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一维层状声学介质理论,对点震源激发的三维球面波反射波叠数据(二维)的速度反演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个反演方法,并在文中发表了用这个方法从海洋石油地震数据得到的叠反演速度剖面,但这一方法的实现(计算数学上称之为递推,地球物理勘探上称之为剥层)是复杂的,稳定性分析这一关键问题也是复杂的,所以,初步分析集中于反演计算的核心步骤,在层状介质中平面波传播方程的计算,文中给出波阻抗函数的结构繁度的定义,并提出了一个涉及反演稳定性及波阻抗函数结构繁度的定理,阐明了何时及如何利用这个反演方法得到较精确的反演速度。

  • 标签: 叠前速度反演 稳定性 石油地震勘探 速度反演 稳定性
  • 简介:长期以来,沙垒田凸起、庙西凸起第三纪变质花岗岩被笼统地划归寒武纪,对两凸起有代表性的4口井的变质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变质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047~2483Ma,属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五台期-吕梁期的产物.对C1井井深1406~1443m钻遇的灰岩地层进行了采样分析,首次获得了大量微古生物化石,并证实灰岩地层属古生界下寒武统,从而为沙垒田凸起古生代地层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沙垒田凸起 庙西凸起 前第三纪 地层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 油气地质
  • 简介: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盆地,盆地中发育了众多的地震异常性。在对其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磁资料、钻井资料探讨了其形成机制,认为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异常是贯穿新生界古火山活动的遗迹。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地震异常体 成因机制 含油盆地 地震勘探 泥丘
  • 简介:在对Sirius叠深度偏移软件应用开发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Sirius2D叠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建立、层析成像反演、胆深度偏移以及深度聚集等技术环节的基本原理,并以莺歌海盆地某测线的处理为例,具体分析了Sirius2D叠深度偏移处理的流程、主要参数及时效。文中还分析讨论了莺歌海分地中央“泥拱带”叠深度偏移处理的地质效果。实践表明,莺歌海盆地广泛发育的与“泥拱模糊带”有关的构造各有其特殊性,只有通过3D叠深度偏移处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泥拱模糊带”的成像问题。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应用 Sirius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模型 层析成像 深度聚焦
  • 简介: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认为南沙群岛油气盆地的新生代基底由中生代岩浆岩,沉积岩及更老的变质岩组成,其层速度>5km/s,较由K2-E2组成的中构造层的层速度(约4km/s)大,该区(包括南沙海槽)的地壳为早期拉张减薄,后期挤压增厚的陆壳,在渐新世以前,该基底与北部陆缘连在一起而组成统一的华南陆缘。

  • 标签: 南沙群岛 含油气盆地 前新生代基底 北部陆缘
  • 简介: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洼陷(指有一定沉积厚度的低凹及深陷地区,非构造单元)分为4种类型,即半地暂型、拗陷型、残留型及过渡型。着重对残留型和过渡型洼陷在地震剖面上反映的上、中、下三大构造层进行对比,认为下构造层为海相中生界,中构造层为陆相下第三系,上构造层为海相上第三系。研究了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分布、结构、构造及含油气特征,指出东沙隆起东部及其相邻的潮汕拗陷东北部和珠一拗陷东部地区是寻找中生代海相油气藏的新领域。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东部 前第三纪 早第三纪 洼陷特征 油气前景 构造层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微树脂,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和微粒。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和含气态烃包裹,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陷第三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第三系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的精度;南黄海南部坳陷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以生气为主;南黄海南部坳陷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具有2个生、排烃高峰期,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 标签: 前第三系 烃源岩 埋藏史 生烃史 排烃史 研究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而孔隙充填物中的流体包裹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从有机包裹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