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断裂的平面组合具有多解性,但空间组合往往是唯一的,因此,在平面上组合断裂时,一定要考虑纵向上的闭合,以空间的立体思维去完成平面组合,使组合具有唯一性和正确性.

  • 标签: 断裂组合 地震勘探 地震剖面 多解性 唯一性
  • 简介:4D就是加入时间维的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在油田内安装一套永久性的地震采集系统,反复进行3D地震工作,就可得知油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开发方案.预计,4D技术可使采收率达到65%~70%.

  • 标签: 四维 地震监测技术 油田开发
  • 简介:基于区域盖层和储层的发育情况,在纵向上把渤海海域的勘探领域划分成4个勘探组合,即上组合、中组合、下组合和前第三系基底组合.受早第三纪构造格局的影响,渤海海域的勘探区带可划分为凸起勘探区带断阶带勘探区带和凹陷勘探区带等3种类型.凸起勘探区带包括高凸起、凸起、低凸起和复合凸起,断阶带勘探区带包括凸起陡坡断阶带和凸起缓坡断阶带,凹陷勘探区带包括断陷期形成的正向构造和后期形成的浅层反转构造.不同勘探组合和勘探区带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其中以凸起勘探区带上组合成藏条件最佳,是最有利的勘探领域,其勘探潜力巨大,但其它区带和组合的勘探潜力也不可低估.

  • 标签: 渤海海域 油气勘探 组合 区带类型
  • 简介: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一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中始新世,该井段以下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砂泥岩的孢粉组合称栎粉-桤木粉-紫箕孢组合,在南海北部陆架,这一孢粉组合可与WS1-3-1井流沙港组三段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早始新世,建议将含该孢粉组合的这一岩组命名为“陆丰组”。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LF13-2-1井 始新统 孢粉组合 陆丰组 早始新世
  • 简介:1油气勘探情况1992年全年共完成探井27口(预探井13口,评价井14口),发现含油气构造4个,对6个含油构造进行评价钻探,共发现和证实石油地质储量约9000万吨,新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00亿立方米。主要勘探成果是:(1)渤海西部海域钻预探井4口,歧口18-1构造1号井下第三系至沙二段82米油层,测试6个层组,累计日产油1753立方米,日产气21万立方米。曹妃店29-1构造1号井和曹妃店14-2构造1号井也都获得油流。这一海域有可能出现成群成带可供联合开发的油田群,是一个油气富集区。(2)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证实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是天然气富集区,展示了大气区的良好前景。(3)渤海辽东湾绥中36-1油田通过评价井钻探,已证实的石油地质储量由1.2亿吨增加到1.9亿吨,该油田地质储量达2亿吨以上。(4)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32-2、32-3油田,评价井钻探证实可供开发石油地质储量2000

  • 标签: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对外合作 油气勘探开发 1992年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成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中国海油近海油气田开发经历了对外合作前的初步勘探与试验性开发以及对外合作后的合作与自营并举开发两大发展阶段。对合作前,在基本弄清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分布的基础之上,通过部分小油田的试验性开发,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外合作后,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得到高速,高效的发展,油气产量已由合作前的17万t原油,增至2001年的1872万t原油和41.36亿m^3天然气。对外合作促进了自油气田的开发,在26个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中自营油气田已达10个。绥中36-1等一批自营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以及蓬莱19-3等7个亿t级油田的发现,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十五”规划的宏伟目标,用5年的时间跨入世界500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开发历程 中国 近海油气田开发 合作 自营 海洋石油工业
  • 简介:本文针对复杂小断块油区的油田数目多而调整工作量小,进行详细的经济评价时工作量大而准确度不高,提出了一种小油田开发调整井目标经济日产能力的简单估算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准确性,操作简便,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油田开发 调整井 经济评价 日产能力 估算法 经济参数
  • 简介:提出了一种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的新型增长曲线Np=NRmaxt^b/(t^b+a),推导了油田开发指标Qt、tm、Qtmax以及RPR的计算公式。用图形研究了这种增长曲线的Qt-t关系的变化特点。研究发现,油田生产时间t与相应产量Qt的乘积达到最大值(tQt)max时,累积产油量Np=(tQt)Rmax与最大可采储量NRmax的比值恒等于0.5,称为Np=NRmaxt^b/(t^b+a)增长曲线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的0.5准数。提出了根据实际资料计算NRmax、b、a等参数的方法,依奇克里克油田的计算实例表明,这种增长曲线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大价值。

  • 标签: Np=NRmaxt^b/(t^b+a)型 增长曲线 预测 油田开发指标 0.5准数 应用
  • 简介:继今年元月美方一行四人来研究中心访问,拟定合作研究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协议之后,研究中心勘探部于六月中旬派出以谢泰俊为组长的五人研究小组赴美,进行了一个月的交流和考察。为期三年的合作课题正式开始执行。在美期间,美方对访问内容和计划作了周密详细的安排,进行了坦诚、友好的交流和讨论。除落实合作计划细节及交换资料外,美方就加州盆地的构造一沉积充填,上第三系海相

