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血清尿酸水平(SUA)与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0例,性别不限,年龄5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前采集患者静脉血样,采用酶偶联法测定SUA。取L3,4为穿刺间隙,于蛛网膜下腔取脑脊液(CSF)标本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以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根据高尿酸血症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HS组)和非高尿酸组(NS组),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N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POD危险因素,并分析CSF生物标志物的中介效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UA和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99例患者,POD发生率为21.5%。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等多项混杂因素后的结果显示,SUA、CSF p-tau和t-tau浓度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SF p-tau和t-tau浓度是SUA和POD之间关系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分别为0.000 301(95%CI 0~0.000 152)和0.000 236(95%CI 0~0.000 092),中介比例分别为14.9%和11.7%。SUA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4(P<0.05)。结论术前SUA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CSF p-tau和t-tau浓度是SUA影响POD的中介因子。

  • 标签: 尿酸 血清 谵妄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变化的意义。方法:以奇偶分组法将2019年9月~2020年2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80例),根据冠脉的病变支数将这些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多支组(60例),双支组(61例),单支组(59例);同时根据病症类型可将这些冠心病患者分成三组,A组(稳定型心绞痛SAP,55例),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3例),C组(急性心肌梗死AMI,62例);同时选择同一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体检的非冠心病者(共140例)设为常规组,然后检测所有组别中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以及Gensini评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冠脉的病变支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常规组<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根据病症类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以及Gensini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常规组<A组<B组<C组C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变化情况,能够充分提示着患者的病情程度,同时为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脂蛋白 尿酸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佳木斯地区疑似布鲁菌病患者的血清学诊断与分析。方法选择佳木斯市及周边地区疑似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血清学诊断情况,均实施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观察检测方式结果。结果536例血清中,阳性130例,总阳性率为24.25%;2016年阳性构成比较高的月份为8月(20.00%),2017年阳性构成比较高的月份为10月(6.92%),2018年阳性构成比较高的月份为6月、8月均2.31%;各年龄组间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0~59岁,阳性率为32.56%。结论2016至2018年佳木斯市布鲁菌病阳性率呈下降趋势,6月、8月、10月是高发期,中老年组阳性率高,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

  • 标签: 佳木斯地区 布鲁菌病 试管凝集试验(SAT)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脑脊液/血清白蛋白比值(Q-alb)与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择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入室后采集静脉血样本及脑脊液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白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1-42、Aβ1-40、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计算Q-alb,Q-alb>10.2为存在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于术前1 d采用MMSE量表评估认知水平,术后1~7 d采用谵妄量表分析系统及攻击行为量表评估POD的发生情况和程度。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P组)及非POD组(NP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Q-alb与Aβ1-42、Aβ1-40、t-Tau、p-Tau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Q-alb与PO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alb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P组49例,NP组49例。与NP组比较,P组脑脊液Aβ1-42、Aβ1-40浓度降低,t-Tau、p-Tau、白蛋白浓度升高,Q-alb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比率升高(P<0.05)。混杂因素校正前和校正后,Q-alb、脑脊液Aβ1-42、Aβ1-40、t-Tau、p-Tau浓度均为POD的危险因素(P<0.05)。Q-alb与脑脊液t-Tau、p-Tau浓度呈正线性回归关系(t-Tau:β=0.587,P<0.001;p-Tau:β=0.427,P<0.001),与脑脊液Aβ1-42、Aβ1-40浓度呈负线性回归关系(Aβ1-42:β=-0.762,P<0.001;Aβ1-40:β=-0.531,P<0.001)。P组中Q-alb与脑脊液p-Tau浓度无线性回归关系(P=0.121);NP组中Q-alb与脑脊液Aβ1-40浓度无线性回归关系(P=0.467)。Q-alb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可信区间0.738~0.896)。结论术前较高的Q-alb是椎管内麻醉患者POD的危险因素,且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

  • 标签: 脑脊髓液 血清 白蛋白类 谵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