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列宁的司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从早年批判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到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司法体制,最后确立社会主义的司法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的司法制度的历史轨迹,这一线索构成了列宁司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列宁司法思想的演进与发展看,它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时代特质。

  • 标签: 列宁 司法思想 历史逻辑
  • 简介:<正>一、引言:刑法学对立法和司法的影响德国法学对立法和司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无论是外国还是德国本国的法学家都达成了共识。就刑法领域而言,早在百年以前,德国的刑法大家Binding,就曾言:刑法学高举着燃烧的火炬,法官和立法者都追随着它的光芒。[1]百年过去,当今的外国刑法学家在描述德国刑法之特点时,目光仍旧留在了刑法学对实践的巨大影响上。例如:英国刑法学家Bohlander在其所译德国刑法典一书中,正文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德国刑法深受教义学之影响"。[2]美国刑法学家Dubber,在论及德国刑法时,以其本国刑法为比照,将德国刑法特征概括为形式化(Formalismus)

  • 标签: 德国刑法 刑法学家 外国刑法学 特征概括 日耳曼法 专业意见
  • 简介:伯克—萨维尼强调社会生活有机结构的重要性及它们部分的是"非意图形成",特别是关于法起源于民族"共同意识"的理论,对德国和欧美的法学界影响深远。辨识伯克—萨维尼"有机体"说以及"历史主义"研究法学的思路和方法,讨论历史法学与古典自然法学的尖锐对立,有助于理解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核——大量社会现象有机地、非意图形成的理论,对立法活动的可能影响。即使利弊共存,与那些关注如何抵制经济领域创新狂热的经济学家一样,法学家尤其应当关注如何抵制立法领域的创新狂热。

  • 标签: 自然法学 历史法学 有机体 非意图形成
  • 简介:19世纪末,中国知识人在探求中国富强之道的过程中,注意到宪法和立宪政治对国家实现富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宪法-富强”观延绵一个多世纪.中国立宪史上的“宪法-富强”观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富强为体,宪政为用”,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晚清,部分清廷官员和知识人相信“宪法-富强”观,但很多人是借此论证实行立宪政治的必要性,说服清廷实行立宪政治;宪法-富强”观在民国沉寂的原因是宪政已有孙中山设定的发展路径,再无须论证宪政之性质、作用与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宪法-富强”观重现,是为了凝聚全国人民,给革命政权提供合法性.

  • 标签: “宪法-富强”观 宪法 富强 中国立宪
  • 简介: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将於2015年1月1日实施。新法对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保留6条、删除5条、新增33条,充分体现了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以最严格的制度吹响了“向污染宣战”的集结号。

  • 标签: 《环境保护法》 主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史 建设生态文明 人大常委会
  • 简介:立法者的意象可以从法律政治学和一般法理学的意义上加以梳理,这对正当法以及法律的渊源和品格的思考很有裨益。立法者的意象包括天地大本、先圣先王、规范的宣谕者、建政立制的主权者,以及市民立法的政治机构五种。立法者的天命与担当乃为人世立规矩,为人心定尺度。立法者的人间形象可以从应然、实然与可能的三重面向上加以诠释。天意、人意和公意构成立法运作的基本原理。人民是现代世俗秩序的最高立法者。

  • 标签: 立法者 正当法 政治正义 人民主权
  • 简介:翻开旧画册,走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皇姑屯事件、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曾经远去的历史,被时光激活,跃然纸上:一场场搏斗、一幕幕厮杀闪现,数不清的勇士迎着炮火倒下,又迎着炮火冲锋;耻辱、愤怒、血性……军人的心在呐喊、在流血。画册合上,心犹燃烧。和平的阳光下,早已不闻枪炮声。放眼望去,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历史的屈辱已远,而心头的苦味愈浓——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须望着远路、看向前方!

