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小脑幕上胶质肉瘤患者(胶质肉瘤组)和63例小脑幕上胶质细胞瘤患者(胶质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肿瘤位置、体积、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程度及瘤内囊变坏死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侵犯硬膜的占比高于胶质细胞瘤组(分别为8/12、16/63,P<0.05)。胶质肉瘤组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胶质瘤成分和间叶组织成分,其中胶质瘤成分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胶质细胞瘤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两组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2突变、1p杂合性缺失、19q杂合性缺失、1p/19q联合缺失、α地中海贫血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ATRX)的致病基因突变、p53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的Ki-67值高于胶质细胞瘤组[分别为(32.3±14.2)%、(20.5±9.7)%,P<0.001],且胶质肉瘤组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的占比高于胶质细胞瘤组(分别为6/8、8/37,P<0.05),而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占比低于胶质细胞瘤组(分别为1/8、20/37,P<0.05)。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质肉瘤与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胶质肉瘤易侵犯硬膜、Ki-67值较高、易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但不易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

  • 标签: 神经胶质肉瘤 胶质母细胞瘤 对比研究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支持细胞,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与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感受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微环境改变,经各类信号途径的激活来转变其表型,从而发挥维持微环境稳态的作用。这些不同的激活途径也与不同的微环境改变有关。胶质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各类病理情况如颅脑损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刺激,都能对胶质细胞进行重塑,并反过来促进各种疾病病理生理的进展与改变。此外,在脑机接口等生物-工程结合领域中,胶质细胞细胞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胶质细胞(主要是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外科实验研究中的主要领域进行概括介绍,并对以胶质细胞为靶点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转化潜力进行概述。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其抑制剂是近年来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新药。比较黑色素瘤等其他肿瘤,PD-1/PD-L1抑制剂目前在恶性胶质瘤中的临床效果不佳,可能与肿瘤的异质性及微环境的多样性相关。本文就PD-1/PD-L1在恶性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挑战进行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蛋白1 胶质瘤 免疫
  • 简介:摘要髓母细胞瘤(MB)是儿童起源于小脑最常见脑肿瘤,因为脑组织仍处于发育阶段,治疗相关的致残率较高。MB可以进一步分为4个主要的分子亚型[WNT-MB,Sonic hedgehog(SHH),Groups 3和4],每一种亚型都有独特的分子特点及临床表现。毒副作用更低的治疗是改善儿童患者生活质量的亟需方案。面对如此挑战,我们需要对MB形成的分子机制有更深入地探索,以促进药物的研发。在MB标准治疗方案中,引入表观遗传学重组治疗,为降低MB治疗的毒副作用提供了新的希望。文章介绍了髓母细胞瘤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未来可能研究方向。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死亡从而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受损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但两种方法均有效果的局限及治疗的不良反应,且无法达到根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在损伤组织内进行神经再生与修复,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深入探索各类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应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有望为该病带来治愈的希望。

  • 标签: 帕金森病 干细胞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在垂体腺瘤卒中发生中的作用和相关性。方法筛选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影像资料、术中和病理结果证实垂体腺瘤或垂体腺瘤卒中患者病例样本67例,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的方法检测样本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分析其浸润水平与临床特征(性别、年龄、激素类型、侵袭性、肿瘤大小)的相关性。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运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色的流式细胞技术,评估被垂体瘤细胞系(GH3、AtT20、TtT/GF)培养基活化的巨噬细胞对垂体瘤细胞系的影响。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20.9%的病例样本组织(卒中组13/39,非卒中组1/28)有广泛干酪样坏死伴纤维素样组织沉积。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染色强度与卒中相关(P<0.01),与性别(P>0.05)、年龄(R2=0.011,P>0.05)、激素类型(P>0.05)、侵袭性(P>0.05)、肿瘤大小(R2=0.009,P>0.05)无相关。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发现被垂体瘤细胞系(GH3、AtT20、TtT/GF)培养基刺激的巨噬细胞系(Raw246.7)会促进垂体瘤细胞系的凋亡[GH3:(24.39±0.860)%比(6.467±0.709)%,t=20.56,P<0.01;AtT20:(20.87±1.896)%比(7.403±0.261)%,t=10.94,P<0.01;TtT/GF:(27.970±1.399)%比(8.563±0.632)%,t=26.20,P<0.01]。结论垂体腺瘤卒中肿瘤组织相较于非卒中肿瘤组织存在更高水平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活化的巨噬细胞可能通过促进垂体腺瘤细胞凋亡的方式促进垂体腺瘤的出血转化。

  • 标签: 垂体腺瘤卒中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34例脊髓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超声辅助,分别将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患者分为超声组(前者44例,后者18例)和对照组(前者34例,后者16例)。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通过影像学复查和改良McCormick量表(MMS)分级评估肿瘤复发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分别比较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两组患者的疗效,并评价术中超声对肿瘤完全切除率的评估准确率。结果两组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性别、年龄、首诊症状、MMS分级及肿瘤累及脊髓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线资料均基本一致。室管膜瘤的超声组和对照组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7.7%(43/44)、91.2%(31/3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3/44)、11.8%(4/34)]及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恢复良好率[分别为36.4%(16/44)、32.4%(11/3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和对照组的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0/18、2/16)和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恢复良好比例(分别为:3/18、2/1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的肿瘤完全切除比例高[分别为16/18、9/16,P<0.05]、无进展生存期(PFS)长[中位PFS分别为84.0(67.5~100.5)个月、75.0(52.0~98.0)个月,P<0.05]。以增强MRI为标准,术中超声判断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全切除的准确比率分别为97.7%(42/43)、14/16。结论术中超声有助于实时、准确地判断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切除程度,且对星形细胞瘤的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术中超声 脊髓髓内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