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SS-OCTA)观察正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T)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视儿童63例。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使用SS-OCTA测量黄斑区的CH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3个环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纳入右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并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HT与性别、年龄、屈光度、父母屈光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和CVI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分别为(320±58) (315±55) (299±47)μm(F=2.77,P=0.065),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CHT薄(t=2.20,P=0.025),其余两两环区CH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凹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及鼻侧共9个区域的CHT相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不同区域=19.20,P<0.001),在内环区和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内环区=8.15,P<0.001;F外环区=43.11,P<0.001),均是鼻侧最薄。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均与瞳孔直径相关(β=14.31,P=0.035;β=13.88,P=0.039);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相关(β=264.60、335.87、463.22,均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呈正相关(β=233.96、306.93、429.25,均P<0.001),其中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与瞳孔直径呈正相关(β=18.32、17.56,P=0.023、0.027);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与性别有相关性(β=24.92、23.50,P=0.043、0.038);外环区的CHT与年龄呈正相关(β=10.71,P=0.025);与其余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6~12岁正视儿童黄斑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薄,且内、外环区的鼻侧最薄。男性、年龄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CVI越大的儿童,黄斑各环区的CHT越厚。

  • 标签: 脉络膜 正视儿童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彩色眼底像阅片的人工智能(AI)系统分别在社区和医院筛查和(或)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率和差异,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连续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 60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9例,女性949例;年龄中位数64岁。前瞻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以社区为来源主动招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94例;年龄中位数62岁。由眼科或经培训的内分泌科医生对患者行双眼免散瞳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拍摄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后极部45°正位片。AI系统基于深度学习YOLO源码开发,采用"AI+人工复核"方式最终确定DR诊断并分为0~ 4期,其中1期为无需转诊DR,2~ 4期为需转诊DR。结果AI总读片1 989例(94.5%,1 989/2 104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患者分别为437 (88.1%,437/496)、1 552 (96.5%,1 552/1 608)例。社区来源AI读片率低于医院来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2,P<0.001 )。社区图像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为小瞳孔(47.1%,24/51)、白内障(19.6%,10/51)、白内障合并小瞳孔(21.6%,11/51)。AI诊断DR阴性62.4% (1 241/1 989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分别为84.2%、56.3%,社区来源AI诊断DR阴性率高于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08,P<0.001)。AI诊断需转诊DR 20.2% (401/1 989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分别为6.4%、24.0%,社区来源AI诊断需转诊DR率低于医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655,P<0.001)。不同来源AI诊断DR不同分期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5,P=0.001)。其中,社区来源患者以无需转诊DR为主(52.2%,36/69);医院来源患者以需转诊DR为主(54.9%,373/679 ),且已治疗DR检出率更高(14.3%)。AI自动识别眼底病灶数顺位中,社区、医院来源排首位的分别为玻璃膜疣(68.4%)和视网膜内出血(48.5%)。结论AI诊断DR,社区以无需转诊DR为主,更适合筛查早期DR;医院以需转诊DR为主。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工智能 自动诊断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流灌注(CBP)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IMH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8、15、29只眼。两组受检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7、0.157、0.542,P>0.05)。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和CB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各自分为4个区,包括内环上方(IS)、内环下方(II)、内环鼻侧(IN)、内环颞侧(IT)、外环上方(OS)、外环下方(OI)、外环鼻侧(ON)、外环颞侧(OT);共计9个区域。观察不同区域AMCT、CBP分布特点。AMCT与CB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MCT、CBP与IMH分期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受检眼比较,IMH组患眼黄斑各区域AMCT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组患眼OS、OT区域CB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4.5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T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AMCT与IMH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区域CBP与IMH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区域CBP与IMH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结论与正常者比较,IMH患眼黄斑区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局部区域存在脉络膜低灌注。