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但主要依赖于进口,且进口依存度将持续增加。与国外大豆主要生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还有很大差距,提高大豆单产是解决我国大豆危机的关键。加快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大豆育种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赶超国外大豆生产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科学家克隆了一批控制大豆生育期、高产、优质相关性状的重要基因.且在大豆重要性状耦合遗传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 标签: 大豆 生育期 高产 优质 性状耦合 遗传网络
  • 简介:对2017年国内外棉花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评述。棉花基因芯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批重要产量、品质性状基因获得定位和克隆。棉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取得重大突破,陆地棉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取得重大进展,棉花芽黄、纤维品质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取得较大进展,在棉花转基因新方法、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新材料等方面进展显著。文中并进一步结合我国棉花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所面临的机遇,提出了我国棉花发展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 标签: 棉花 遗传育种 研究进展 2017年
  • 简介: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持续稳定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近20年来,水稻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进展,特别是重要功能基因的发现与利用,随着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不仅为解析生物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带来了机遇,也为育种技术创新奠定了科学基础。本文简要综述与提高水稻产量有关的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 标签: 水稻 产量 品质性状 抗性 功能基因
  • 简介:消化系统真菌感染是指真菌感染食管、胃肠、肝胆、胰或消化系统的其他组织或器官,该文对消化系统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消化系统感染 真菌 病理特征
  • 简介: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对2017年小麦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 标签: 小麦 小麦生产 抗病高产 优质高效
  • 简介:冀豆4号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大豆品种。该品种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利用冀豆4号及其衍生材料,通过杂交育种、诱变等手段,河北、山西、陕西3省育成了16个品种通过省审或国审,其中国审品种7个、高油品种5个,脂肪含量为21.79%~23.97%。育成的品种适宜我国黄淮和北方两大大豆主产区种植,在大豆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冀豆4号在育种上的广泛应用,证明其不仅是一个优良品种,也是难得的优异种质。筛选和培育优异种质是大豆品种选育的前提,也是大豆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 标签: 大豆 冀豆4号 选育 优异种质
  • 简介:将系谱选择和花药培养相结合,分别选育出具有巨胚、甜味、有色种皮、软米、香味等单一特殊性状和聚合上述2个以上特殊性状的特种稻种质12份,并对这些种质进行了营养特性评价.结果表明,创新的特种稻种质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稻,其中甜黑米1569和甜红米1571糙米千粒重很小(8.4g、8.2g),蛋白质(12.4%、11.7%)、赖氨酸(0.75%、0.76%)、脂肪(5.29%、4.86%)、油酸(2.15%、1.93%)和亚油酸(1.93%、1.86%)、维生素B1(8.42mg/kg、1.60mg/kg)和钙含量(36.8mg/100g、29.5mg/100g)较高;巨胚香糯1574和白巨胚米1575的胚较大,千粒胚重1.4g以上,胚重占糙米重的比率8%以上,蛋白质(9.9%、10.6%)、维生素B1(3.30mg/kg、0.98mg/kg)和钙含量(27.7mg/100g、32.5mg/100g)较高;黑糯米1568的维生素B1(6.57mg/kg)、铁和锌含量(4.0mg/100g、7.2mg/100g)较高;红米1201的蛋白质(11.1%)、锌(7.0mg/100g)和硒(85.4ug/kg)含量较高.巨胚、甜味、有色种皮、香味等2个以上特殊性状的聚合是增加水稻种质营养保健功能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特种稻 种质 营养特性 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 脂肪
  • 简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每年可生产约450万t菜籽油,占国内植物油总消费量的19.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菜产业主要问题是产量低、品质差,年进口油菜籽约500万t。油菜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油菜育种行业的科研工作。据统计(webofScience检索),2017年与油菜育种相关的SCI论文共有728篇,其中完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181篇,与其他国家合作完成的62篇,合计约占全世界的33.38%,但高水平论文数量还有待提高。2017年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油菜籽含油量及品质、油菜籽产量、基因组驯化、雄性不育、非生物胁迫及抗病育种等方面。这些成果将积极地推动油菜育种产业的高产、优质及多元化发展,为我国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油菜 育种 遗传改良 基因组 分子标记 基因功能
  • 简介:玉米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用途最多、总产量最高的作物。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市场需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和阐述了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此外,对2017年玉米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 标签: 玉米 玉米生产 粮食安全 发展对策 研究进展
  • 简介:韭菜是我国重要的葱蒜类蔬菜之一,在人们的膳食中起到重要作用。韭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创新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和大宗蔬菜同类研究比较相对落后。本文从韭菜种质资源研究、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综述了韭菜种质创新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韭菜种质创新研究的对策。

