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湛若水以“天理”为道德根据,为其由参差不齐之现实人性回复到本然之性的德性修养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湛若水这里,作为规范理性的天理并不与主观对立,它植根于吾人心中自然发出的道德感,因而能为道德努力提供动力支持。他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的德性修养理论,将认知、实践与境界融为一体,兼具境遇性、亲身性与习熟性等品格,体现出他对道德实践的审慎思考与复杂体察,并向细密化和深层化迈进。

  • 标签: 人性论 德性修养 知行并进 境遇性 亲身性
  • 简介:相对主义是伦理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1975年,吉尔伯特·哈曼(GilbertHarman)提出了相对主义的一个辩护,论证了内部道德判断的道德相对主义。此后,这个辩护招来了许多批评和质疑。本文论证了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它能够应对各种批评和质疑。论文的前两个部分,笔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完整地论述了哈曼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论证;论文的后两个部分,笔者重新解读了哈曼的相对主义论证,指出哈曼的相对主义理论不完全是一种内部主义的道德动机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研究了对哈曼道德立场的两个反驳,指出它们都不令人信服。最后,笔者指出哈曼道德相对主义的道德立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的结论:得到自然主义论证支持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道德不是迷信和幻影,它是自然世界中的一员。

  • 标签: 哈曼 内部判断 动机理由 内部主义
  • 简介: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如何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又能不损代际公正,美国学者Lamm、Daniels、Callahan和Churchill分别提出了功利主义、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出自同情的正义这四种分配正义观。这四种分配正义观各有其理论得失,它们对于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今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即老龄化社会卫生资源分配正义应秉持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立场、保持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协同、诉诸相关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个人的道德理性。

  • 标签: 美国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卫生资源 分配正义
  • 简介:97回归后,香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最大的困境在于围绕竞争性中西方道德文化而展开的价值博弈。从多元的人类现代化事业历史全景看,香港社会只有在克服社会进化论主导下的西方道德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通过重整港人的社会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开出香港道德文化建设的切实道路。

  • 标签: 香港社会 价值标准 道德文化
  • 简介:传统医德描述语词在历史流变中获得评价功能,"表述"与"施为"的双重语用结构使其"叙事即评价"语用文化获得逻辑合理性。医德描述语词语用文化的日常经验视界展露为意蕴隐喻化、语态逆时化和语词标准化三个语用原则。

  • 标签: 医德描述语词 语用文化 逻辑合理性 经验视界
  • 简介:胡安国是南宋著名的春秋学者,同时也是理学谱系中的一个大家。《春秋》是传统儒家五经的重要典籍之一,被视为孔子所“笔削”,寄托着“微言大义”。胡安国继承汉代《春秋》学特别是董仲舒详绎的“原心定罪”之传统方法,并将由理学引出的“天理人欲之辨”融入到对《春秋》的历史情境分析当中,强调《春秋》为“史外传心”,具有事理交融、体用兼备之不同寻常的意义。胡氏以理解经或借史明义的做法,是理学之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特殊展开与构造。伦理观念之历史的情境分析,有别于心性善恶等方面的抽象论理,兼具历史与理想的双重性格,是理学伦理思想的实证性说明和经世之愿的具体落实。因而,胡氏《春秋》学的研究必然可以而且应当作为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重要进路之一。

  • 标签: 史外传心 原心定罪 天理人欲之辨 情境分析
  • 简介:一导言世界1/3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就业,以缓解"养老"给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以及劳动人口减少造成的经济压力。

  • 标签: 就业问题 人口普查资料 老年人 关怀伦理学 实证分析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