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什么是"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作为资本、生产、流通到日常生活消费,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物质实践活动对应,也就是文化横跨社会精神一物质两大文明领域。消费属日常生活与市场行为。消费文化文化消费也就是文化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指出,仅用财经术语是不能充分描写文化商品的,对其"大众性"起关键作用的流通发生在与其对应的经济之中,即"文化经济"。这里所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消费主义与经济学上的供应学派相反,强

  • 标签: 文化进步 市场行为 文化经济 社会精神 需求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
  • 简介:文化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形式,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基于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经验而自我生成的文化,也是一种具有集体性与反抗性的新兴的进步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宽容的共同体文化。这种工人阶级文化观突出了工人阶级在自身阶级文化意识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了工人阶级文化共同体的差异性与融合性,也有力地驳斥了'工人阶级主体危机论'的思想潮流,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发展。

  • 标签: 文化唯物主义 内生文化 进步文化 共同体文化
  • 简介:本文从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文化哲学等多重理论视野出发,在哲学理论、文学作品、音乐艺术等多种文化个案的对照与衔接中,综合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定义的若干阐释,深入揭示了共产主义文化与社会政治乌托邦、群众民主、仪式等人类文化想象复杂而隐蔽的理论联系。作者试图阐述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文化并非提供一个盛行极端平均主义的社会远景设想,在一种无法先验拥有个人自由的条件下,共产主义文化的关键要素在于理性思考的普遍性空间,而非集体主义的幻象。

  • 标签: 共产主义文化 意识形态 政治乌托邦 仪式
  • 简介:在社会革命的压力下,文化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变形与复原,它有一种自在的逻辑,当它与外在的社会逻辑相叠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逻辑、文化的逻辑,以及二者的重叠——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包含了:革命的情感化与审美的理想主义,形式感与美感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机制化与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统在革命中的"变形"与"坚持",以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风格而被接受等。

  • 标签: 社会主义 文化 革命
  • 简介:文化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把握其文化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是应对我国社会文化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全方位作出文化选择,即树立文化科学理念,遵循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借鉴、应用古今中外的文化传播理论和研究成果;把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注意活动的思想性和生动性、多样性有机结合;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树立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文化属性 文化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央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这个热点话题,存在不少学术争论,甚至形成针锋相对的思想观点。认清这些争论的本质,需要我们跳出文化领域剖析文化自信的现实根源,把文化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有机体之中辩证考察。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科学,那么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 标签: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
  • 简介:毛泽东文化观关于文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它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进程,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和谐发展,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 标签: 毛泽东文化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民族性 科学性 大众性
  • 简介:门献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与善于求索的一生,他不仅承载着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文化振兴、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精髓。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特质 思想理论教育 民族危亡
  • 简介:作为英国CCCS的第二任主任,斯图亚特·霍尔不仅对早期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且开辟出新的领域,领导CCCS走向了一个高峰时期。从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CCCS与霍尔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系列"转向",从早期的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葛兰西转向",继而是在拉克劳和墨菲影响之下的"话语转向"与"接合"理论,是一种由多种理论构成的,以某些问题为联结点,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于实践,看似无中心、实则有线索和脉络的理论集合。

  • 标签: 文化 文化主义 结构主义 “葛兰西转向” “话语转向” 接合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灵魂、统领和生命线,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于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重在建设,关键在党,重心在宣传教育,着力点在群众的文化生活创新,突破口在消除影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文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从文化的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文化自信的提出,给广大史学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总结和升华。整体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关怀匮乏,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研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 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 人文关怀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源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在20世纪初,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与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说 文化现代化 文化背景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在于欧洲的思想文化传统,而近代欧洲文化有四个主流传统:基督教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统和科学(主义)的传统。这四个传统尽管从现象上看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本体论”的思想内核。这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扬弃了欧洲文化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并对这种传统造成了一种高度的超越,从而构建了一个崭新的、革命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

  • 标签: 欧洲文化传统 逻各斯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是能够结合的,二者的结合不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能够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没有冲击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而是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会通的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本质内容和指导地位的改变,事实上,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正>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一书中写道:一个幽灵在注视着我们,我们觉得自己正在被它注视着,并且是在任何共时性之外,甚至在我们的任何目光之前和之外,按照一种绝对的前后关联和不对称性,按照一种绝对不可

  • 标签: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 当代西方 新历史主义 科学出版社 鲍德里亚
  • 简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是推广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载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建设,更好地促进文化载体的发展。人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人所生存的城市和农村也是文化发展的两大载体。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遵循城市和乡村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载体 软实力 城市 农村
  • 简介:<正>一20世纪后半叶,随着信息技术和跨国资本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了被西方学者称之为"跨国资本"的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对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文化 经济全球化 詹姆逊 文化工业 跨国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