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祭社、祭高媒仪式早在先秦时即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习俗,其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五谷丰产、人口繁衍。它与今天西北地区的“花儿会”在形式、功能等诸多方面类似。秦汉年间的移民实边,将早期汉族的这些节日习俗带到了河湟、洮岷地区,从而使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逐渐变成“花儿会”的早期形式,并得以延续到今天。

  • 标签: “花儿会” 祭社 祭高媒 遗俗
  • 简介:比较研究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及其成因,归纳为由地理环境、宗教意识、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决定,并推论中西方商务文化将通过互化与涵化实现互动与更新。

  • 标签: 中西方 商务文化 宗教意识
  • 简介:20世纪80~90年代后,西方社会政策面对福利国家出现的危机做出积极调整和回应,近十几年来,西方社会政策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上取得了重大发展,表现了诸多新的焦点和趋势:政策研究从收入为本向关系为本转型,并进而推进到资产为本,在检视福利国家中发展出新自由主义和多元福利主义,开展了社会政策的模式研究并进行国际比较,社会政策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还出现了反主流的后现代社会政策主张等。

  • 标签: 社会政策 发展 焦点 趋势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生态的急遽变迁,许多民族节日都经历了巨大变迁。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歌圩,敢壮山歌圩当下的运作与变迁过程是受当前高涨的文化遗产热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和少数民族自觉意识El益彰显的现实态势等社会结构性情景的促动和牵引,由地方政府、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商家和普通民众等多重力量,在以利益为主和情感为辅的双重原动力驱动下展开和推进的,这亦是当下诸多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民族节日实在运作的经验之道。

  • 标签: 歌圩 民族节日 敢壮山 实在运作 重构
  • 简介: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 标签: 人性观 基督教 自然论 理性论 人本主义 环境危机
  • 简介:仔细考察了16世纪和19世纪具体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在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一种对异族异群体的体验产生出了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如此一种视角在辩证意义上是受19世纪中期日益变得清晰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种族观点所影响的。这样一种文化的视角在争议中渐成支配,并在解释和评论哲学和心理学议题的兼容性方面取得其基础性的地位。

  • 标签: 他者体验 文化与生物学 描述性文化 解释性文化
  • 简介:白府村是太行山东缘地带的一个汉族村庄。作为一种文化设置,白府村人正月十七"拉死鬼"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休养生息,缓解疲劳,求吉纳祥。如果目的单纯是这些,原本完全可以采纳更为省力的方式。在传统的惯性下,乡民们借助"拉死鬼"仪式集中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自身孤立的家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还要借助人与鬼的关系安抚个体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调理乡民们精神世界的文化设置,社区秩序将难以为继,乡民们的心灵世界也将变得鬼影重重。由此,可以上溯至古礼傩仪的春节社火"拉死鬼",对于村落民众的宗教观、生命观乃至自然观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成为理解北方地区山地乡民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 标签: “拉死鬼” 社火 白府村 信仰活动 文化设置
  • 简介:从研究民众风俗习惯的视角来看,眼光向下是剖析社会变迁较为实用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借助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地有全面整体的认识,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剖析民族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活态性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云南省哈尼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欲通过春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探析新时期哈尼族村寨节日礼俗变迁的原因。

  • 标签: 哈尼族 春节 礼俗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