其局部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IMH分期越高,各区域AMCT有增厚趋势,多数区域CBP有减少现象。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人工晶状体脱位31例(31只眼),均采用以8-0聚丙烯缝线行"单向四环"技术联合无线结巩膜间"Z"字缝合的改良微创悬吊手术。随访3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BCVA, logMAR)为0.48±0.31,优于术前的0.74±0.46(P=0.001);眼压为(17.65±1.85)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17.77±3.92)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476.87±437.95)个/mm2,低于术前(2 601.39±470.61)个/mm2(P<0.001);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早期效果良好,可改善视力,无并发症。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晶状体,人工 视力 眼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切除术预防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严重开放性眼外伤48例(48只眼)。所有患者已行清创缝合术,二期玻璃体切除术中接受预防性切除僵硬、破损或嵌顿的视网膜。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BCVA,logMAR),PVR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2,P<0.001),术后6个月视力为1.83±0.60,优于术前的2.62±0.24(P<0.001)。随访期内14例(29.17%)发生PVR,其中10例因PVR而致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中切除病变的视网膜是预防术后发生PVR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眼损伤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切除术,预防性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在闭合性眼外伤患者眼前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闭合性眼外伤81例(86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AS-OCT扫描,并根据伤情对症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损伤类型、损伤程度和损伤区域,分析影响闭合性眼外伤患者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闭合性眼外伤的AS-OCT表现包括:角膜损伤86眼(100.00%,86/86)、前房积血46眼(53.49%,46/86)、前房角后退19眼(22.09%,19/86)、睫状体脱离24眼(27.91%,24/86)、晶状体脱位14眼(16.28%,14/86)、虹膜损伤11眼(12.79%,11/8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房角后退(OR=1.08, P=0.014)、睫状体脱离(OR=5.83, P=0.006)、晶状体脱位(OR=6.21, P<0.001)及虹膜损伤(OR=4.28, P<0.001)是影响闭合性眼外伤患者视力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眼前节OCT检查可为闭合性眼外伤眼前节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资料。

  • 标签: OCT,前节,眼 外伤,眼,闭合性 病变,前节,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经玻璃体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睫状体平坦部行23G/25G+玻璃体切除术的PDR 171例(171只眼)。其中男性78例,女性93例;年龄(56.04±11.13)岁。对比分析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术后随访3~4个月。结果171只眼中,发生脉络膜脱离者11只眼(6.43%),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 d。发生与未发生脉络膜脱离者两组手术过程中巩膜伤口缝合与否(χ2=4.21, P=0.040)、手术后1 d眼压(t=7.05,P<0.001)和不同填充物所占比例(χ2=5.16, P=0.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41,P=0.524)、年龄(t=1.59,P=0.113)、糖尿病病程(t=1.16,P=0.248)、血清白蛋白ALB(t=1.598,P=0.110)、糖化血红蛋白HbA1c(t=1.12,P=0.263)、PDR分期(χ2=0.49, P=0.114)、术前眼压(t=0.92,P=0.358)、晶状体状态(χ2=0.03,P=0.873)、术前7 d内抗VEGF治疗(χ2=0.57,P=0.451)、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χ2=0.00,P=0.969)、激光光凝点数(χ2=0.06,P=0.812)、手术时长(χ2=0.23,P=0.634),以及切口类型(χ2=0.70,P=0.403)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巩膜创口未缝合(OR=0.23,P=0.003)、填充物为灌注液(OR=0.24,P=0.004)和术后1 d低眼压(OR=0.11, P<0.001)是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结论巩膜创口未缝合、灌注液填充和手术后1 d低眼压是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缝合巩膜伤口、填充硅油或气体是脉络膜脱离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疾病 因素,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雷珠单抗治疗应答不良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伴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顽固性PCV伴浆液性PED患者73例73眼。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将患眼分为2 mg阿柏西普组38眼和4 mg阿柏西普组35眼,分别采用2 mg或4 mg阿柏西普进行玻璃体注射,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改为按需给药。分别于注射前及首次注射后1、2、3和6个月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检测各组PED高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对数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并比较2个组患眼眼压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2 mg阿柏西普组最终33例完成随访,占86.84%,4 mg阿柏西普组最终30例完成随访,占85.71%。2 mg阿柏西普组注射前及末次随访时PED高度分别为(379.24±95.50)和(280.09±120.50)μm,BCVA分别为0.68±0.27和0.51±0.19,CMT分别为(393.96±100.81)和(291.70±44.09)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mg阿柏西普组注射前及末次随访时PED高度分别为(393.07±93.76)和(278.63±145.07)μm,BCVA分别为0.66±0.31和0.48±0.22,CMT分别为(377.43±79.61)和(284.67±84.88)μm,各自组内注射前后BCVA、PED高度和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mg阿柏西普组在注射后1个月时CMT显著低于2 mg阿柏西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严重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结论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对雷珠单抗治疗应答不良的PCV伴浆液性PED,改善视网膜的解剖学结构,提高视力,4 mg阿柏西普可加快CMT和PED恢复。

