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实践美学的范畴是"实践"。"实践"是与人的"劳动"紧密相关、甚至二位一体的概念,而"劳动"曾被界说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反映"社会关系"的,所以,人的特性、本质又被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是万无一失的吗?如何准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重新检讨,希望对实践美学反思赖以立足的范畴是否逻辑自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 标签: 劳动 社会性 意识性 根本特性 亚特性
  • 简介: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之时,后现代的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的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的空间解放的本体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解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 标签: 空间 列斐伏尔 福柯 鲍德里亚
  • 简介:竹内好说:'毛泽东的辩证法深深地渗透着中国的阴阳二论'。我们发现这种共鸣者甚多。石堂清伦、中岛岭雄、森信成这三位不读中国古典的人,借'中国文学之大家'竹内好的权威,说毛泽东的辩证法并非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辩证法,而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的一

  • 标签: 《矛盾论》 竹内好 石堂 《实践论》 中国的传统 中国文学
  • 简介:学界关于普列汉诺夫与列宁之间思想关系存在着三种观点:师生论、独立论及继承论。通过研究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政治活动,对照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我们更赞成继承论。但这种'继承'绝不是盲从,因为列宁在哲学的研究和认识上,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夫所认为的俄国革命的道路只有一条的'单线论',而提出世界历史发展带有特殊性的'多线论'。在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理解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夫立足于物质本体论的视域,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先验地预设着大全真理的'一般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转向'历史',将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囊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思想,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整块钢'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列宁 普列汉诺夫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本文认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化指导地位.因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看,它的生命之树常青;从它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本质看,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心骨";从它那与时俱进的发展体系看,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导航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生命力 一元化
  • 简介:<正>整个20世纪,在具有激进思想传统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自"二战"之后,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50年代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一代潮流,60年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盛极一时,七、八十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解构策略也是大展风采,而八、九十年代以来,法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又以其独特的思想面目和理论创造力彪炳于世。在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代性问题 元结构 资本主义 资本论 理论建构
  • 简介:让·鲍德里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断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受到消费支配的社会,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理论视角。鲍德里以关于符号的崇拜取代关于物的崇拜,提出其所谓的'能指拜物教',其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片面化解读和符号化篡改。鲍德里不但误读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中'物'的概念,而且没有弄清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错误地以消费取代生产作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

  • 标签: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商品拜物教
  • 简介:近20年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失语"、"缺位"、"告别理论"等诸多问题与倾向,这不仅遭到多方责难与质疑,也产生若干理论分歧。在本访谈中,一方面,熊义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绕开分歧,只有深入地解决分歧、才能真正推进文艺批评的深化——由此提出文艺批评的理论自觉问题。另一方面,熊义着眼于对中国悲剧的研究,他将中国悲剧精神概括为:邪恶势力可以碾碎我们的骨头,但绝不能压弯我们的脊梁。身躯倒下了,灵魂仍然要战斗。力图将悲剧问题与当代艺术批评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熊义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现状的反思,指出我们需要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界民族艺术观的发展,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

  • 标签: 文艺批评 理论自觉 中国悲剧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鲍德里在使用消费概念来构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时,仅仅将批判停留在文化的表层,他忽略了产生这种消费文化的物质基础。因而在鲍德里那里,生产理论和消费活动是割裂的。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理论的形而上学性质,反而企图使用符号这个功能性表称整合人与物的世界,并将物和人作为符号系统的产物来看待。这可谓是一种黑格尔客观精神的唯心论变种,因为它忽略了消费社会现实的经济状况,从而忽略了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这一点却恰恰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体现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鲍德里的做法背离了马克思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符号消费理论的批判力度。

  • 标签: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异化 符号消费 形而上学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卢卡奇只承认社会历史辩证法,否认自然辩证法。这是西方学界不适当地夸大卢卡奇批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结果。实际上,卢卡奇旨在区分辩证法的两种类型,并不反对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存在客观辩证法)。但是,卢卡奇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引发新语境下理解科学的二论,阻碍了科学辩证图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形成,是西方实证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问题上长期纷争不休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卢卡奇 自然辩证法 实证 科学 哲学
  • 简介:具有"实践型"与"理论型"双重面相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历史进程应当包含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两个方面。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实现上述两个维度的有机协同。界定这一问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二互动关系格局出发,深刻把握结合是关键、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为中介、以解决中国具体重大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的"三重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从建党后就逐渐由非自觉向自觉展开,在推进实践化的进程中也逐步迈开了理论化步伐。从理论与实践双位叠合的视角而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逻辑起点的生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起点 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现代西方哲学常以主客融合论来超越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法。一些论者认为马克思哲学也未超出主客二分的弊端,以此论证马克思哲学也属于传统哲学。实际上主客二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结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二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现代哲学也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来超越主客对立而实现了主客融合的。从哲学史上看,主客二分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在自为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哲学派别中展示其不同的形态。用这种历史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哲学恰恰是对主客二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

  • 标签: 主客二分 实践 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