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及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80例,其中男492例(63.1%)、女288例(36.9%),年龄9~93(56.86±12.65)岁。根据息肉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腺瘤组540例和非腺瘤组2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腹部临床表现)、内镜特征以及病理表现(结直肠息肉的数目、大小、位置、息肉蒂情况、分叶情况及息肉上皮内瘤变情况),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腺瘤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便血和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瘤组中存在息肉直径≥1 cm、息肉数目≥3枚、息肉带蒂、息肉分叶、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上皮癌变等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比值比(OR)=1.772, 95%置信区间(CI)=1.333~2.770, P<0.05]、便血(OR=1.290, 95% CI 1.015~1.637, P<0.05)、腹痛(OR=1.732, 95% CI 1.207~2.483, P<0.05)、息肉数目≥3枚(OR=0.390, 95% CI 0.202~0.753, P<0.05)、息肉直径≥1cm(OR=0.604, 95 CI 0.383~0.952, P<0.05)、息肉有蒂(带蒂和亚蒂)(OR=2.779, 95% CI 1.511~5.112, P<0.05)和息肉存在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OR=0.599, 95% CI 0.373~0.960, P<0.05)是结直肠腺瘤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腺瘤息肉易发生上皮内瘤变及癌变,高龄(≥70岁)、便血、腹痛,结直肠息肉数目≥3枚、直径≥1cm以及息肉有蒂的患者患结直肠腺瘤可能较大。

  • 标签: 腺瘤性息肉 肠息肉 内镜检查术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性化保护约束护理用于ICU清醒躁动中效果。方法:实验时间:2019年1月-2020年5月,实验资料:120例ICU清醒躁动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实施常规约束护理的60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人性化保护约束护理60例患者为研究组,两组对比项目:约束依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约束依从评分对比无差异,P值>0.05;护理后研究组约束依从评分高于参照组,P值

  • 标签: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 ICU 清醒躁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进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11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研究,依据周径测量法对患者淋巴水肿状况进行测量,将未出现水肿患者作为对照组,出现水肿患者列入水肿组,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进行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症状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质指数、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瘤体大小、放射治疗与上肢淋巴水肿、腋窝淋巴结阳性率有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质指数、年龄、放射治疗(P<0.05);通过对比,水肿组上肢肿胀感与沉重感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诸多,应当对出现的危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改良根治性 淋巴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小儿患者共96例,按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48)和对比组(n=48),对比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统计学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具安全,具有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 小儿支原体肺炎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