  • 标签: 韭菜 种质创新 现状 对策
  • 简介:通过测定3种披碱草属(Elymus)牧草,即老芒麦(E.sibi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和披碱草(E.dahuricus)的花粉-胚珠比(P/O值)、杂交指数(OCI),结合不同授粉方式下这3种牧草的结实率,探讨这3种披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为披碱草属牧草杂交育种、丰产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这3种牧草的花粉-胚珠比(P/O值)均介于31.9~396.0之间,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杂交指数OCI值均为2,交配系统也属于兼性自交;结实率统计表明,以自交为主,异交可育。因此,这3种披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类型。

  • 标签: 披碱草属(Elymus)牧草 交配系统 花粉-胚珠比 杂交指数 结实率
  • 简介:青岛农业大学野生花卉资源利用与创新团队是一个以野生花卉资源利用与创新为基本目的的研发集体,同时也是一个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该团体以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进行基础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

  • 标签: 野生花卉 资源利用 农业大学 创新 青岛 科研成果转化
  • 简介:目的研究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中位生存时间,并检测给药后小鼠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山苍子油能明显延长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降低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论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 标签: 山苍子油 模型 小鼠 白念珠菌
  • 简介:采用PCR法扩增来自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叶荆芥ITS全序列,测序后以产自河北的裂叶荆芥代表中国裂叶荆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探讨国内5个不同产地及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叶荆芥ITS1和ITS2序列均有较高的G/C含量;5个产地的裂叶荆芥的扩增序列长度均为749bp,且序列完全相同;其中ITS1序列长231bp,5.8S序列长168bp,ITS2序列长236bp。中国裂叶荆芥与日本、韩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100%,与美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99.0%。与美国裂叶荆芥相比,中国裂叶荆芥ITS序列有7个碱基发生变异。来自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形成单系群和2个分支(中、日、韩3国为1个分支,美国单独形成1个分支)。ITS序列的一致性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为同一个种。

  • 标签: 裂叶荆芥 产地 ITS PCR 测序 系统发育分析
  • 简介:青海高原地区作物种质资源是指青海境内以及周边生态类似地区内的分布资源。根据近10多年来该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研究的工作基础,分析了本地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认为本地区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较好的基础工作积累,研究团队和力量得以加强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不断得以强化,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与现今飞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以及突破性的种质创新和利用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特别表现在对库存资源的精准评价和鉴定方面,难以为育种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借助于国家种质复份库的平台优势和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发挥高原特异资源优势,引进和借助外来优异资源进行种质创制、及对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农业种质资源研究,以期为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应作为今后本地资源研究的方向。

  • 标签: 青海高原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现状与对策
  • 简介:分子标记由于能够反映DNA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而成为研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方法。本文综述了利用分子标记分析高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利用分子标记分析高粱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尚需进一步加强的研究内容。

  • 标签: 高粱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质创新
  • 简介: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利工具,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已知蛋白质的互作,还可以发现新蛋白,揭示特定蛋白互作网络与作用机制,在植物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利用。本文主要综述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国内外进展。

  • 标签: 酵母双杂交 植物 病毒
  • 简介: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 标签: 暗色真菌 暗色丝孢霉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患者,女,57岁。既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8a。躯干出现片状红斑、鳞屑瘙痒3a。经口服伊曲康唑,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外用治疗体癣,以及点阵激光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封包治疗甲癣9周后痊愈,复查真菌阴性。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体癣 甲真菌病 红色毛癣菌
  • 简介: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乳酸纳米粒(AmB-PL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LA-NP、PLA-NP(聚乳酸纳米粒)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5.84±0.37)×10^12/L、(4.302±0.3)×10^12/L和(3.3±0.37)×10^12/L,AmB-PLA-NP组分别为(6.142±0.55)×10^12/L、(6.38±0.35)×10^12/L和(6.14±0.18)×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μmol/L、(466.6±357.30)μmol/L(给药1d后)和(1755±175.39)μmol/L、(2684.2±494.74)μmol/L(给药1周后),而AmB-PLA-NP组、PLA组及聚山梨酯-80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L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聚乳酸 纳米粒 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