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辽代塔公元9世纪,居住在我国北部的契丹族崛起,耶律阿保机时期占据了北方大部平原地区。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正式建立大辽国,是为辽代,年号大同。辽代吸取中原文化,所建造的京城、宫殿、庙宇、佛寺等,都仿照汉族式样。其都城定为上京,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县境,其后又陆续建设四京:东京辽阳府(现辽宁省辽阳市);

  • 标签: 佛塔 元代 耶律阿保机 平原地区 耶律德光 中原文化
  • 简介:众所周知,元代是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其时大量穆斯林散播各地,既令不同民族之间增加了接触和交往,也使伊斯兰教特有的文化与广大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传统文化有机地揉和起来。综观元代穆斯林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作出的许多

  • 标签: 穆斯林 伊斯兰教 传入 元代 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任宜敏著,人民出版社,332千字,2005年5月,438页。本书全面考察了元代百余年间的佛教发展的情况。全书共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元代宗教政策、僧官制度、刻经与著述、造像艺术、寺院经济几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藏传佛教与后弘诸派的情况。第三章介绍了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特殊地位、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元代 藏传佛教 人民出版社 佛教发展 宗教政策
  • 简介:从表象上看,元代僧籍管理体制经历了试经给牒剃度、保荐剃度、纳钞卖牒剃度等三个发展变化阶段,但实质上反映了蒙古统治者从考察僧尼素质为主的管理格局,向考虑国家经济利益为主的管理格局变化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试经给牒剃度制主要着眼于僧尼的功底和素质,保荐剃度制主要是着眼于国家的科差来源和役作所需的人手;而纳钱卖牒制完全变成了一种商品交易行为。这一管理格局变化的结果,使元代剃度管理制度渐趋废驰,僧尼素质下降,戒规不肃,整个僧侣队伍呈现出窳滥现象。待朱明政权建立后,明太祖大举整顿天下佛教,就是鉴于这一历史背景而进行的。

  • 标签: 元代 僧籍制度 试经给牒 保荐 纳钞卖牒
  • 简介:“寺产官营”是元代寺院经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早在3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但未能深入探究;及至80年代,又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分析亦多对误。我们认为,“寺产官营”是元代国家经营佛教的产物,“寺产官营”的范围仅限于官寺,“寺产官营”的产生与元代的岁赐制度、官田制度及官手业制度密切相关。对“寺产官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区分元代的官方佛教和民间佛教的界限,有助于我们理解元代“国家经费、三分为申,增居其二”的说法及元代寺院僧尼是否享有免赋役特权的争论。元代的宗教政策及寺院经济的性质也将得到整体的认识。

  • 标签: 总管府 封建国家 佛教寺院经济 官营 《至顺镇江志》 五台山
  • 简介:《普宁藏》是元代刻本大藏经中现存较完整且印本最多的一部大藏经,不仅对研究中国大藏经雕印史及白云宗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版本的识别与珍藏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普宁藏》的开雕年月、收经数目、版本价值、印本流传情况以及与《资福藏》、《碛砂藏》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考察,提出了新的资料和新的观点。

  • 标签: 元代 普宁藏 雕印 校勘 流传 目录
  • 简介:方从义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画家,其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师从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高道,而且还拜师于全真高道金月岩,并获得过真人封号。方从义还是一位高产画家,创作绘画作品达七八十幅之多,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 标签: 方从义 道士画家 元代
  • 简介:元代天如惟则禅师,是中峰明本法嗣弟子之一、临济宗虎丘绍隆下祖先系中的名僧之一,曾显赫一时,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官员联系颇多,也得到了当朝的青睐,被赐予"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尊号及金襕法衣。通过相关史传资料和《天如惟则禅师语录》,考辨天如惟则禅师各个时期的行历事迹,并重点介绍惟则禅师的重要著述《楞严经会解》。

  • 标签: 元代 天如惟则 行历事迹 《楞严经会解》
  • 简介:蒙古族的崛起,元朝的大统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一大批少数民族涌入内地,同时也有一大批汉人迁往北方,各民族文化接触交融,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内地经济贸易的交流,出现了许多文化相交辉映的时代特色。这种融合不仅有...