  • 标签: 息肉 脉络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脱离,浆液性 玻璃体注射 重组融合蛋白/治疗 疗效 视力
  • 简介:摘要:企业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新社会环境下面临着较多的发展挑战,需要重视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党建工作是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可以下达政府所传递的政策和要求,各种工业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发展过程当中,工业企业将提升经济效益作为自身发展重点,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使党建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难以发挥企业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提出将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进行融合的发展理念,能够利用党建工作的引导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强化工业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 标签: 企业 党建工作 生产经营 深度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以及相关micro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底病患者67例(67只眼),年龄(54.37±11.70)岁,男性38例,女性29例。其中PDR患者45例,未经治疗者(29例)为患病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7 d者(16例)为治疗组;其余22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6例患者(每组12例)玻璃体液内microRNA(hsa-miR-24-3p和hsa-miR-197-3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7例患者玻璃体液内TGF-β及VEGF-A水平。采用RNAhybrid、miRanda及TargetScan7.2数据库预测hsa-miR-24-3p和hsa-miR-197-3p的靶基因,对靶向mRNA进行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组间生长因子以及microRNA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生长因子浓度与microRNA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使用Pe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对照组玻璃体液内VEGF-A、TGF-β、hsa-miR-24-3p、hsa-miR-197-3p表达水平分别为(158.15±17.72)pg/ml、(640.47±24.80)pg/ml、0.81±0.11、1.07±0.15,患病组分别为(1047.54±26.61)pg/ml、(3553.17±92.61)pg/ml、8.50±2.33、12.23±3.38,治疗组分别为(778.10±27.73)pg/ml、(3376.02±78.83)pg/ml、4.54±0.67、3.90±0.65。其中患病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F=355.581,440.538,7.546,7.546;P均<0.05);治疗组玻璃体液内VEGF-A、hsa-miR-24-3p、hsa-miR-197-3p表达水平较患病组显著降低(P均<0.05),TGF-β浓度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玻璃体液内VEGF-A浓度与hsa-miR-24-3p、hsa-miR-197-3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8,0.51;P<0.05),TGF-β浓度也与两者呈正相关(r=0.40,0.42;P<0.05)。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hsa-miR-24-3p、hsa-miR-197-3p的靶向mRNA在VEGF及TGF-β信号传导通路上显著富集。结论对于PDR患者,hsa-miR-24-3p、hsa-miR-197-3p是VEGF-A、TGF-β的相关microRNA,并可能是潜在的危险因子,抗VEGF治疗可显著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内TGF-β相关microRNA(即hsa-miR-24-3p、hsa-miR-197-3p)的表达水平,但无法有效降低玻璃体液内TGF-β水平,提示联合抗TGF治疗可能对延缓PDR进展有一定意义。深入探索并验证hsa-miR-24-3p和hsa-miR-197-3p的靶向mRNA在VEGF及TGF-β信号传导通路富集的部分,可为研究PDR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22-929)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转化生长因子β 微RNAs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VMD)及常染色体隐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RB)家系BEST1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BVMD一家系(4例患者和6名家系成员)及ARB一家系(2例患者和2名家系成员),共计6例患者和8名正常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其病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眼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行基因测序,与数据库对比,筛选可疑致病突变位点,并对家系其他成员行Sanger验证。结果BVMD家系先证者临床表型为典型BVMD,其余患者临床表型为多灶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4例患者及2名家系成员均携带BEST1基因第3号外显子c.240C>G (p.F80L)(M1 )杂合错义突变,该变异为首次报道,定义为可疑致病突变。ARB家系先证者及另1例患者均为ARB。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携带BEST1基因第5、2号外显子c.584C>T (p.A195V)(M2)、c.139C>A (p.R47S)(M3)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第3号外显子c.235dupT (p.S79Ffs*153)(M4 )移码突变;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M2为已报道致病突变位点,M3致病性不明确,M4为首次报道。结论BEST1基因突变是导致BVMD及ARB的主要原因,不同突变位点可导致不同临床表型;BVMD及ARB具有遗传及临床表型异质性。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 BEST1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中应用玻璃体切除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2岁以下一期手术不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先天性白内障40例(64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34只眼),接受23 G玻璃体切除器经角膜缘切口晶状体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并前房内留置适量的黏弹剂;对照组18例(30眼)先以超声乳化器吸出晶状体再进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中有无囊撕裂、切口缝合率、手术耗时及并发症。结果术中前囊撕裂率观察组为0,低于对照组的26.7%(χ2=10.362,P=0.001);切口缝合率观察组为23.5%,低于对照组的100.0%(χ2=38.638,P<0.001);手术耗时观察组为(15.27±0.32)min,低于对照组的(18.94±0.40)min(t=-7.175,P<0.001);术后1 d低眼压率观察组为0,低于对照组的26.7%(χ2=10.362,P=0.001)。