  • 标签: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 合作项目 南海北部 大陆边缘盆地
  • 简介:为获得用于横向储集层解释的高信噪比地震剖面,依据地震信号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的相似性并利用噪声的随机性,进行时差相干扫描拾取初始信号,再经过时空平滑、振幅标定,使其真实信号和噪声分离。为提高信噪分离的效果,还采用了衰减深层噪声、迭代算法等。在叠前去噪处理中还采取了多个CDP道集记录中等炮检距道相干讯号扫描拾取及记录道随机重排等辅助方法。通过对理论模型剖面的去噪实验和实际资料的叠前、叠后的去噪处理,表明了信噪相干分离技术较真实地恢复了有效信号,这种技术在处理过程中是保幅保频的,它显然优于常规的相干加强法。

  • 标签: 信噪比 相干分离技术 叠前去噪 叠后去噪 随机重排 相干拾取
  • 简介:德士古(Texaco)公司推出一种新的泥浆测井技术—荧光定量技术(Q.F.T),能够测定岩屑中油的含量,该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Q.F.T用便携式荧光仪测定岩屑中油的荧光.仪器的读数与岩屑中的含油量成正比。在读数值一深度关系图上最高荧光值对应着油层。该方法简单快速(5分钟分析一个样品),适用于现场和实验室。美国洛基山地区二叠纪盆地和加里福尼亚海山和陆地油田等几个不同地区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地区已

  • 标签: 泥浆测井技术 荧光定量技术 Q.F.T 德士古公司
  • 简介:当地下界面存在倾角时,地面上同一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到的反射波并不是来自界面上的同一个反射点,而是来自界面上的一个反射段,用这样的共中心点道集直接进行动校正叠加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从而严重影响了倾斜反射波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成像质量。而MO就是将非零炮检距地震记录转化为自激自收地震记录,保证在任何地层倾角的情况下都能实现共反射点叠加的一种重要技术。我们将看到:在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大炮检距地震记录在叠加前应尽可能作DMO处理,以消除非零炮检距地震道由于地层倾角而产生的时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平叠加剖面的质量。而且DMO还能消除地层倾角对叠加速度的影响,从而使得叠加速度更接近均方根速度,提高速度分析的正确性。

  • 标签: DMO技术 处理效果 地震勘探 倾角时差 倾角时差校正 共反射点叠加
  • 简介:自Ostrander(1984年)提出用AVO判断'亮点'以来,人们很快发现这种效应对数据采集和叠前资料处理中各种误差的敏感性。说明这项技术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需要分析影响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多种因素。在数据采集方面,如老资料采集时应用自动增益控制;检波器组合和炮点组合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对振幅与炮检距关系的分析产生致命的影响。

  • 标签: AVO 技术原理 应用 地震资料解释
  • 简介:针对坪北区块低渗透、低产的地质特点和支离破碎、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的复杂地面条件,在地面工程建设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坪北开发特点的“生产平台简易集输流程”、“树枝状串接集油工艺流程”、“单干管、小支线注水流程”及“丛式井口→增压点→接转站→集中处理站”的布站流程;形成了“一短、一增、二单、二串、三简、三小”地面建设工艺技术,创建了具有坪北特色的地面建设模式,提高了油田开发整体效益。

  • 标签: 江汉油田 地面建设 工艺技术 地质特征 油气集输 注水工艺
  • 简介:AVO交汇图分析技术是AVO碳氢检测技术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本文介绍了AVO交汇图分析技术在DF1-1构造、LT33-1构造和PL19-3构造中的首次应用.利用AVO交汇图分析技术,可以把LT33-1构造因岩性变化引起的AVO异常与DF1-1构造的含气AVO异常明显区分开;在PL19-3构造的浅层油气勘探中,利用该技术识别含气亮点和非含气亮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AVO交汇图 应用 油气勘探 亮点 PL19-3构造 LT33-1构造
  • 简介:近十多年来,为改善成熟油藏开采的经济特性,国外开发出一整套适合成熟油区地震勘探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四维地震、双传感器、洋底电缆、三维深度成象和野外地震资料处理等技术.四维地震技术.四维或加入时间间隔特性的三维地震技术是由一系列重复的三维勘测活动组成,用来连续观测和描述油藏开采中油藏特性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时间间隔的三维地震技术结合单井生产动态、地质模型资料和其他地下信息资料,就能了解油藏中流体的实际流动方向.四维地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油藏中流体的性质、温度、压力和其他油藏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地震响应.这种地震响应能够用地震设备监测并记录下来,识别和监测这种地震响应的变化,可了解处于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特性的变化情况,结合单井提供的油藏动态信息资料,就

  • 标签: 国外 成熟油区 地震勘探 技术进展
  • 简介:介绍了小井眼技术的一种应用特例,即大井眼、小套管技术在坪北区块的应用情况。主要从在坪北应用的技术特点、相关配套技术情况、工艺的适用性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简要介绍了小套管技术在坪北应用情况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项技术的建议。

  • 标签: 小套管技术 采油工艺 油层套管 钻井 测井技术 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