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梁启超在历史编纂上突出地体现了勇于革新创造和自觉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二者的紧密结合,这正是20世纪初期处于民族危机关头和中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时代的鲜明特色。他在历史编纂中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在当代史撰述上将纪事本末体创造性地改造发展,撰成《戊戌政变记》这部影响深远之作;在撰著《中国通史》的实践中,将探索“新综合体”这一宏大工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所设计的方案,既继承了易代修史的传统,又符合近代史著再现历史演进趋势、显示因果关系、总结兴亡教训的时代要求。梁氏在历史编纂领域所取得的卓越建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营养。

  • 标签: 梁启超 历史编纂学 “公车上书” 《清史商例初稿》
  • 简介: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历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这可在20世纪50—60年代对中国古史分期、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和汉民族形成等问题的热烈讨论中窥见一斑,这些成果被吸收到了通史以及断代史著作之中。现代前辈在对史学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加以更新的同时,也对创新通史体例做出重大贡献,尤其在历史阶段的划分,通过章节显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层次关系,以及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描述历史的框架方面,对旧史学有了重大突破。白寿彝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着手主持编纂的大型本《中国通史》,在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等的同类著作基础上有所发展,创立了由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反映历史的通史新体例,并在处理民族与疆域问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 标签: 中国历史研究 《中国通史》 编纂 20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萌芽 民族形成
  • 简介:李达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中共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介入中国经济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与纯粹的经济学家不同,李达的经济研究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并与其哲学研究密不可分,同时李达的经济研究对李达本人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 简介:社会研究面对的重大问题不是如何清除这些“非正式”的社会因素,而是如何理解这些社会因素。我们如果将这些因素上升到行动伦理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难以消除。是因为这些因素与传统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即“仁”“义”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社会学研究 历史维度 社会因素 核心价值 非正式 “义”
  • 简介:我很慌恐,因为对老龄文化、老年工作知之甚少,唯一讲话的资格,就是我本人已经超过75周岁了,这是一个资格。所以,我就尽我的一知半解,做一点分析。从老庄的哲学谈谈对老年的研究或者是对老年文化的理解。

  • 标签: 老庄思想 老年学 老年文化 老年工作 资格 本人
  • 简介:中国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神权衰落之际。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推进,它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民本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但作为政治文化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体系,又具有历史继承性。研究中国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本思想 时代特征 历史传承
  • 简介:一在中马克思认为,"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在各劳动者之间的分配还不能做到完全"公平的分配",而只能奉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1].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表达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按劳分配的思想,并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体现的平等权利叫做"资产阶级权利".

  • 标签: 历史探析 思想历史 按劳分配思想
  • 简介:"实事求是"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理解"实事求是"思想,必须理解它的形成过程,理解实事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及发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思想的过程及"实事求是"的实践性,才能在理论上深入理解"实事求是"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

  • 标签: 实事求是 意蕴 实践性
  • 简介:经典社会是西方社会的最初形态,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用吉登斯的话来说,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经典社会的产生受到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而它的断裂及由欧洲传统向美国传统的转变(所谓"经典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则与两次世界大战休戚相关.经典社会不仅为一门新生的学科赢得了话语权利,而且为这一学科提供了延续至今的理论范式,对当时人类尤其是欧洲文明所遭遇的危机做出了出色的回应.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经典社会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一方面,它的不同理论和理论家之间充满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它在论述社会变迁时又常常求助于某种单一的解释.在18和19世纪的科学革命影响下形成的实证主义,既塑造了它的基本品质,又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到其健康发展.

  • 标签: 经典社会学 历史贡献 历史局限
  • 简介: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外交重现实而轻理想。从都铎王朝开始到最近的英国脱欧,“孤立主义”是英国外交的一条主线,具有与生俱来的特点。“孤立主义”是一种可进退的外交理念,只要不涉及英国的重大利益,就尽可能保持在欧洲之外,英国愈是强大,“孤立主义”愈发明显,并成为试图控制欧洲局势乃至世界局势的一种手段。英国的孤立主义不是理想主义外交理念的体现,而是交织于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之中。英国脱离欧盟是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涌动。

  • 标签: 英国外交 欧洲 孤立主义
  • 简介:五千言《老子》,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孔孟的儒家思想相比,老子的道家思想一度被看作出世的、消极的、甚至逆历史潮流的。然而,如果我们从老子思想的产生年代来看,就不难理解老子思想批判现实的意义,并且正是由于其批判现实的意义,因此具有其历史价值和启迪意义。

  • 标签: 老子思想 历史价值 当代启示 批判现实 中国思想史 《老子》
  • 简介:和谐社会思想是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根本看法和主张。中国具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资源,西方社会也有影响深远的和谐思想。可以说,和谐社会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是中外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和谐社会思想 历史渊源 新发展
  • 简介:《各国政艺通考》编纂的宗旨与科举改革和西方新学传播相契合,是一部分类汇纂世界主要国家政艺的政书类史书,由管廷鹗奏请,光绪帝诏准,由翰林院拣选人员负责修撰,经费则主要由大学堂承担,不足部分由翰林院向清廷奏派另行拨付。其编纂经过三个阶段,编纂程序大致是先农学——次法学——次财政——次地理、学校——最后各国历史,每门编纂完竣后会有校勘和进呈;全书告成后上编纂总目、上进书表、告成议叙。作为晚晴大型官修史书,梳理和总结编纂始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 标签: 《各国政艺通考》 翰林院诸臣 恽毓鼎 《澄斋日记》 编纂始末
  • 简介: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邓小平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处处体现出战略家和哲人深邃的世界历史眼光,表现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

  • 标签: 世界历史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 邓小平世界历史观
  • 简介:米尔斯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社会思想,他在《社会的想像力》中深刻地探讨了社会与政治的关系,在《权力精英》中研究了美国社会结构,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在《听哪,洋基!》中对古巴革命进行了深刻思考。

  • 标签: 政治社会学 权力精英 民主
  • 简介: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是在与儒佛思想的多元共生中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卫道全真、性命双修、信奉神仙。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的道教信仰状况,折射出道教内部正一派和全真派的发展脉络。深度阐释王世贞道教思想的特点,不仅能凸显儒释道三家对其影响,也可以王世贞为个案探究明代中后期士人宗教心态的变化。

  • 标签: 王世贞道教思想 卫道全真 性命双修 信奉神仙 士林影响
  • 简介:历史无主体”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所作的结构主义式解读。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时间上连续发生的同质过程.而是社会结构合规律地转变的历史。共时性在方法论上应该被赋予高于历时性的优先地位。接着.他为了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抽象的、具有先验本质的主体,反对把历史理解为这种抽象主体的异化和复归,宣称“历史无主体”,这不仅在表述上是不准确的,而且表明阿尔都塞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

  • 标签: 阿尔都塞 历史无主体 马克思 历史辩证法 结构主义
  • 简介:在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史上,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公民德性教育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大致可以把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教育思想史 现代公民 德性教育 历史演变 西方 思想发展
  • 简介: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历史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历史教育,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用历史教育人民,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弱民贫,山河破碎,一大批志士仁人有感于此,力倡“读史爱国”,欲以历史启迪民众的爱国心,唤起民众的警醒和觉悟.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面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时期 历史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 党的历史 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