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以玻璃体切除器进行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白内障,先天性,婴幼儿 玻璃体切除器,23G,25G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视盘小凹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视盘发育异常。一般无明显症状,待并发黄斑病变而出现明显视力下降时才被发现。常规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EDI-SD OCT)及扫频源OCT(SSCOT),在扫描深度、广度及成像清晰度上均有显著改进,便于观察视盘小凹以及合并黄斑病变的细节,以及监测术后效果。先天性视盘小凹引起的黄斑病变,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激光光凝、气体填充、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自体内界膜剥离、以及翻转填塞等。本文就先天性视盘小凹及其并发症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因素加以综述。

  • 标签: 小凹,视盘,先天性 机制,黄斑病变 治疗,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伴有玻璃体积血的PCV 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其中8眼联合视网膜造孔引流,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硅油填充;其余22眼仅进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和手术灌注液眼内填充,视网膜下出血未进行处理。随访3~9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眼底形态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玻璃体积血均被清除,8眼视网膜下出血顺利排出,其余22眼中2眼发生复发性玻璃体积血,20眼视网膜下出血逐渐吸收减少。末次随访术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t=6.295,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血管病变,脉络膜,息肉样 积血,玻璃体 玻璃体切除术 出血,视网膜下
  • 作者: 赵晶 赵明威 姚涛 崔红平 王勇 金学民 韩琪 刘芳 李秋明 陈雪艺 戴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医院眼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100044,沈阳何氏眼科医院 110034,上海市东方医院眼科 200120,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430060,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郑州 450003 金学民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45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 300052,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 20007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45005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乌鲁木齐 830054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质量分数3.5%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眼部表面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于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10个医院眼科按照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一侧眼拟行眼科手术受试者220例22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受试者术眼对侧眼作为受试眼。试验组在受试眼6:00位角膜缘后约5 mm处点入2滴3.5%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点入空白凝胶。用药后在规定时间内用0.3 mm无齿显微镊夹持结膜进行疼痛测试,受试者依据自身感觉报告"疼痛"或"不疼痛"。主要有效性指标为用药5 min内获得眼表麻醉效果的眼数和百分比;次要有效性指标包括麻醉起效时间、眼表麻醉持续时间;药物安全性评价包括眼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受试眼用药5 min内获得眼表麻醉效果者104眼,占94.55%,对照组5 min内获得眼表麻醉效果者29眼,占26.36%,试验组麻醉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48,P<0.001);试验组受试眼中位麻醉起效时间为40.0(20.0,61.0)s,短于对照组的300.0(224.0,30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17,P<0.001);试验组有效麻醉的104眼中麻醉维持时间平均为860.5(577.5,1 180.0)s,对照组有效麻醉的29眼中麻醉维持时间平均为676.0(280.0,1 401.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98,P>0.05);2个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6/110)和4.55%(5/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3.5%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用于眼部表面麻醉时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眼科手术中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麻醉用药选择。

  • 标签: 眼表麻醉 利多卡因 眼用凝胶 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测量结果。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PDR的11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行FFA检查,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SS-OCTA检查。SS-OCTA采集视网膜层、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图像。观察范围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共同呈现于55° FFA图像和80°×60° SS-OCTA图像中且边界清晰的49个片状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其面积测量由3名测量者独立完成。3名测量者之间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结果3名测量者FFA、SS-OCTA测得的视网膜层、SCP、DCP无灌注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好(一致性相关系数>0.9,P<0.05)。FFA测得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为0.786 mm2;SS-OCTA测得的视网膜层、SCP无灌注区面积中位数分别为0.787、0.791 mm2,DCP无灌注区面积平均为(0.878±0.366)mm2。FFA与SS-OCTA测得的视网膜层、SCP无灌注区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198);SS-OCTA测得的DCP无灌注区面积较FFA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可重复性分析结果显示,SS-OCTA测得的DCP无灌注区面积数据中,93.88% (46/49)测量值大于FFA所测结果。结论SS-OCTA测得的PDR患眼DCP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大于FFA。