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研制了一种以玻璃粉作为粘结低温烧结银基浆料,并应用于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贴装工艺。重点考察了半导体芯片与氧化铝陶瓷基座组装后附着力,以研究浆料中银粉、玻璃粉和有机载体含量以及芯片净化处理工艺、烧结工艺对组装件剪切力和温度循环后剪切力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有机溶剂和皂化除油,银粉和玻璃粉质量比为7:3,有机载体和固体质量比为1:9,在430℃烧结,保温时间在20~25min,能获得最大剪切力。

  • 标签: 银基浆料 剪切力 粘结剂
  • 简介: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纳米SiO2颗粒(n-SiO2)、纳米SiC晶须(n-SiCw)和碳纳米管(CNTs)3种不同形态纳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测试手段研究纳米添加相对铜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物理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可以显著提高铜基复合材料硬度,其中n-SiCw增强效果优于n-SiO2和CNTs;CNTs/Cu减摩耐磨效果优于SiO2/Cu和SiCw/Cu;0.75%-CNTs/Cu(质量分数)复合材料具有高硬度、优良减摩耐磨性能,综合性能最佳复合材料。

  • 标签: 纳米相 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粉末冶金
  • 简介:通过非自耗磁控电弧炉熔铸和700℃,20h高温退火处理,制备出含铬18%~30%(质量分数)含LavesTiCr2过共析钛铬合金,并研究其中组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化系数为2.57~4.62过共析钛铬合金经过熔炼后,在随炉冷却条件下得到单相β-Ti组织;铸态合金在700℃保温退火,金属间化合物TiCr2不仅沿晶界生成并形成连续分布,还将在基体内部弥散析出;在随后空冷过程中合金内局部会发生β-Ti→α-Ti+TiCr2共析分解.合金含铬量越高,在高温退火析出TiCr2量越多,粒径越大,合金硬度也越高.电弧熔炼加上700℃,20h高温退火一种制备含Laves过共析钛铬合金可行工艺.

  • 标签: 钛铬合金 共析转变 TiCr2 Α-TI β-Ti
  • 简介:采用电磁悬浮方法,通过原位观察再辉曲线进行过冷Ti-46Al-7Nb亚包晶合金快速凝固研究,获得最大过冷度为240K。在一定过冷度下对悬浮熔体进行铜基底悬淬,进而对凝固合金微观组织进行分析。超过一定临界过冷度(ΔT*=205K),凝固模式将从具有包晶转变特征向包晶转变被抑制转化。当熔体初始过冷度ΔT≤ΔT*,遵循包晶合金典型凝固规律,β作为初生相析出,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包晶α以包晶反应、包晶转变方式析出。当ΔT〉ΔT*,β直接凝固,包晶α析出被抑制。包晶反应能否发生取决包晶α孕育时间τP与再辉后熔体完全β凝固所需时间tβ相对大小。当过冷度相差不大,通过改变凝固过程冷速,组织中获得β相向α"马氏体转变。

  • 标签: 亚包晶合金 临界过冷度 显微组织
  • 简介:采用化学气沉积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简称CVD)不仅可以制备金属粉末,也可以制备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化合物粉体材料。该法是以挥发性金属卤化物、氢化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等物质蒸气为原料,通过化学气相反应合成所需粉末,因其制备粉末纯度高,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粒径分布均匀、可控,在粉体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该文主要介绍CVD技术制粉形成机理和研究进程。CVD法制粉主要包括化学反应、晶核形成、粒子生长以及粒子凝并与聚结4个步骤。按照加热方式不同,CVD技术分为电阻CVD、等离子CVD、激光CVD和火焰CVD等,用这4种技术制备超细粉末各有其优缺点,选择合适气源,开发更为安全、环保生产工艺,以及加强尾气处理使CVD法制备超细粉体材料付诸工业应用重要保证。

