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朱子学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视域探究朱熹“道统”的微言大义,其中陈捷与余英时对“道统’’的诠释之异尤为典型。陈捷以哲学形上学言说“道统”,将朱熹作为“道统”论的集大成者及后世传续“道统”的内涵终结者,从“理学家”身份阐扬朱熹“道统”的哲学价值。余英时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审视朱熹“道统”,将“道统”视为内圣外王兼收并蓄的助推器,从“士大夫”的身份呈现朱熹“道统”的政治旨趣。他们对朱熹“道统”的诠释,既追溯哲学内蕴又体现史学关怀,既呈现差异又彰显互补,是探究朱熹“道统”意义的不同尝试与努力。

  • 标签: 陈荣捷 余英时 道统 朱熹
  • 简介:柏拉图《理想》卷十中的两个问题(对诗的第二次批评和用神话来做结尾)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对象,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这两个问题,人们往往认为卷十和全书、卷十自身都缺乏连贯一致性。本文意在推翻这种理解,通过分析《理想》全书的问题结构及情节论证的发展线索,指明了卷十的位置及前述两个论题出现的必然性,最终有力地捍卫了《理想》全书及卷十的整体性,并以卷十所涉及到的哲学与诗既冲突又合谐的双重关系为依托,揭示了卷十的结构特性。

  • 标签: 柏拉图 《理想国》卷十 论题 位置 结构
  • 简介:春秋末叶,专诸受阖庐之托刺杀吴王僚。这一变故的源头,可从季札让位说起。尽管三传对季札让的美德并无异辞,但自唐宋以降,像胡安国等人却总是怪责季札的各种不足,因而引发宋元明清许多儒者的争议。本文透过季札让国一事为研究主线,阐述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春秋》经传的不同理解,从而澄清一些政治伦理的问题。

  • 标签: 政治哲学 儒学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