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膜切除治疗结核性脓胸伴内多发空洞及结核性脓胸伴毁损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进行功能锻炼中密切配台;术后加强神志及生命体征监测,确保有效引流、合理止痛,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17例患者程顺利,手术时间2~4小时,中出血量550~3500毫升,术后住院天数15~40天,17例患者中16例治愈出院,1例出现支气管残端瘘,带管回家。切口I期愈合15例,延期愈合2例。结论胸膜切除是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脓胸伴内多发空洞及结核性脓胸伴毁损的有效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中密切配合及精心的术后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 标签: 结核 胸膜全肺切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全程整体护理干预运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病例筛选为我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手术患者30例,将所有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人数为1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围手术期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全程整体护理干预,详细对比组间最终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效果较好,患者的护理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术后排气、恢复正常饮食以及住院所用时间均较短,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较轻,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最终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此次护理满意度评分也较高(P

  • 标签: 全程整体护理干预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全程整体护理干预运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病例筛选为我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手术患者30例,将所有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人数为1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围手术期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全程整体护理干预,详细对比组间最终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效果较好,患者的护理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术后排气、恢复正常饮食以及住院所用时间均较短,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较轻,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最终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此次护理满意度评分也较高(P

  • 标签: 全程整体护理干预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全程整体护理干预运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病例筛选为我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手术患者30例,将所有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人数为1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围手术期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全程整体护理干预,详细对比组间最终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效果较好,患者的护理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术后排气、恢复正常饮食以及住院所用时间均较短,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较轻,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最终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此次护理满意度评分也较高(P

  • 标签: 全程整体护理干预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甲状腺肿行微型腔镜下切除的患者实施围期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统计我院2015.6-2016.1共收治28名甲状腺肿患者,其中10名患者由于自身原因选择传统甲状腺切除,另外18名患者均采取微型腔镜下肿物切除并将其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各9例,A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的术后护理,而对B组患者进行围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B组,相比之下,B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对甲状腺肿物经微型腔镜下切除的患者实施围期综合护理配合有效的心理疏导,对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与并发症情况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物 微型腔镜 切除术 围术期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集束化康复治疗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的静态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0例COPD患者(中重度稳定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除了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外,同时给予集束化康复治疗。最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的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对照组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峰值运动功率(peak load)、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VO2% pred)、千克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康复组治疗后3个月较前一阶段未有改善(P>0.05),但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后3个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CRP、IL-6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均下降[CRP:(5.48 ± 0.91)mg/L比(6.26 ± 0.99)、(6.09 ± 0.97)mg/L,IL-6:(9.17 ± 1.04)ng/L比(10.83 ± 1.79)、(10.29 ± 1.53)ng/L](P<0.05)。康复组治疗后3、6个月CRP、IL-6、TNF-α均较前一阶段明显下降[CRP:(5.21 ± 0.87)、(5.67 ± 0.91)mg/L比(6.15 ± 0.92)mg/L,IL-6:(8.56 ± 1.17)、(10.03 ± 1.61)ng/L比(11.06 ± 2.01)ng/L,TNF-α:(7.16 ± 1.33)、(8.05 ± 1.62)ng/L比(8.97 ± 2.05)ng/L](P<0.05)。康复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6、TNF-α与功能(FEV1、FEV1%pred、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peak load、peak VO2、peak VO2% pred、peak VO2/kg、peak VE)呈显著负相关(r=- 0.641~- 0.884,P<0.01)。结论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集束化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静态功能、心肺运动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集束化肺康复 心肺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在媒体背景下,为保证电视台的竞争力得到提升,需积极探索电视台新闻传播与媒体融合的途径,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的获取新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与电视台传播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基于此,文章主要以媒体为背景,分析电视台开展新闻传播的方法。