  • 标签: 化学气相沉积 生长机理 进展
  • 简介: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WC-0.5Cr3C2-0.5Co和WC-8.2(W、Ta、Ti)C-1.0Co两种合金粉末,以1480℃/90min真空烧结工艺和1480℃/90min/5MPa低压烧结工艺分别制备出WC-0.5Cr3C2-0.5Co和WC-8.2(W、Ta、Ti)C-1.0Co两种无粘结硬质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合金,利用扫描电镜与能谱仪对合金微观组织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真空烧结工艺制备合金晶粒细小、硬度高;低压烧结工艺制备合金致密度较高、晶粒粗大、硬度降低。此外,Ti原子存在使WC晶界能各向异性,从而造成W原子在粘结相中各向异性溶解-析出,导致形成少量板条状WC晶粒。

  • 标签: 硬质合金 粘结相 烧结 性能 微观结构
  • 简介:采用CFD(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系统研究超音速气雾化喷嘴两雾化过程。利用VOF(volumeoffluid,流体体积)函数两流模型模拟验证金属液不同质量流率下2种初级破碎模式,并研究雾化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对金属液初级破碎过程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金属液质量流率较小(0.053kg/s),初级破碎模式为液膜破碎,金属液质量流率较大(0.265kg/s),初级破碎模式为“微型喷泉”破碎;随雾化压力从0.5MPa增加到1.5MPa,初级破碎程度加剧,但雾化压力过高反而会削弱雾化效果;将金属液表面张力由1.2N/m降至0.4N/m,初级破碎能够获得尺寸更细小液滴,通过随后二次破碎形成更加均匀细小液滴,从而获得高质量沉积锭。

  • 标签: 喷射成形 CFD 超音速喷嘴 两相流 破碎机制
  • 简介:在能谱(EDX)分析,因LaLβ1与PrLα,CeLβ1与NdLα,LaLIIIab与PrLβ1,CeLIIIab与NdLβ1存在谱线重叠现象,而且混合稀土通常以La和Ce为主体元素,在分析混合稀土掺杂合金中含稀土物容易出现对Pr、Nd遗漏。本文介绍La、Ce、Pr、Nd混合稀土掺杂硬质合金刀具工作表面稀土富集EDX分析谱线拟合方法,并对刀具服役过程中La、Ce、Pr、Nd向刀具工作表面的定向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存在谱线重叠现象"相似元素"进行EDX分析,应该采用谱线拟合方法判断是否存在"相似元素",以防止出现元素遗漏与误判;对以La、Ce为主体元素混合稀土掺杂合金中含稀土物进行EDX分析,即使忽视了对Pr、Nd分析,也不会影响对La、Ce在合金中作用行为规律判断,但会遗失La、Ce、Pr、Nd在合金中作用行为整体信息;在对C、S含量适中金属材料加工过程中,混合稀土掺杂硬质合金工具中La、Ce、Pr、Nd原子可以定向迁移至工作表面,但这种迁移是非同步,Ce、Pr、Nd原子具有较La原子高迁移速度。

  • 标签: 硬质合金 稀土 能谱分析 切削 非同步迁移
  • 简介: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机械合金化制备Al-10%Pb(质量分数)纳米复合结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Al-10%Pb纳米复合结构中Pb长大可以用LSW理论描述。但是Pb长大激活能显著低于常规多晶材料中溶质原子(Pb)在溶剂基体(Al)晶格中扩散激活能,而接近于溶剂基体(Al)晶界自扩散激活能。这主要是由于纳米复合结构中Pb长大机制与常规两相合金不同所致。在纳米复合结构中,溶质原子迁移以沿溶剂基体晶界扩散为主,纳米基体高晶界分数可促进扩散进行。