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在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系分为对照组和TGF-β2组,分别用DMEM培养液和含10 ng/ml TGF-β2的DMEM培养液培养,另取ARPE-19细胞系分为miR-155抑制剂组和miR-155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miR-155抑制剂和miR-155阴性对照序列转染细胞,并在含10 ng/ml TGF-β2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于培养后48 h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miR-155表达,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Akt及上皮间质化标志物钙黏蛋白E(E-cad)、闭锁小带蛋白1(ZO-1)、F-肌动蛋白(F-ac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1(FN-l)和vimentin蛋白表达。利用靶基因预测库预测miR-155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鉴定靶基因。结果培养后48 h,对照组细胞状态良好,细胞间连接紧密,形状规则。TGF-β2组细胞呈较明显的梭形或纺锤体形状,多数细胞表现为纤维状,细胞排列松散。TGF-β2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为0.92±0.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5±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2,P=0.003);miR-155抑制剂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为0.21±0.03,明显低于miR-155阴性对照组的0.9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21,P<0.01)。TGF-β2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miR-155阴性对照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miR-155抑制剂组,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明显多于miR-155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TGF-β2组细胞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I3K相对表达量升高,p-Akt/Akt比值升高,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ZO-1、F-actin相对表达量降低,间质细胞标志蛋白α-SMA、FN-l、vimentin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miR-155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55抑制剂组细胞E-cad、ZO-1、F-actin上皮细胞标志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α-SMA、FN-l、vimentin间质细胞标志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I3K相对表达量降低,p-Akt/Akt比值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靶基因预测库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鉴定证实PTEN为miR-155下游靶基因。结论miR-155在TGF-β2诱导ARPE-1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靶基因PTEN的表达,刺激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 标签: 微小RNA-155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PTEN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视网膜劈裂(MRS)与后巩膜葡萄肿(PS)的相关性,初步探讨MR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M伴MRS患者38例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28例;双眼13例,单眼25例。平均年龄(49±13)岁。均行BCVA、散瞳检影验光、频域OCT、三维磁共振成像(3D-MRI)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依据频域OCT检查结果将MRS分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混合型劈裂;依据3D-MRI扫描结果将PS分为宽黄斑型、窄黄斑型、绕盘型、鼻侧型、盘下型和其他类型。MRS与PS之间相关性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60只眼中,MRS合并PS 58只眼(96.77% )。其中,宽黄斑型、窄黄斑型、绕盘型、鼻侧型、盘下型、其他类型分别为30 (51.72% )、19 (32.75% )、1 (1.72% )、2 (3.48% )、2 (3.48% )、4 (6.85%)只眼;内层劈裂、外层劈裂、混合型劈裂分别为10 (17.24% )、24 (41.38% )、24 (41.38%)只眼。窄黄斑型PS 19只眼中,MRS累及中心凹16只眼;其余形态PS 39只眼中,MRS累及中心凹22只眼。窄黄斑型与其余类型累及中心凹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MRS累及中心凹与窄黄斑型PS相关度中等(Cramer's V=0.275 )。内层劈裂、外层劈裂、混合型劈裂患者年龄分别为(44±12)、(56±10)、(44±13)岁。内层劈裂患者较外层劈裂患者年轻,外层劈裂患者较内层劈裂、混合型劈裂患者年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0、0.060 )。结论PM伴MRS多发生于PS患眼,且以黄斑型PS(宽黄斑型、窄黄斑型)为主。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视网膜劈裂症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最内层,是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在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形成向前的牵引力,引起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c traction maculopathy,MTM)。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对MTM疾病进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时,对内界膜有相应的处理,包括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等,不同的处理方式视网膜的复位率,黄斑孔的闭合率以及视力提高程度不同。本文就发生MTM时内界膜病理性改变,及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时对内界膜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综述。

  • 标签: 黄斑病变,牵引性,近视性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填塞,内界膜
  • 简介:摘要黄斑下出血是一种极大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眼底病变,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其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黄斑下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手术治疗手段。tPA在黄斑下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并阐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新旧两种药物及介绍新手术方式,以期对黄斑下出血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出血,黄斑下 激活剂,纤溶酶原,组织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