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司法解释发展至今,其"立法化"倾向日益加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以抽象解释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解释的不合理性凸显.因而要进行司法解释改革,在制度上确立司法解释权与立法权并立,并同置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之下的法律地位,废除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权;确立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制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的制度;区分不同的解释情形,不同的解释内容,实现司法解释的合理定位.

  • 标签: 司法解释 立法化 合理性
  • 简介: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司法解释无疑在我国的审判实践和理论架构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制度性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又遭受着侵蚀立法权、干扰法官独立的非难,这一现状使得我们对其建构应当有重新的认识和定位。

  • 标签: 司法解释 抽象性解释 法律适用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修改了盗窃罪的罪状和法定刑,1998年关于盗窃罪的司法解释显然已不合时宜,新的盗窃罪司法解释于2013年4月4日出台并生效实施。新司法解释坚守刑事法治的正义立场,持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高了一般盗窃行为的定罪量刑数额,降低了盗窃医院病人财物等八种情形的入罪数额,界定了特殊盗窃行为的成立条件,盗窃行为样态界定清晰,定罪量刑实务操作便捷,热点争议问题积极回应。不过,新规对盗窃数额的调整也可能危及公众对法安定性的信赖,对重要术语的释义还显抽象,对盗窃取得被害人谅解的问题未与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相衔接。

  • 标签: 盗窃罪 司法解释 宽严相济 法定
  • 简介:规范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法律监督职权,也是监督法规定的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种重要监督形式。把规范文件备案审查作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是新形势下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加强人大监督力度,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举措。处理好备案与审查的关系。备

  • 标签: 依法开展 开展规范性 文件备案审查
  • 简介:200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司法解释()也许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然而,它却在法学界和司法界引起强烈的震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宪法能否司法解释并且在司法判决中被直接援引?也有人称:新的司法解释首次宣告了宪法的司法适用效力,这将对推进中国宪法走向宪政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宪法保护 司法解释 宪政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判决 中国宪法
  • 简介:我国新刑法实施后,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与新刑法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之罪之法定、刑之法定等基本内容及该原则所蕴涵的人权保障价值相背离的内容.其原因主要在于没能完全接受罪刑法定的观念.因此,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有赖于刑法理念上的变革.同时,重点研究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则和方法对刑法司法解释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罪刑法定 司法解释 刑法理念 解释规则
  • 简介:公安机关及民警处理日常管理工作,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往往是依据非法律渊源的其他规范文件,这些文件经长期的公安工作实践证明是极其必要的,它对于保障政令畅通、提高警务效率、及时调整和解决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人民法院如何看待、处理其他规范文件,公安机关又如何从司法审判的视角规范其他规范文件的制定,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其他规范性文件 审理案件的依据 依法行政
  • 简介:2014年的新行政诉讼法增加了几类新判决类型,但在此之前已经有司法解释将这几种判决类型写入,为新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行政诉讼法典与司法解释规定不同的判决类型,这种二元的判决类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国家有名之诉与无名之诉的划分,以司法能动主义来保障公民诉权,这种做法在古罗马的裁判官法中也有所体现。新行政诉讼法虽然完善了判决类型体系,但仍不能排斥司法解释在今后发挥的作用。

  • 标签: 司法解释 判决类型 无名之诉 司法能动主义 裁判官法
  • 简介:规范文件审查,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是人大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职责是"五四"宪法赋予的,现行的"八二宪法"重新予以了规定。可谓是一个"老职责"。但对这一"老职责",就全国人大系统看,履行得并不普遍,工作效果也不理想。

  • 标签: 人大系统 审查内容 特定多数 人大立法 立法体制 备案审查
  • 简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省市有关办法的规定,昌图县人大常委会加强了对县政府和乡镇人大规范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一是制定《昌图县人大常委会规范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颁布了可操作的规范文件。二是规定备案审查内容、程序和时间。将县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决定、命令、

  • 标签: 规范性文件 备案审查 审查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大常委会
  • 简介:成文法的局限性需要刑法解释司法解释在刑法解释中占了大部分比例。目前,我国刑法司法解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刑法司法解释主体不规范、刑法解释内容立法化、刑法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效力冲突等,因此,需要找到相应的完善方法。

  • 标签: 刑法司法解释 问题 完善
  • 简介:最高检的司法解释认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应以信用卡诈骗罪来追诉。作者对这一司法解释持质疑态度,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拾卡的两种不同情形未加区分有失妥当。第二,定信用卡诈骗罪而不考虑盗窃罪的依据不够充足。第三,一律按信用卡诈骗罪追诉会否造成罪刑不相适应的问题。

  • 标签: 信用卡 ATM机 盗窃罪 信用卡诈骗罪
  • 简介:制发规范文件是一种抽象行为,一个违反宪法法律法规、不适当或有失公正的规范文件一旦实施,危害的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利益,而是影响到一个方面、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会在一个较长时间,损害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对规范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对权力进行制约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更是促使国家机关依法办事、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的需要。

  • 标签: 规范性文件 备案审查 标准 现代民主政治 法律法规 抽象行为
  • 简介:刑法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司法机关的法律适用。司法解释尽管是有权机关所制定,但是依然要遵守解释的一般原理,恪守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解释的三种类型中,对于纯粹的口号性宣示和对刑法条文的进一步精确化规定,都属于在刑法条文本身的含义范围之内的阐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溯及力问题。司法解释中的拟制性条款,由于突破了刑法条文的含义,有违反罪刑法定的嫌疑,不应予以适用,必要时还可进行违宪审查。

  • 标签: 司法解释 溯及力 类型 罪刑法定
  • 简介:2016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中"两年内多次诈骗"的多次应理解为两次以上,对于多次的认定无需深究;诈骗特定对象的从重处罚情节不要求行为人明知;诈骗罪应以失控说为既遂标准;利用伪基站、黑广播等设施实施诈骗,视情况以危害公用电信设施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或诈骗罪定罪处罚;帮助转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是否构成共犯应以双方既遂前是否知晓彼此存在为准,此主要针对于与实施者存在合作关系的职业销赃者;共犯参与期间中的"着手"应理解为参与实施具体的诈骗犯罪活动,而不是着手实施诈骗犯罪的实行行为。

  • 标签: 电信诈骗 多次 既遂 明知 共犯认定
  • 简介: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首先保障刑诉法司法解释主体的权威性和合理性,才能保证刑诉法的正确贯彻实施。由此,笔者从宪法和法理学的角度,对现行诉法司法解释主体制度逐一进行了评析,指出了它存在的不是之处和需要进上步善的措施。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 主体 法官解释 检察院
  • 简介:越权刑法司法解释指超出法定解释权限的刑法司法解释,主要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基本理论以及超越解释的本体限度三种类型。针对刑法司法解释中存在超越限度的情形,提出从观念树立和制度构建两方面来把握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在观念上,应当坚守罪刑法定原则和提倡形式解释论。在制度上,需要构建一元二级的解释主体机制,建立法官个案解释,引入判例制度,建立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制度以及构建越权司法解释的撤销机制。在观念和制度双重作用下.实现刑法司法解释的良性发展。

  • 标签: 刑法 司法解释 限度 罪刑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