  • 标签: 纳米相复合结构 AL-PB合金 机械合金化
  • 简介:稀磁半导体(DMS)材料日益受到科技界和工业界关注。本文根据ZENER模型研究稀磁半导体材料居里温度。计算结果证明:同种基质材料掺杂不同金属元素,低价元素掺杂形成DMS材料居里温度较高。在考虑反铁磁性交换作用时,低价元素掺杂形成DMS材料居里温度与高价元素掺杂形成DMS材料居里温度差别,比不考虑反铁磁性交换作用时居里温度差别更为明显,且差别随反铁磁性交换作用相对强度增加而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获得具有高居里温度DMS材料提供参考。

  • 标签: 稀磁半导体 居里温度 掺杂浓度 反铁磁性交换作用
  • 简介:介绍了颗粒增强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特点及主要制备工艺,列举了几种有代表性颗粒增强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并探讨了颗粒增强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增强原理,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 标签: 粉末冶金 硬颗粒 铁基材料 磨损机理
  • 简介:介绍了国内外铝电解用NiFe2O4惰性阳极材料研究与开发进展情况,指出了该材料具有耐熔盐腐蚀、抗氧化和电阻率低等优点同时也存在抗热震性能差和电连接困难等缺陷.此外,简要阐述了NiFe2O4惰性阳极主要制备工艺.

  • 标签: NIFE2O4 惰性阳极 金属陶瓷 铝电解
  • 简介:以雾化Fe85Si2Al6Cr7粉和溶胶凝胶法制备W六角晶系Ba1Co0.9Zn1.1Fe16O27铁氧体粉末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复合改性得到FeSiAlCr合金/W六角晶系Ba铁氧体复合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该粉体微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和观察,利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系统测定粉体试样在2~18GHz频段内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以及吸波涂层试样板吸波性能,研究该复合粉体微波电磁特性和电磁损耗性能。结果表明,FeSiAlCr合金/W六角晶系Ba铁氧体复合粉体颗粒保持W铁氧体六角片状晶粒形貌和微结构;其ε′、ε″、μ′和μ″均高于W铁氧体而低于Fe合金对应值;FeSiAlCr合金含量与复合材料磁损耗和介电损耗相对强弱密切相关,Fe合金含量适中复合材料,其吸波涂层厚度为2mm,在2~18GHz全频段吸波性能高于20dB,峰值点达50dB。

  • 标签: FeSiAlCr合金 W型六角Ba铁氧体 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
  • 简介:采用高固含量浆料浸渗法制备C/C-SiC复合坯体,通过先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增密制得C/C-SiC复合材料。对浸渗浆料流变行为以及C/C-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抗烧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体积分数为5%乙醇水溶液制备SiC浆料,当浆料pH值为6,聚乙烯亚胺(PEI)质量分数为0.7%,固体积分数为40%,浆料具有良好流动性和渗透性。浆料浸渗后坯体中,SiC颗粒主要分布在网胎层及针刺纤维区域。C/C-SiC复合材料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335.7MPa和16.2MPa·m1/2。在2000℃氧乙炔焰烧蚀条件下,SiC被氧化生成SiO2可填充气孔、裂纹等缺陷,防止材料进一步氧化,使得C/C-SiC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耐烧蚀性能。

  • 标签: C/C-SIC复合材料 浆料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烧蚀性能
  • 简介: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镍锌共掺杂Z锶钴铁氧体Sr3(NiZn)xCo2(1-x)Fe24O41(x=0~0.5)粉末。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该铁氧体粉末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并测试其室温磁滞回线和室温电阻率。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定该粉末在2~18GHz微波频率范围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电磁损耗角正切及微波反射率,分析该材料微波吸收性能与电磁损耗机理。结果表明:Sr3(NiZn)xCo2(1-x)Fe24O41粉末呈六角片状形貌,晶体结构为Z,具有良好软磁特性;x=0.3该材料电阻率最低,微波吸收效果最好,在13.5GHz频率吸收峰为25.1dB,10dB频带宽度为7.7GHz,兼具强磁损耗和弱介电损耗。

