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6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开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宗教伦理学研究兴起的主导原因是: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广泛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良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现代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挑战,以及宗教道德之间关系的内在一体性。在不断整理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伦理学研究者做出了开拓性探索,使宗教伦理学逐步系统化、学科化。宗教伦理学研究发展趋向体现为:学术视阈不断拓展,基本理论研究走向深化;比较研究持续推进,理论、应用层面多元发展;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逐步确立,科学方法论体系日渐形成;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为主流,理论建构显示活力。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 宗教伦理学
  • 简介:兴奋剂使用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特别是高水平体育运动竞赛中最大的问题。由于兴奋剂使用的历史时期长,使用背景复杂,使用药物和技术日益高科技化,国际反兴奋剂使用的斗争面临许多的困难。虽然“反”和“堵”是世界体坛的主旋律,但也不乏建议“堵”“疏”并举的声音。然而,它们都面临着伦理学的追问和反思。从兴奋剂何以进入伦理学思考的源头开始,寻找现代及未来体育的价值根据和行为准则,正视体育运动的层次性和领域分化拓展的事实,人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运用科技和伦理的双层智慧,超越或化解兴奋剂使用和反使用的矛盾。

  • 标签: 体育运动 兴奋剂 行为 价值 伦理
  • 简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伦理学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复兴以来,其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研究,以“改革道德”为主题,表现出研究者的伦理学干预和指导道德生活的固有激情和气派;第二阶段的研究,针对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越发“严重”起来的“道德失范”问题,伦理学者的那种固有激情气派开始退落,

  • 标签: 中国伦理学 道德状况 中国公民 道德建设 评介 调查
  • 简介:一问卷样本概述2014年下半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以武汉地区高校为调研点,围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建议和对策。本次调查主要在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以及湖北中医药大学这四所高校进行。此次一共发放7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73份。

  • 标签: 当代大学生 调查了解 宗教信仰 武汉地区 信仰状况 校园文化建设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中心话题可以说是"俄罗斯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又是和"俄罗斯思想"密切相关的,俄罗斯人希望从"俄罗斯思想"中找到民族的共识,找到自己的未来道路和精神归宿。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思想的一些传统流派获得了某种复兴,"俄罗斯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受到关注,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思想取向。

  • 标签: 俄罗斯思想 社会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价值观 民族文化传统 张丽
  • 简介:从根本上说,德性不仅是完成人们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格,同时也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格。德性作为一种品格,它在成就人的至善行为中能稳定和促进人的向善能力。

  • 标签: 德性 动机 自控 人格
  • 简介:<正>富有仁德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统一的,还是相矛盾的?自古以来人们就谈论它。春秋时期有个叫阳虎的人说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认为富有和德行是互不相容的。庄子也讲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意思是诸侯富人能窃取财富和权势,也能窃取仁义道德,道德本不为诸侯富人所有。这的确道破了阶级社会中富有和仁德之间的联系。阶级社会中的富有者都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他们就是以此对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或仅有极少量

  • 标签: 诸侯 阶级社会 富人 道德水平 真理性 生产资料
  • 简介:<正>我们所主张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要向全社会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使广大群众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做现实,要是理想就是现实,那理想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了!反之,现实也不等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奋斗就没有目标了,人类也无法前进了。二者是不能等同的。这是不是否认理想现实具有同一性,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呢?当然不是。理想

  • 标签: 共产主义理想 理想与现实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端正党风 存在意义 广大群众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的关键在于对德治内涵的界定。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不同,以德治国不是将某种特定的道德观强制在社会推行,而是一种示范性的伦理观,这种道德观尊重道德主体在道德上的追求选择,它以法治为前提,强调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并倡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实践的竞争。

  • 标签: 法治 德治 法治的道德性 以德治国
  • 简介:<正>一位外国哲学家曾这样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问题是仅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如何交友,怎样认识和看待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本身确是一个道德问题。不仅友谊的缔结,需要道德的指导,而且友谊的发展和巩固还要靠道德来维系。反过来,友谊产生以后又会对道德发生影响,真正的友谊会促进人们精神境界

  • 标签: 友谊观 人与人 道德领域 精神境界 交友之道 外国哲学
  • 简介:<正>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可以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感情进行陶冶的巡回教师。什么是陶冶呢?陶冶是以潜移默化为主要手段,使我们的思想感情,从日常的心潮起伏,随遇而生的状态,逐渐提高到待人接物中成型定向,处在它所引导的道德倾向中而安然自得的状态。一种高尚的情操,大都是这样形成的。即使有一种貌似速成的顿悟,也是长期陶冶的结果。既然说的是文学欣赏,那就从文学欣赏里举个例子吧。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山水。他曾长期浸润

  • 标签: 自然美 文学欣赏 爱国主义 德育 思想感情 人格修养
  • 简介:<正>“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不是道德基础和道德原则教育?”起初我回答说,数学内容本身,数学的逻辑精确性趋向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无疑会激起正直诚实的内在要求。其次,教师本身酷爱课题,会使他去积极培养学生类似的感情,同时也向他们指明了认识的乐趣,以及掌握了认识定量法的人类理智的能力。教师这种积极性在道德上是深刻的,以致于我们不由得参与到形成学生道德基础的过程中去了。我的老师A·R·辛欣曾讲:钻研数学科学必然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许多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的特点。在数学教育所形成的特征中,辛欣指出了真诚、正直、坚韧和勇敢四点。人们都明白,数学教师是不可能搞欺骗的,任何自高自大和

  • 标签: 数学教育 数学教师 数学科学 学生道德 培养学生 道德基础
  • 简介:<正>“吊”“贺”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慰问,叫“吊”;对别人有喜庆的事表示庆祝,叫“贺”。二者同属精神文明的范畴。早在我国春秋时,诸侯国之间有哪个国家受灾,其他诸侯国都要相吊。《左传昭公十八年》记有:“宋、卫、郑灾,陈不救火,许不吊灾,君

  • 标签: 诸侯国 精神文明 受灾 柳宗元 死者
  • 简介:<正>一个国家的一切机关、企业、团体,是否清正谦洁,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素质;这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声誉地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清正廉洁,则涉及到个人品格价值问题,

  • 标签: 公私关系 私利 个人欲望 社会公共利益 共产党员 公与私
  • 简介:纵观世界的政治局势,西方民主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植入型的民主政治型国家乌克兰,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苏联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对此,利普哈特的共识民主符合了政治伦理中关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核心内容,也同时为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可以通过公民政府之间形成道德共识、共同协商共识利益公平分配共识,最终在政治伦理与共识民主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

  • 标签: 政治伦理 共识民主 重建秩序
  • 简介:阴阳"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古老学说。在古代中国,情感主义者(如孟子和王阳明)都没有把阴阳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础,但事实上,中国的阴阳思想为18世纪欧洲情感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阴"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阳"可以理解为理性目标,二者具有必然的补充性。阴阳可以视为个体和整体意义上的道德情感论的基础,并有可能通过阴阳范畴将情感主义伦理学加以规范化。

  • 标签: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 标签: 人性 法域 法制演进 人性展开
  • 简介:<正>身处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人生、功名、应采取什么态度?如何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既幸福又有价值呢?一个人如果有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健全的体魄、并有理智清明、洞察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的心理,这些都不是身份财富所能代替的。有了这些,即使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

  • 标签: 心理健康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自我安慰 道德行为 理郁
  • 简介: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者人本身的丧失。

  • 标签: 德性论 规范论 伦理学 道德评价体系 品质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