关葡萄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长足发展,获得丰硕成果,在国际葡萄膜炎领域已有一席之地。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尚需再接再厉,将我国葡萄膜炎诊疗和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81-890)

  • 标签: 葡萄膜炎 眼科学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