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切开取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51例行外科取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22~78(61.7±13.1)岁。51例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肺动脉收缩压和三尖瓣反流程度等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例患者中呼吸道大出血死亡。其余5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1(139,303)min,体外循环时间81(44,118)min;术后24 h心率、呼吸频率较术前下降,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7~41个月,平均19个月,期间无患者死亡、肺栓塞复发或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34例有完整心脏彩超资料的患者术后1、6个月的肺动脉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肺动脉切开取栓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死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肺栓塞 急性病 栓子清除术 静脉血栓形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新西兰兔模型中,实施经胸射频肺动脉去神经术(TPADN)是否能改善肺动脉高压,延缓肺动脉高压的进展。方法将16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及TPADN组(n=6),假手术组和TPADN组予以腹腔注射野百合碱溶液(50 mg/kg)。造模4周后,经右心室测压,以平均右心室压≥20 mmHg为造模成功;TPADN组行TPADN,假手术组开胸后仅钳夹肺动脉但并不进行射频消融。术后第3周再次行右心室测压,测量各组兔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舒张压和平均右心室压;并观察各组兔心肺组织显微形态学变化,以评估各组兔的肺血管重构及右心肥厚程度,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TPADN术后,TPADN组兔的平均右心室压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6.0±1.7) mmHg比(22.4±2.1) mmHg,t=5.677,P<0.05],且TPADN组肺小动脉相对管壁厚度[(24.39±4.54)%比(37.32±7.42)%,t=10.748,P<0.05],TPADN组右心室纤维化程度低于假手术组[(5.94±2.02)%比(9.09±2.08)%,t=4.205,P<0.05],排列整齐,心肌纤维直径[(9.12±1.45) μm比(12.31±2.17) μm,t=12.174,P<0.05],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显著小于假手术组[(338.10±44.94) μm2比(419.65±21.91) μm2,t=3.686,P<0.05]。结论TPADN可以降低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兔模型的肺动脉压力,并改善其肺动脉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程度。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射频消融术 交感神经去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4D-TEE)技术在二尖瓣成形(M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VP的25例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55.56±14.40)岁。患者MVP术前均行4D-TEE检查,精准评估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及病变分型、病变位置和反流程度,测量左-右纤维三角间距离、收缩期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DAlPm)、瓣环前后径(DAP)、瓣叶各个分区(将二尖瓣前叶和后叶的外、中、内部分别命名为A1~A3和P1~P3)的高度等参数,依据检测结果制定手术方案。中探查对术前超声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并选择合适的成形环尺寸,完成MVP操作后,利用亚甲蓝染色直视下测量瓣叶对合高度。心脏复跳后再次行TEE检查,测量瓣叶对合高度,即刻评估手术效果。21例MVP患者术后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再次评估二尖瓣反流程度。(1)观察术前通过4D-TEE诊断的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和病变分型、病变位置、反流程度,以及与中探查结果的一致性;(2)比较术前4D-TEE所得的二尖瓣各参数与手术最终使用的成形环尺寸的相关性;(3)比较心脏复跳后利用TEE测得的对合高度与者在直视下利用亚甲蓝染色测量的对合高度的相关性等;(4)分析术后3个月反流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4D-TEE的检查结果与中探查的结果对比,25例患者病因和病变分型诊断的准确率为96.0%(24/25)。对病变部位发生在瓣叶的单一区域或某两个区域诊断的准确率为14/14,对交界区病变及多个区域联合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2/3、4/5。术前4D-TEE评估二尖瓣反流程度2级6例、3级2例、4级17例,与中探查结果一致。通过术前4D-TEE测得的各指标对中成形环尺寸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AP(X1)、左右纤维三角距离(X2)两个参数进入回归模型,建立多元线性方程:成形环尺寸Ŷ=10.506+0.230X1+0.395X2,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1),R2为0.613,提示模型拟合的效果良好。DAP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486,左-右纤维三角间距离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450,提示二者对成形环尺寸的预测均有较大意义。以心脏复跳循环稳定即刻TEE测量的A1-P1、A2-P2、A3-P3的对合高度及三个对合缘的平均对合高度与中亚甲蓝染色直视下测量的对合高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四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0.916、0.951、0.953,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分析术后3个月反流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对合高度≤7 mm为术后反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为30.0(P<0.05),提示平均对合高度≤7 mm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反流再次加重。结论4D-TEE不仅可以在MVP术前精准地判定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和病变分型、病变位置及反流程度,并根据测量的定量参数预测中实际使用的成形环尺寸,协助外科医生手术方案的决策,而且可以在中实时评估手术疗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另外,它提供的参数对术后早期的成形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预测价值,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四维 超声心动描记术,经食管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瓣膜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