  • 标签: 溶胶-凝胶法 Z型锶铁氧体 镍锌掺杂 微波吸收 电磁损耗
  • 简介:采用水热法制备平均粒度约300nin六方Bi2Te3纳米粉末。再以Bi2Te3粉末为原料,采用封管熔炼法制备N(Bi2Te3)0.9(AgxBi2-xSe3)0.1(x为Ag摩尔分数。x=0.1,0.2,0.3,0.4)合金粉体材料,通过快速热压制备N(Bi2Te3)0.9(AgxBi2-xSe3)0.1块状热电材料。在300~550K温度范围内研究该材料热电性能与Ag掺杂量之间关系,以及热压工艺对材料热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775K,40MPa条件下烧结20min后材料相对密度达到97%以上,晶粒大小在3gm左右。当Ag掺杂量x=0.2,在300K温度下热导率达到最小值0.71W/mK,同时获得最高热电优值(ZT值)1.07。

  • 标签: 封管熔炼 快速热压法 (Bi2Te3)0.9(AgxBi2-xSe3)0.1 热电优值
  • 简介:以Nb2O5、In(NO3)3和Sm(NO3)3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光催化材料Sm2InNbO7。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iffusereflectancespectroscopy)技术对该材料结构、形貌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以可见光下亚甲基蓝(MB)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煅烧温度、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和pH值对Sm2InNbO7光催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700℃即可获得具有烧绿石结构Sm2InNbO7。随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结晶度增加,粒径增大,比表面积下降,吸收边界出现一定蓝移;在850℃下煅烧3h获得Sm2InNbO7样品具有最高催化活性,当50mL质量浓度10mg/LMB溶液中催化剂用量为0.1g、30%H2O2溶液用量为0.5mL、pH=6,亚甲基蓝降解率高达93.8%,明显优于固法制备Sm2InNbO7以及P-25TiO2。较高pH值有利于光催化反应进行。

  • 标签: 溶胶?凝胶法 光催化 烧绿石结构 合成
  • 简介:深圳市鑫美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简介:深圳市鑫美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并投产,一家专业生产粉末冶金零部件公司,主要产品有:1.高精度粉末冶金含油轴承;2.高强度粉末冶金齿轮、结构零件及异型零件;3.粉末冶金不锈钢制品,产品广泛用于碎纸机等办公设备、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电动工具、玩具、健身器械、

  • 标签: 粉末冶金齿轮 深圳市 美达 品质 价格 交货
  • 简介:选取相成分单一氢钨青铜(H0.33WO3)、铵钨青铜((NH4)0.5WO3)和紫钨(WO2.72)作为原料,研究钨原料对制取超细钨粉影响;对氧化钨原料和超细钨粉粒度测量方法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紫钨由于有着特殊结构,其制得钨粉细而均匀,分散性好,适合于做微晶硬质合金原料;对于氧化钨原料粒度(伪同晶颗粒尺寸,即二次颗粒)测量,推荐使用激光衍射法;对于超细钨粉粒度(一次颗粒)炉前测量,BET法测球形相当径相当理想。

  • 标签: 超细钨粉 氧化钨 粒度测量
  • 简介: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分别在单晶硅(100)和不锈钢基底上沉积不同W含量Zr1-xWxN(x=0.17,0.28,0.36,0.44,0.49)复合膜,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该复合薄膜微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性能,并探讨ZrWN复合膜摩擦机理。结果表明:当x≤0.28,复合膜呈fcc(Zr,W)N结构;当x为0.36~0.44,复合膜呈fcc(Zr,W)N和fccW2N结构;当x=0.49复合膜为fcc(Zr,W)N、fccW2N结构和β-W单质。Zr1-xWxN复合膜硬度随x增加增大后减小,当x=0.44达到最大值,为36.0GPa。随x增加,Zr1-xWxN复合膜室温摩擦因数先减小后增大,摩擦表面生成氧化物WO3对降低摩擦因数起重要作用。

  • 标签: ZrWN复合膜 微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