  • 标签: 也里可温 罗马天主教 《马可·波罗游记》 蒙古人 陕西 主教区
  • 简介:元代诸帝对五台山佛教实行扶持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五台山地区的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元朝诸帝尊崇五台山主要体现如下:在五台山屡作佛事、在五台山新建寺院、多次临幸五台山、颁布了诸多扶持五台山佛教的政策、敕令禁止砍伐树木,保护五台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等。元朝诸帝尊崇五台山,并非单纯地因为五台山是佛教圣地,还与五台山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关,与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和五台山特殊的气候条件相关。

  • 标签: 元代诸帝 尊崇 五台山 佛教
  • 简介:关于道教起源及分期的问题,近年以来在道教研究界引起热议。这一问题意识不仅关涉道教,以此连带还涉及对道教精神的重新理解。本文以元代全真教对诸如道教起源及分期、道教与道家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为切入点,展示道教历史上关于上述问题的看法,并指出应摆脱近代以来以西方近代学科分类标准对道教的理解,重新探讨道教的起源及分期。

  • 标签: 道教起源 道教分期 全真教 黄帝
  • 简介:大都宝集寺是元代华严宗的重镇。关于其传承,《宗原堂记》一文有记载。参照其他资料则可知,宝集寺入元之后的第一任住持是隆安善选,时间为元太祖十年(1215),后于1231年—1244年间卸任。行秀、园明、知拣、妙文为宝集寺第三至第五任住持,延祐四年(1317),妙文卸任宝集寺住持,推荐其弟子接任。在妙文法师之后、则堂仪公之前的26年,宝集寺有数任住持,未记载其名。如此,元代宝集寺住持可知者六名。《宗原堂记》的撰写与则堂仪公有关。仪公建立'宗原堂'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在大都的华严宗传播中宝集寺所处的源头地位。

  • 标签: 大都宝集寺 华严宗 元代 传承
  • 简介:道教信仰中的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纯阳帝君等神灵,在庞大的道教神仙谱系及国家祀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元代道教史籍中也是重点记述的对象。对他们进行深入研究,不但对厘清道教神系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官方与道教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道教史籍 道教信仰 文昌帝君 真武 元代 诸神
  • 简介:中日两国为一衣带水的邻邦。隋唐时代就有不少僧人相互往来,从事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到元代时,已开出了两朵遥遥相应的并蒂莲花,在亚洲的东方散发出馥郁的芬芳。但在元初十余年间,因受文永、弘安两次战役的影响,曾一度时期各修战备,官方互不往来,形势颇为险峻。然而,中日双方的民间交往并未根本中断。不仅商船往来络绎不绝,而且僧侣交往也较频繁。据日本学者本宫泰彦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统计,有元一代至日弘法的中国高僧就有13名,而

  • 标签: 并蒂莲花 有元一代 隋唐时代 邵元 民间交往 元初
  • 简介:元代泉州(当时称“刺桐”)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世界知名的港口。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元代泉州天主教主教安德鲁·佩鲁贾等都盛赞过泉州的繁荣与进步。元代也里可温教在泉州设立主教区,并派“管领江南诸路”的也里可温教教务部管驻。“也里可温”是蒙古语,意为福缘之人,它是元朝人对再度进入中原的景教和天主教徒的统称。

  • 标签: 景教碑 泉州 元代 历史进程 中国 十字架
  • 简介:日本雪舟的中国缘1、日本赤浜小田氏和相国寺“扬知客”1956年奥地利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推选出十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日本古代画家雪舟。日本应永27年(1420)本州备中(今冈山县总社市)赤浜小田氏家中诞生了这位日本文化史上的新星。可是由于出身贫寒,12岁时父母把他送到本州井山宝福寺当小沙弥,由于喜欢绘画的天性误了诵经,受老和尚责罚,他用泪水画成了活灵灵老鼠,感动了老和尚,允准他兼习禅,又画图、写字。成年之后到了京都名刹相国寺,学禅于春林周藤,习书画于周文和如拙。

  • 标签: 日本 浙江 元代 世界和平 画家 雪舟
  • 简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兴建释迦舍利灵通塔、大圣寿万安寺,与元成宗铁穆尔元贞元年(1295)在五台山修建万圣祐国寺、大德五年(1301)修建释迦大塔的内在关联与政治、宗教意涵向来被研究者所忽略。忽必烈在大都的塔寺兴建,与成宗铁穆尔在五台山的塔寺兴建实际是元初构建'藏—汉'佛教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之一。'藏—汉'佛教整合的跨地域、跨种族、跨(民族)文化的佛法体制与多元民族统一的王权系统互相依赖与支持,'藏—汉'佛教体制为多元民族统一国家的世俗统治者提供其统治神圣性和合法化的理论解释和支撑,多元统一的世俗王权又进一步推动这种'藏—汉'佛教体制的整合与发展,这无疑是中古以来王权与佛法关系模式的进一步演进。

  • 标签: “藏—汉”佛教体制 政治权威 意识形态 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