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山地研究行动"计划的各个协同研究项目和相关会议成果为例,介绍了大数据时代背景对山地研究带来的影响、大数据在山地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对来自全球山地观测站点的数据集加以整合,可至少形成中型的大数据,从而为解答山地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出新的洞见。

  • 标签: 山地研究 大数据 “山地研究行动”计划 社会生态系统
  • 简介:文章依据实地调查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位于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结合部山地游牧维吾尔人牲畜“标记”文化之形成、种类等的描摹与介绍,阐述了南疆游牧维吾尔文化中亚文化现象-“标记”文化的重要性,并初步分析了牲畜“标记”文化之所以产生并流传的原因.

  • 标签: 山地游牧 标记文化 游牧维吾尔人 南疆
  • 简介:山地民族的万象生态是人与周围环境长期互动形成的动态关系体系,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动、互构、互融,复杂多变的地理空间、差异纷繁的社会人群和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万象共生的宏大景观.山地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样,具有碎片化、多面相和神秘性的特征.

  • 标签: 民族文化 差序格局 山地 世界 多元共生 自然生态
  • 简介:"寨子文明"是潘年英在多年的田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概念,脱胎于他之前提出的"山地文明论"和"西南土著文明论",也与他提出的"相对贫困论"紧密关联。通过这场问答,潘年英从学术概念辨析、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学术伦理等多种角度展开学术对话,力图厘清"寨子文明论"的立论逻辑,也拓宽了"寨子文明"研究的学术视野。

  • 标签: 山地文明 西南土著民族 相对贫困论 寨子文明
  • 简介:山地研究行动"(MRI)长期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的途径,以促进关于山地的全球变化研究。当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在2010年为这项计划继续投入资金后,"山地研究行动"更是一直坚持开展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联网活动,举办综合性的研讨会,探索全新的学术交流模式。但现阶段"山地研究行动"正在力图超越此前这些成就,致力于更具可持续性的研究工作。

  • 标签: “山地研究行动” 山地研究 全球变化 人类活动
  • 简介: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份,境内的山地民族传统体育濒危史料现状堪忧,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必须对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濒危史料进行抢救。这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濒危史料的抢救机制进行探索,其中文化语境的变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是史料濒危的主要原因。对此,应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对濒危史料进行抢救。通过建立有效的濒危史料抢救机制,不仅能为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史研究提供基本素材,也为相关的文化部门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决策参考。

  • 标签: 贵州山地民族 濒危体育史料 抢救机制
  • 简介:谜语是一种以猜测某种事物为目的的韵文类口头作品。谜语除了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让人难以释怀外,它的地域乡土特征和语言文学特征同样引人入胜。综观青藏地区的谜语,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迷醉留恋,其隽永的文学意蕴耐人寻味,至于别开生面的藏族谜语更是夺人眼目。

  • 标签: 青藏地区 谜语 乡土特征 文学特征 藏族谜语
  • 简介:本文以西南山地民族图案中的"禽""鸟""畜""兽"为研究的出发点,提取了几个典型民族常用的动物图案,结合具体的民间故事,分析图案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所折射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图案所表达的"幸福自由""六畜兴旺""祖先庇护"等美好寓意。

  • 标签: 西南山地民族 动物图案 隐喻
  • 简介:韩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发挥本国山地资源的优势,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又能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韩国建立了众多国立公园,大力发展山地观光旅游。自1967年第一个国立公园建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里,韩国共建立了21个国立公园,在国立公园的建立、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山地资源同样丰富的贵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韩国 山地资源 国立公园
  • 简介:山寨,是中国山地民族的主要聚落形态,也是中国山地社会的基本单元.凡是对中国的山地民族社会文化有所了解或者有过一定经历的人,对于山寨一词都不会陌生.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籍目录,即可知当前该馆收藏有70余部以山寨为题名的专著(包括民国初年出版的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所撰《四明山寨记》),其中的15部虽然也以“山寨”为题,但谈的却是关于产业仿造的另类“山寨”,与中国语文词汇系统中常规使用的山寨一词不可同日而语.

  • 标签: “山寨” 中国语文 民族研究 山地 “他者” 社会文化
  • 简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今天,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发挥政府主体地位、合理调控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加大经济投入等多种手段,以促进民族地区实现教育公平。

  • 标签: 民族地区 教育公平 教育失衡
  • 简介: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坝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土卡河村傣族从坝区迁徙到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坝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土卡河村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山地 生计变迁 文化模式 傣族
  • 简介:早在20多年前,美国著名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便在《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一书中指出,人类即将进人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阶段,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将时刻充斥在我们的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之中,并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

  • 标签: 《数字化生存》 民族学 互联网 山地 中国 语境
  • 简介:文章根据跨文化心理研究的理论,通过对青海多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青海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差异

  • 标签: 青海 多民族 跨文化 心理
  • 简介:中央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贯通欧亚,泽被深远。它不仅为被划入建设范畴的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分布在这两省区的鄂温克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对此,在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鄂温克族必须找准其在未来大政策环境中的定位,挖掘自身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民族发展的崭新未来。

  • 标签: 丝绸之路经济带 鄂温克族 发展
  • 简介: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与动物有着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在不可胜数的动物世界中,驯鹿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东北亚驯鹿文化的分布和类型本文所言的东北亚地区的驯鹿文化主要是指北纬线48°以北亚欧大陆的东北部,包括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接近贝加尔

  • 标签: 东北亚地区 驯鹿文化 人工驯鹿 起源 分布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