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道德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在道德的认知上所达成的一致性认识和理解。道德本身具有特殊性,共识自身具有局限性,由此造成道德共识的有限性,说明道德共识是存在边界的。道德共识的边界表现在三个方面:现实边界、逻辑边界和价值边界。探析道德共识的边界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道德共识的评价标准、限定了道德共识的影响范围和规定了道德共识的应有视角。

  • 标签: 道德 共识 边界
  • 简介:在政治哲学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正义作为证成理想政治体的存在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统摄着平等、自由、民主等其他政治范畴的价值导向,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政治正义的价值导向是对平等和自由两大基本价值原则的道德诉求,也是对当代政治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反思和回应。同时,政治正义作为最高价值理念,也在以其价值导向和功用丰富着当代政治文明的内涵。

  • 标签: 政治正义 道德理想 价值导向 价值功用
  • 简介:"网恋"可划分为"网恋Ⅰ"(通过网络恋爱)和"网恋Ⅱ"(纯粹的网恋)两种类型,由"网恋"引发的伦理问题可分为"问题Ⅰ"、"问题Ⅱ"和"问题Ⅲ".这种区分有助于分辨网恋带来的不同性质的伦理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网恋及其问题,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法.

  • 标签: 网恋 网恋Ⅱ 网络成瘾 网络伦理
  • 简介:有关消极伦理与积极伦理的区分构成了当前伦理学探讨的一个话题。积极伦理主要是表明行为者应该做什么,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行为界限具有模糊性,同时积极伦理可能要求行动者花费应有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某种伦理行为。而消极伦理则通过道德禁令的形式呈现出一种边界清晰、定位准确、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以及对想要避免之后果的一种更为直接的路径。不论是传统的宗教教义,还是现代的道德理论,似乎都呈现出人们对消极伦理的偏爱超过了积极伦理。消极伦理在生态文明社会中表现为一种放弃之美德,这种美德的本质就体现在对那些过高的物质追求和经济繁荣的主动放弃上,而这种放弃的目的在于对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和权利提供保障。

  • 标签: 消极伦理 放弃之美德 积极伦理 道德义务
  • 简介:政治对于政治主体而言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重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对政治主体的肯定性价值和应然意义。政治价值具有多维内在构成,它对政治社会的进步、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政治价值 政治发展 政治文明
  • 简介:<正>随手翻翻《大唐西域记》,发现这本记叙地理国情的书,也有不少佛家的故事,神奇而酷似生活,荒诞而富有哲理。据第十一章说,赡部洲的小商主僧伽罗,亦即如来佛本生,率五百商人出海贸易,与宝洲化作美女的五百罗刹婚配。僧伽罗与罗刹女王结合后,忽夜梦不详,偷探归路时见一铁牢,方知美女皆是吃人魔鬼,前已诱惑一批商人囚于斯逐日噬食。僧伽罗祈来天马带五百商人升空逃去。众罗刹追来献媚盅惑,商人们经不住诱惑纷纷下落,唯独僧伽罗

  • 标签: 罗刹女 《大唐西域记》 如来佛 诱惑 僧伽 地理
  • 简介:传统的道德内化概念没有明确提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道德内化的巨大差异,没有把道德内化的逻辑层次、道德内化的现实发展、道德主体的身心成长过程进行明确划分,因而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清理此概念及相关问题,有助于相关伦理学理论的完善。

  • 标签: 道德内化 主体性 反复性
  • 简介:政治妥协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解决政治生活冲突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妥协,对于政治生活而言,是一支调解的润滑剂,追寻的是双方互利共存。它的价值内涵具备工具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和调和性价值,是实现个体权利的重要保障,是解决冲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实现自由民主的基本方法,其伦理底线是适度妥协,伦理基础是独立平等的主体性,伦理条件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性。

  • 标签: 政治冲突 政治妥协 价值属性 伦理价值
  • 简介:<正>(一)《庄子》中有一则“抱瓮入井”的寓言。说得是子贡去楚国路过汉阴,正遇一老翁浇菜,见他“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告诉他“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畔,用力甚寡而功多,夫子不欲平?”这一老翁是老庄学派的虔诚信徒,他表示宁愿永远抱瓮入井而决不试用这种机械。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精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 标签: 老庄学派 科学技术 道德水平 庄子 机械 科学与艺术
  • 简介: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佛教 自然伦理 非暴力 慈悲 众生平等 无情有性
  • 简介:企业伦理从日常伦理衍生而来,但也具有自身的场域逻辑;企业伦理主要涵括企业之于社会系统的责任伦理和企业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职业伦理;企业伦理的功能渐次演绎为"约束效用"、"工具效用"以及"价值效用";在一定情境下,企业伦理与其组织功效、经济绩效其实还存在着一种"兼容性".

  • 标签: 责任伦理 职业伦理“约束效用” “工具效用” “价值效用”
  • 简介: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作为他的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传统正义观的超越与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法律、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评价标准。

  • 标签: 正义 代际正义 正义储存原则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修身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学者都特别注重道德教化,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儒家的思想学说中,既有关于崇高完美的理想人格追求,又有一套通过修身而实现人格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陷,但其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强调,以及所提倡的修身方法,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对此我们应当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批判地加以继承,这不论对人的自我完善,还是对社会道德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儒家 修身思想 方法
  • 简介:政治道德人格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其发育和完善对现实政治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政治领域,最为严重和深层的问题就是政治道德人格的缺失。要改进中国的政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尤其是要改变政治道德人格缺失的状况,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任务就是培育现实的、现代的、自主的新型政治道德人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是最为直接的途径,文化和制度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政治治理是最直接的手段。

  • 标签: 政治道德人格 缺失 培育
  • 简介:义是墨家学说的伦理总则和精神实质,兼爱、非攻等道德原则是义这一上位概念下的具体原则。义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具有法天、兴利、举公的内在特征。法天明义思想和儒学的道统精神共同孕育了后世对恶政的批判和改造精神,以利达义思想首倡了群体导向的功利主义,举公正义思想是传统社会大同情怀的重要渊源。墨家义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惩罚机制,维护道德有效运行,倡导友爱互助,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防止假公济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标签: 墨家 价值
  • 简介: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亦即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前者是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后者是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忠恕之道所内含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 标签: 儒家 忠恕之道 现代价值
  • 简介: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误;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施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 标签: 氏族道德 部落道德 民族道德
  • 简介: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是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支柱。道德理想主义,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主义低谷是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发展经济,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等克服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措施。

  • 标签: 道德信仰 信仰危机 成因
  • 简介:城市自建立之初就是通过街道空间来彰显其品性。伟大的街道创造伟大的城市。传统中国城市街道空间以自然主义、等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伦理精神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城市。当代都市生活日益普遍化、精致化和审美化,街道空间却相反,其文化精神、场所精神与空间正义的缺失,使它失去了滋养与培育人们精神的功能。美丽城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应该从美丽街道建设着手,构筑立足传统、引领时代精神的文化街道空间,立足绿色、共享理念的“后人本主义”街道空间,立足协调发展理念的公平公正街道空间,是街道空间最内在也最根本的伦理建构和价值目标。

  • 标签: 街道 街道空间伦理 人本主义 物本主义
  • 简介:作为中国的“全部根柢”和传统宗教,道教蕴含着丰富的崇俭抑奢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节俭观”及其实践方式。道教“节俭观”对于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与日常生活均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道教 节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