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DCIS)及原位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导管原位导管原位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外科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仰卧位CT与MRI定位图像的靶区和剂量的差异,探讨MRI定位在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前在仰卧位下行CT及MRI定位扫描,分别对CT与MRI图像上的瘤床进行术腔可视化评分(CVS),勾画瘤床(TB)、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并基于CT图像制定部分乳腺照射计划。比较CT与MRI图像上TB的CVS、靶区差异与一致性,探讨40 Gy处方剂量等剂量线覆盖PTV比例差异。结果CT、MRI图像上TB的CVS分别为2.97±1.40、3.10±1.40(P=0.408)。MRI图像上勾画的TB、CTV、PTV较CT均明显增加,分别为(24.48±16.60) cm3∶(38.00±19.77) cm3、(126.76±56.81) cm3∶(168.42±70.54) cm3、(216.63±81.99) cm3∶(279.24±101.55) cm3(均P<0.001),但CTV、PTV增加的比例较TB明显减小(均P<0.001)。CT与MRI图像勾画的TB、CTV、PTV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43±0.13、0.66±0.11、0.70±0.09(P<0.001)。放疗计划40 Gy等剂量线覆盖PTV-CT与PTV-MRI比例中位数分别为95.6%(95.0%~97.5%)与81.9%(62.3%~92.4%)(P<0.001)。结论CT与MRI对于TB术腔的可视化相近,但MRI图像勾画的TB、CTV、PTV范围明显增加,基于CT图像制定的放疗计划对于PTV-MRI剂量覆盖不充分。作为CT定位的补充,保乳术后MRI定位的应用可能可以提高TB勾画的准确性。

  • 标签: 乳腺肿瘤/术后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部分乳腺照射 磁共振定位 靶区勾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对食管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 637例食管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以及复发模式,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9%、34.2%和27.0%,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5.8%、25.0%和18.5%。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9.4个月(95%CI为18.0~20.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4个月(95%CI为9.3~11.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卡氏体力状态评分(KPS)、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治疗模式与食管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KPS、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治疗模式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食管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后,其生存率有明显提高。性别、KPS、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治疗模式是影响食管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 调强放射治疗 治疗模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对食管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 637例食管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以及复发模式,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9%、34.2%和27.0%,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5.8%、25.0%和18.5%。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9.4个月(95%CI为18.0~20.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4个月(95%CI为9.3~11.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卡氏体力状态评分(KPS)、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治疗模式与食管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KPS、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治疗模式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食管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后,其生存率有明显提高。性别、KPS、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治疗模式是影响食管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 调强放射治疗 治疗模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1-2N1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LRR)部位分布,探讨放疗的照射范围。方法1997年9月至2015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2472例改良根治术后T1-2N1女性乳腺癌患者,均未行新辅助治疗。1898例未行术后放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患者的局部和区域复发部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局部复发率和区域复发率计算,采用Log-Rank法对影响患者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的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P值小于0.05的因素进行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1.3个月,164例(8.6%)患者发生局部和(或)区域复发。其中复发在锁骨上106例(65%),胸壁69例(42%),腋窝39例(24%),内乳19例(1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45岁)、肿瘤位置(其他象限/内象限)、T分期(T1/T2)、腋窝阳性淋巴结数(1个/2~3个)、激素受体(阳性/阴性)是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共同的影响因素。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1-2N1期患者的LRR部位主要是锁骨上,其次是胸壁,腋窝和内乳少见。影响局部和区域复发的高危因素基本相似,放疗患者建议照射锁骨上区和胸壁。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阳性淋巴结 局部区域复发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原发肿瘤脉管瘤栓、淋巴结包膜外受侵、SLN阳性数、SLN阴性数、SLN是否宏转移与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N阳性数、SLN阴性数和SLN是否宏转移为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建模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验证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结论利用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非前哨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4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加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6年收治的148例T4期、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胸壁放疗加量组57例,不加量组91例。放疗采用常规+胸壁电子线、三维适形+胸壁电子线、调强放疗+胸壁电子线照射,加量组EQD2>50Gy。全组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7.2个月,5年胸壁复发(CWR)、局部区域复发(LRR)、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9.9%、16.2%、58.0%、71.4%。胸壁放疗加量和不加量的5年CWR、LRR、DFS、OS率分别为14%和7%、18%和15%、57%和58%、82%和6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胸壁加量与否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45例复发高危组患者中放疗加量组似乎有较高的OS率(P=0.058)、DFS率(P=0.084)和较低的LRR率(P=0.059)。结论T4期乳腺癌患者异质性较强,胸壁放疗加量对全组患者无明显获益。对于有脉管瘤栓阳性、pN2-N3、激素受体阴性中2~3个高危因素患者胸壁放疗加量有改善疗效趋势。

  • 标签: 乳腺肿瘤/术后放射疗法 加量放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