  • 标签: 全媒体 电视台 新闻传播
  • 简介:摘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的剖宫产率高达50%。为避免严重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子宫切除等,传统上并不主张在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但近些年不断有研究表明,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并不增加产后出血和其他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有指征的子宫肌瘤孕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行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对于不同特征的子宫肌瘤,剖宫产时是否剔除尚无统一标准。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疾病(简称慢阻)作为呼吸系统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早期识别与干预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围绕国内与国际对早期慢阻定义上存在的争议、早期慢阻相关实验室评估与早期筛查、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等相关问题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早期慢阻的识别和防控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诊断 治疗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的安全性。方法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检查并于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剖宫产分娩的145例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肌瘤孕妇的临床资料,比较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剔除组,49例)与单纯剖宫产未行子宫肌瘤剔除(未剔除组,96例)孕妇的一般特征、子宫肌瘤特征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未剔除组相比,剔除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50.0 min(37.5~57.5 min)与40.0 min(35.0~50.0 min),P=0.007]、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4.0 d(3.0~4.0 d)与3.0 d(3.0~4.0 d),P=0.047];其他母儿结局,包括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产后出血、输血、B-Lynch缝合、子宫动脉结扎、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对于最大径<5 cm的肌壁间肌瘤,母儿结局在剔除组与未剔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对于最大径≥5 cm的肌壁间肌瘤,剔除组较未剔除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55.0 min(40.0~60.0 min)与42.5 min(40.0~50.0 min),P=0.019]、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4.0 d(4.0~5.0 d)与4.0 d(3.0~4.0 d),P=0.048],而两组间其他母儿结局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师在剖宫产时剔除肌壁间肌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妊娠,双胎 剖宫产术 平滑肌瘤 子宫肿瘤 妊娠并发症,肿瘤 子宫肌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例SSPE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8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为2岁7个月至13岁5个月,平均发病年龄5岁6个月。8例患儿均以进行性智力、运动倒退起病,分别在病程11 d至11个月时出现周期性肌阵挛样发作;8例患儿均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提示8例患儿均持续存在长间隔(3~20 s)的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波;全部患儿血及脑脊液麻疹病毒IgG滴度测定明显高于正常。8例患儿血尿筛查结果大致正常。8例患儿初次头颅核磁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儿复查头颅核磁,其中有2例大脑半球脑沟增深,2例脑白质有异常信号。积极予抗癫痫药物及对症治疗,以及丙种球蛋白、激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所有患儿病情均进行性恶化。随访3个月至2年7个月,4例患儿死亡,其中3例患儿死亡时病程分别为5个月、1年2个月、2年6个月,另1例死亡时间不详。结论SSPE以进行性智体力倒退起病,病程Ⅱ期出现周期性肌阵挛样抽搐发作以及脑电图的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波为诊断线索。确诊需要血及脑脊液发现麻疹病毒IgG抗体。该病尚无特效治疗,预后极差。

  • 标签: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病毒 神经退行性病变 肌阵挛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与门诊慢性阻塞性疾病(慢阻)患者的血嗜酸粒细胞(EOS)分布,并研究高EOS型慢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37例稳定期慢阻患者,其中男193例,女44例,年龄范围58~76岁,中位数为68岁,45例来源于2012—2013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的社区患者,192例为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以及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门诊的患者。以血EOS计数100 个/μl为界值,分为高EOS组(146例)和低EOS组(91例),比较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呼吸道症状、急性加重、功能、炎症、影像学等指标。结果社区慢阻患者的血EOS中位数为111.4 个/μl,门诊患者中位数为110.0 个/μ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患者的EOS计数中位数为110.0 个/μl,EOS百分比中位数为1.8%。高EOS组中,EOS≥300 个/μl占11.4%。高EOS组男性比例较高(85.6%比74.7%),GOLD分级较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低(61.7%比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后,高EOS与患者年龄增加(OR=1.035,95%CI:1.004~1.067,P=0.029)、GOLD分级较重(P=0.015)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低(OR=0.956,95%CI:0.923~0.991,P=0.015)存在相关性。结论社区和门诊慢阻患者的血EOS分布无明显差异。约60%的慢阻患者血EOS≥100 个/μl,与高龄、男性、严重气流受限和低中性粒细胞相关。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人口特征 用力呼气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4-3-3σ基因在调控内毒素/脂多糖(LPS)引发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机制。方法(1)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人正常上皮细胞BEAS-2B,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CMV6-14-3-3σ组,每组3孔。对照组细胞转染空载质粒,PCMV6-14-3-3σ组细胞转染PCMV6-14-3-3σ质粒。转染48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14-3-3σ蛋白表达。(2)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人正常上皮细胞BEAS-2B,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CMV6-14-3-3σ组、PCMV6-14-3-3σ+LPS组、LPS组,每组3孔。对照组细胞转染空载质粒孵育42 h,PCMV6-14-3-3σ组细胞转染PCMV6-14-3-3σ质粒孵育42 h,PCMV6-14-3-3σ+LPS组细胞转染PCMV6-14-3-3σ质粒42 h后加入LPS(终质量浓度1 μg/mL,下同)刺激6 h,LPS组细胞仅加入LPS刺激6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计算两者比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技术检测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含量。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与对照组(0.78±0.04)比较,转染48 h PCMV6-14-3-3σ组细胞14-3-3σ蛋白表达水平(1.05±0.03)明显升高(t=5.41, P<0.01)。(2)与对照组比较,PCMV6-14-3-3σ组细胞Bax/Bcl-2比值、细胞凋亡率、TNF-α mRNA及IL-1β mRNA表达量、细胞上清液中TNF-α及IL-1β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LPS组细胞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或增加(P<0.01)。与LPS组比较,PCMV6-14-3-3σ+LPS组细胞上述指标明显下降或减少(P<0.01)。结论14-3-3σ是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通过调节凋亡调控因子Bax/Bcl-2比值,抑制人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 标签: 内毒素类 脂多糖类 炎症 14-3-3σ 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 肺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在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及抽剥治疗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第二人民医院经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及抽剥治疗的81例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4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治的41例为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弹力袜执行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康复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小腿麻木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弹力袜执行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在药物使用、功能锻炼、弹力袜使用等康复知识掌握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融入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及抽剥的治疗中能够进一步发挥微创优势,促进静脉曲张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手术治疗体验。

  • 标签: 静脉曲张 腔内射频消融 泡沫硬化 快速康复 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