  • 标签: 历史 回声 皇姑屯事件 中东路事件 九一八事变 画册
  • 简介:我从检26年,《人民检察》每期必看,每年都装订成册,归档珍藏,已与她结下不解之缘。今天的会议,也必将是我检察生涯珍藏和记忆的大事之一。

  • 标签: 历史 《人民检察》 珍藏
  • 简介: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这是中国历史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指引中国人民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在改革开放30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历数往事,抚今追昔,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 标签: 中国 改革开放 法制建设 司法制度
  • 简介:历史理论的乌托邦是赫勒提出的基于现存社会的历史理论,这种乌托邦建立在自由价值基础上,力求符合理性的激进需求,最终指向了伦理的诉求。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乌托邦的核心是不断追求个体自由的实现。历史理论的乌托邦立足于“现在”,相信进步的观念。赫勒希望激进哲学所代表的乌托邦能够带动实践和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 标签: 历史理论 乌托邦 需要
  • 简介:"史上最牛公函"等事件凸显了法院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被动地位,这些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司法机关如何讲政治?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打造和谐司法?显然,讲政治必须与讲法律、讲正气相结合,三者不可偏废。和谐社会不是放弃法治、不讲原则、不要规则的"一团和气",牺牲司法公正的和谐社会也是不可持续性的和谐社会。法院审判工作"抗干扰力"的能力建设离不开制度建构,诸如提级管辖和指定管辖都是提升法院"抗干扰力"的具体制度探索。需要利用现有的理论,诸如"控权论"理论、法律伦理学,提升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与水平等都是打造法院审判工作的"抗干扰力"的重要方面。

  • 标签: 法院审判工作 硬实力 抗干扰力 史上最牛公函
  • 简介:法治文明,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状态和程度所体现的文明,法治的发展史就是法治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过程.在西方历史,"法治"思想首先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学说,经过不断的承继和演进,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启蒙思想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并深刻影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国实践.中国古代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把法律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国家和人民的御用工具,后世封建统治者采取儒表法里的学说.从法治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法治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基本涵义有着根本区别,目前,我国社会主义依法治国道路,只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只能建立在中国国情之上,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走循序发展的渐进之路.

  • 标签: 法治文明 历史演进 对比分析 启示
  • 简介:真理问题充分体现了赫勒哲学态度的存在论性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不应寻求那种普遍强迫的真理.赫勒提出了真理的主观性、启发性、个体性及历史性质,真理应当是一种认识论的开放,绝对确定性是可能而绝不是必须的方面,绝对真理可以是发散的、直觉的和顿悟的.

  • 标签: 真理 理念 介入 历史
  • 简介:关于时间的历史性问题的理解,赫勒深受海德格尔的影响,时间仅仅为人而存在,这一方面揭示了时间的历史性质,另一方面揭示了时间的属人性质。世界时间与生活时间、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度量化时间与作为历史性的时间性之间的区别是赫勒讨论时间问题的出发点。

  • 标签: 时间 历史性 同在性
  • 简介: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主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实行“法治”的要求。实行“依法治国”,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实行“法治”的重心之一,在于依法治吏。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曾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健全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对实现依法治国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治 吏治
  • 简介:法律权威实现是一个“过程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历史,法律权威得到观念上认同,宗教上的说教,制度上的设计,因此法律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中立的权威地位”。在中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使法律湮没于道德之中,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并由此异化为“人治”意义上的权威。通过历史的比较考察,法律权威实现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设计,多因素的综合。

  • 标签: 法律权威实现 历史演进 中西比较
  • 简介:法治国(Rechtsstaat)原则是德国的特色。其特别之处在于,德国在理论和实践上自觉区分了政体原则和国家目的两个范畴。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是政体原则;法治国则属于国家目的范畴。国家目的可以与任何一种政体原则结合。基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德国历史展示出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宪政民主制的不同结合样态。在每一种样态中,法治国原则均有其特定的体现形式。德国的法治国历史给世人的警示是,法治追求和政体变革不但在理论上处于不同层面,在实践中也可分离处理。

  • 标签: 法治国 政体 国家目的 开明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宪政民主制